文化认知视角下古谚语文化翻译研究策略
2017-01-31陈美程
陈美程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文化认知视角下古谚语文化翻译研究策略
陈美程*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在翻译策略上,归化和异化是比较常见的两种选择,文章后半部分主要结合具体事例,在文化认知视角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古谚语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搭配。
一、认知理论概述
认知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认识,主要是人类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或者说是人把加工在大脑中的内容通过辨识产生的感知和认知[1]人的认知智能包括感觉、自觉和记忆、思维等相关过程。其实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将这些内容通过头脑加工,做出分析、概况和总结,最终得出自觉的结论、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考虑问题就是将问题做出初步判断,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辨别方式,处理个体思维和心理功能两大方面,因而以认知为基础的科学就是认知科学。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认为,翻译是认知、理性和联想性的交际语言,其实语言的本身就有很多可拓展性,例如不同的话语就能有着不同的翻译方式,例如if you do not leave,we will die together 这句话运用中文有着不同的翻译方式,比如“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问世间情未,只教人生死相依”、“天地合,哪敢与君绝”、如果高深一点的翻译就是你在或不在,爱就在这里不增不减,不同的人翻译必然有着不同的意味,这和人的认知有着直接关系,其实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语言交际过程。翻译结合认知的基本需求就是翻译根据社会的不同认知需要,结合不同的符号传递的出的信息。因而没有良好的认知,就不能做到翻译,如果很多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头脑中没有印象,就不能谈及应用。
二、认知是谚语等文化承载词翻译的理论基础
谚语是一种文化的承载词汇,谚语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炼,并且有着丰富的语言特色,在发展中可以借助以大见小的方式,集合所有的智慧结晶。谚语从文字排列上看主要的特点是短小精炼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很多时候可以做到以小见大,揭示出部分深刻的内涵,谚语的认知特点是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规模让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就中文谚语为例,可以看到里面的优势,如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仔细体会这句话很有内涵,狗做什么事情都用嘴,用嘴叼东西或者用嘴玩,狗要想进屋就要用嘴把门上面的帘子掀开,很形象,那么谚语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人的嘴主要是吃饭和说话,也就说这个人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是在表达上用狗作比喻,即对这个人没有太好的印象,所以这句话如果要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就没有更多的褒义。语义上面讲谚语语义有着高度的浓缩性,多数情况下蕴含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刚刚接触时没有感觉有很多高的文化内涵,但是仔细研究很多地方说的非常贴切,很多谚语甚至还能教会人做人的道理,例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还有笨鸟先飞,就是教会人勤奋,通过功夫超过其他人,谚语中借助比喻、讽刺等手法,用智慧的方法将很多道理表达出来。谚语是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道路阐述方式,有时候还很幽默,通过语用意图的挖掘和阐述,对语言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很多暗示性的语言更能被听话者所接受。
三、归化与异化
归化以读者为中心,译文侧重符合目的语文化要求及读者的品味,沿用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尽量减少异国情调和外来语所造成的异质感,通过大量使用本土语料以使译文通晓明畅,爽快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于归化翻译奉行译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抵消,译文也就更加通俗易懂。异化则与此相反,以源语或作者为出发点,强调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和异国风情,使原文的表达尽量保持自身风格和色彩,本土化的语言使用很少,表达也较为晦涩难懂,由此而带来的异质感则大大加强,但是在表现原文独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上卓有成效,在保留源语文化异域性的基础上使人们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异国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取舍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际符号的灵活转换提供了一个尺度和范围。合理的对其取舍既可以有效传递不同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又可以兼顾读者的心理和保留原文的异国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谚语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词类,其文化承载意义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息息相关,在翻译起来处理也比较麻烦。认知理论从根本上驳斥了谚语翻译的不可译问题,从认知的层面上为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承载词的处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翻译策略上,归化和异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种手段,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会使翻译事半功倍。
[1]王敬策,郭玉鑫.谚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2]章婷,陈谱顺.顺应论视角下汉语谚语的翻译.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陈美程(199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翻译。
H
A
1006-0049-(2017)08-0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