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7-01-31李颖罗滌李朗
李 颖 罗 滌 李 朗
1.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2.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重庆 400044; 3.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0044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实践探索*
李 颖1**罗 滌2**李 朗3*
1.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2.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重庆 400044; 3.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0044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1],是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是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方案设计随意笼统、组织分工不明晰、保障不到位、量多质廉、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传统的学生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建立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长效机制,确保学生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加科学、更为有效地开展,亟待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索。
一、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内涵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是指借鉴主体教育理论、管理学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把学生活动转化为项目,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项目开展为平台,组建项目团队,建立管理体系,由高校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教师作为专业指导者,让学生以组织或者个人的形式自主设计主题和方案、由指导教师审核指导,开展有益于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自我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使高校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拓展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2]。
二、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开展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锻炼学生素质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二)目标性原则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建立既要符合国家、社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同时协调好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从而实现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主题明确、内容恰当、规范合理、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确保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有序进行。
(四)创新性原则
有新意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是吸引大学生关注、参加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构建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时,应注重学生活动项目在组织策划、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增强学生活动项目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五)系统性原则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是一个完整的学生活动过程。第一,要认真设计和细化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尤其关注各个步骤环节的逻辑及层次联系,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第二,要整合高校各职能部门、高校内外的教育管理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六)激励性原则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构建能够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主动性,启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大学生潜力,增进师生互
动,增强第二课堂实际效果。
三、“四位一体”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概述
根据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构建原则,建立“四位一体”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一体”指以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为主体,“四位”指组织机构、监管体系、效果反馈、保障机制四个要素。即把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将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通过四个要素的支撑配合,从组织、监管、评估、保障方面确保“学生自主组织管理、教师全程专业指导”的学生活动项目顺利开展,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素质能力。
(一)建立健全两个组织机构
一是项目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基本机构,由学生自行组建、自主申报和主办学生活动的团队。每个项目组设项目主持人1名,以学生成员10-15名为宜,配备1名指导教师。
二是项目办公室。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管理机构,由学生骨干构成、监督各个项目组活动开展的团队。可设立学生主任1名,学生副主任2名,分为行政组、督导组、组织组、宣传组4个小组。其中,行政组主要负责学生活动项目经费和办公室日常管理,督导组主要负责学生活动项目全程监管,组织组主要负责学生活动项目办公室工作队伍建设,宣传组主要负责学生活动项目宣传及文化建设。每个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组员人数,同时设组长1名,各小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
(二)着力打造两大监管体系
一是指导教师库。择优选聘具有丰富学生活动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学工系统人员、职能部门党政干部等建立指导教师库。学生活动项目组、项目办公室和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需承担学生活动项目的前期策划、立项申请、项目执行及项目总结提炼等指导工作。
二是学生监管库。择优选拔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策划大型学生活动、文艺活动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等具有突出学生活动经历和能力的学生代表建立学生监管库,在项目办公室督导组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项目组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深入开展两种效果反馈
通过实施效果短期反馈和长期反馈两种形式,对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效果反馈。
一方面,以问卷调查、心得体会、访谈、座谈等途径,对学生活动项目组成员、参与学生活动的学生、项目办公室成员、指导教师开展效果反馈。另一方面,建立学生活动项目组成员以及参与学生活动的大学生素质档案,收集、统计、分析大学生在学生活动项目前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变化,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状况进行长期动态观察和跟踪,编制大学生素质能力成长记录册。
(四)积极完善四项保障机制
从规章制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网络建设四个维度,强化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保障机制。
要认真制定、严格执行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的管理办法、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规定,从制度上保障学生活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立项的学生活动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指导和管理队伍;利用网络新媒体与新技术,为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的宣传、发动、展示、总结、反馈等提供良好平台。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加大对学生活动项目场所、办公设备等扶持力度,强化学生活动项目的组织效果。
四、“四位一体”高校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模式的实际举措
(一)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活动选题与内容
开展现状调研,夯实学生活动选题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调研大学生素质能力的现实问题,为学生活动项目选题提供必要参考。在分析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培养的大学生素质能力类型,明确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
立项点面结合,确立两种学生活动内容。围绕共性与个性的需求,将学生活动项目分为普及性项目和针对性项目,合理设计项目实施内容。普及性项目由项目办公室根据项目主题、项目目标、实施能力等情况综合评估,委托相关单位及人员开展;针对性项目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特长选题申报,将项目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二)以质量为关键,建立系统的管理流程
规范项目申报。学生活动项目主要包括宣讲动员、组建团队、确定选题、提交申报材料、专家评审、项目约谈、方案修改、立项签约、项目培训、项目实施、项目监管、项目结题答辩等步骤,均由学生活动项目组学生团队独立参与完成,项目办公室学生团队监督开展,学生活动项目指导教师指导进行。
强化项目过程监管。依托学生监管库,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管工作。线上监管以微博、微信、易班等作为网络平台,要求每个学生活动项目组建立1个网上微社区,及时上传活动照片、开展同步宣传、完成活动反馈问卷调查。线下监管采用责任到人的实地监管方式,监管学生使用化名参与到活动中,根据活动设计、活动质量、活动参与学生现场反馈等内容综合评分。按照线上、线下评分各占50%的比例计算出总分,定期发布“光荣榜”和“警世榜”,对不达标项目予以反馈、指导和整改。
严格项目结项。采取日常数据指标和项目结题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活动项目组和指导教师分别进行结题评价。结题评价分数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活动项目组的学生评分;参与学生活动项目的学生评分;学生活动项目办公室评分;组织评审专家评分。学生活动项目成果鉴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学生活动项目成果鉴定等级可与大学生的综合测评、课外学分等挂钩。
(三)以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项目文化
注重文化产品开发。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学生活动项目标识、徽章、文化衫、笔记本、书签、鼠标垫等文化产品,加强学生活动项目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项目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开展特色宣传宣讲。通过学生活动项目申报宣讲会、大型宣传活动、工作简报、宣传视频、申报指南、展板海报、指导教师风采手册等方式和载体,扩大项目的关注度。
(四)以队伍为支撑,增强师生实施能力
第一,加大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定期不定期开展指导教师培训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分享学生活动项目指导经验,加强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探讨问题困惑的解决之道,集思广益提出学生活动项目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第二,强化学生队伍建设。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沙龙、素质拓展等渠道,提高学生活动项目组以及办公室学生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学生活动项目的质量。
[1]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18.
[2]任秀洁.借鉴项目化管理思维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新空间[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37-39.
*201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化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3018)。
李颖(1978-),女,汉族,重庆人,硕士,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罗滌(1971-),女,汉族,重庆人,硕士,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朗(1989-),女,汉族,重庆人,硕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传播学。
G
A
1006-0049-(2017)08-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