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与思考

2017-01-30斯柳清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音乐创作课程标准

斯柳清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新课标下“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与思考

斯柳清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音乐创作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崭新领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一部分。音乐创作是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可以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发掘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必要手段。本文从新课标出发,对不同时期的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从教学形态上,重新思考了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新课标;音乐创作;中小学;音乐教学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拓展了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辞海》中关于创造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开发创造力的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通过音乐创作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通常,我国是以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2001以前)作为教科书编订、音乐教学实践的指导。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方面上,经过多次的修订,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与建议。本文主要从三个阶段,梳理了我国中小学音乐创作的教学发展。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育认为课程是知识,学习者应该服从课程,课程应该从相应学科中,按照科学的逻辑组织和学习者的认识水平来组织、编排,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力与每个人的发展、活力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一个由富有生命、个性和创造的个体组成,因此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格、尊重创造。但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地重视每个人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教育存在着统一的标准、答案、体验,同一尺度,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创新的能力。如: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小学音乐教师的创作教学中,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教案的书写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环节、手段和教案的书写服务于每一节课。如果,教学手段单一、平淡,教学环节没有创意,教案书写千篇一律,一味地模仿,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做什么,学生跟着做什么,教学模式死板,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型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增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另外,小学时期的学生各个方面都处在开发和利用时期,知识的掌握应在开发学生智力、思维、事业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新课标改革以来,改变教师的音乐教学方式和学生音乐学习方式成了其突出的特点。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倡导体验、模仿、合作及综合性学习,专门对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改变了过去单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亲身体验、实际模仿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环境。

二、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古至今,作曲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人们都普遍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只有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但是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学生只有能通过创作实践,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才能获得充分的体验。我国学者从个体成长发育的角度上对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3个月左右的婴儿会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的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填写较为短小、重复的歌词。而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4岁以后的儿童能够独立的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由此可见,中小学生是具备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三、新课标下,“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运用

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真正学好音乐创作。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学习音乐创作的兴趣,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采用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起承转合的大体意思,从而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创作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排列出以下句子,让学生掌握如何在一句话中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结构,从文学中找到起承转合的方法。

A是风推开门

B把忧伤抱进来

C屋檐下

D雨在敲打心窗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起承转合的概念,为之后的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然后为了在诗歌和音乐中,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起承转合,可通过分析的方法,达到教学的既定目标。另外,诗歌是起承转合的发源地,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从诗歌入手来介绍起承转合,有利于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起承转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起承转合的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介绍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运用,可通过分析唐代李绅的《悯农》,让学生简单、全面地认识起承转合,这样有利于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从起承转合的发源地诗歌入手,可以让学生说出转句在这首诗中的作用,初步了解起承转合的特点。如:《悯农》中的第一句“春种一粒粟”交代了时间、事件,是起,起事;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是承,顺承第一句;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是转,不在顺承第二句;第四句“农夫犹饿死”是合,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

[1]樊仰育.谈音乐教学的情感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8(05).

[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同全.音乐教学的情感效应[J].中国音乐教育,2004(09).

G633.951

A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音乐创作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起承转合+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