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林派之琴之宗旨与道教虚静之思想的关联

2017-01-30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抚琴山林道家

王 萱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浅析山林派之琴之宗旨与道教虚静之思想的关联

王 萱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本文主要先简要分析了山林派之琴的特点,而后分析道教的核心思想,与山林派所秉承的琴道有很多相似之处,山林派的古琴音乐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的“中正平和”以及道家的“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甚少有激昂,高亢之意味在曲目之中。

山林派;琴 乐;虚静;自然

一、 五音与五行

题目中的琴,是被现代人称为“古琴”的一类乐器。加上“古”字,大概是因为现在少有人赏玩,以及它的历史确实久远,才被叫做古琴。

“琴”这个字,最初不是这样的写法,只是两个王字下加一个人字,琴的样式最初也不是现在看到的,平缓的状貌,琴的尾部原本是像鸟尾一样翘起的。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演变,才成为了今天的样子。琴头最高的部分称为岳山,琴弦被视作流水,取自然之景物高山流水这种说法是人们试图将其与自然造化紧密相连,这与道家庄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吻合的地方,抚琴时的状态,就似琴人行走于天地山水之间,欣赏和感受自然。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上古时期中华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现在常见的琴式有以伏羲式为代表的十四种不同的样式,其中,伏羲造琴的传说,可追溯于“伏羲见凤栖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凤为长生之鸟,道家亦讲求长生。伏羲削桐为琴更具体的细节,便是凤鸣之时,正好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又对应着道教的概念之中频繁涉及的五行(宫属喉音,五行为土,为五音之首,其音极长极下极浊;商属齿音,五行为金,其声次长次下次浊;角属牙音,五行为木,其声长短高下清浊之间。徵属舌音,五行为火,其声次高次短次清;羽属唇音,五行为水,其声极短极高极清)。在抚琴操曲前,需焚香、净手、静心,抚琴的过程中,也要始终保持沉定之气,抚琴可谓是一种静、致、雅的活动,“致虚恒,守静笃”恰是形容在操曲进行时,人的心境也会平稳下来的状态。

二、古淡山林派之无欲

琴之派别,最早的记述出现于宋朝,《琴史》中有关隋末唐初的琴家赵耶利的记载中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流奔雷,以一时之俊。”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提到琴的流派,大抵有三种,山林派、江湖派、儒派,书中写道:“弹琴要辨派,而后不误所从……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则其琴古淡而近于拙,疏脱不拘,不随时好,此山林派也。江湖游客以音动人,则其琴纤于靡而合于俗,以致粥奇谬古,转以为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学士适志弦歌,用律严而取音正,则其琴和平肆好,得风雅之贵之遗,虽一室鼓歌,可以备庙廊之用,此儒派也。辨别既明,不可不从其善者。”(派系也有按照地域来分类的,更为具体和繁杂)山林派琴人并不求表演欲望,一般使用丝弦琴,音量较小,适合三五好友近处静息欣赏(另一类为钢丝弦琴,多用于登台表演,因为要保证听众可以欣赏到)。《老子 “天道第七十七”》之中,“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句是山林派琴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三、自然人于天地

琴之音色,本身就有泛音之空灵,散音之沉定,按音之悠长几大特征构成,分别对应天音、地音、人声,这又是从音色方面传达出人与天地的关系。琴的音量也有所变化——由原来的公众表演的用途过渡为三五人范围内的欣赏,这更像是自我从社会中解脱出来,回归本我的心境,不足为外人道,求自得之怡然。

山林派之琴乐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的中正和平以及道家的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所流传下来的乐曲也多数是以自然之物,四时之景为名讳,比如《平沙落雁》、《渔歌》、《阳春》、《鸥鹭忘机》、《梅花三弄》、《白雪》等。从曲名可看出山林派的琴乐所持思想是希望其门下琴人做一个“自然人”。唯不拘于人,不拘于世,方可参万物。

儒家以礼、乐讲求人和;道家更侧重天和。儒家讲求带社会责任感的仁义之乐,对己之乐,对国家之为忧,道家讲求至乐之乐。

道家之参悟天地,终达无己、丧我、心斋、坐忘之效。观《老子》,可得其虚静、无为、不争之主张,同样,书中也以之为成圣人之道,以及君王治世之道。

山林派的琴道也是如此,虚静为操曲之心境,无为乃不增手势之繁饰,不争是与旁人不争高低,自隐修行。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上升到无己之境,则为哲学思辨之“道”。道之思想,一直处于一种辩证的状态,“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以无为为有为,以无知无欲为无忧,以少为多,虚无之中透露的是自我人生的逍遥。人皆有欲,无己,丧我是人无欲的理想化境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心斋、坐忘乃人之忘知,解消分解性之知,让心只有知觉。

四、习琴之要

重性情。“其于人身,礼者肃其仪容,乐者养其心志,所谓礼以节之,乐以和之者是已……一人有一人之性情,一操有一操之性情,各有特征,各有微妙。”重己灵。“琴者所以陶淑人之心情,可以悦己,非可以悦人。倘津津于好听不好听,是意在悦人,而非悦己。”重专精。“学琴通病,贪多欲速……是宜凡弹一曲,细审其指法,领悟其音韵。”——原载《今虞琴刊》

习琴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地方是人应当保持对自然、对琴、对己、对人之尊敬,正衣冠而端坐为礼,听辨音律的能力最为基础,而后指法之操练,通常要致使筋络打开,才得以舒展手形,更自然而不僵直。抚琴之手势,落在面板上的手指为鸟足,小指为鸟尾,翘而不弹,弹指则多充当鸟首,名称乃飞鸟之体系(春莺出谷势,鸣鹤在阴势,宾雁衔芦势,孤鹜顾群势,商羊鼓舞势,风惊鹤舞势等),这样的称谓就更显得与前文提到的凤凰传说是一脉相承的。

抚琴操缦时,当以身引气,以气运身,左手在移动中,手指取松,也就是“虚”,运行至徽位时,手指取紧,乃“实”。“意领心,心领指。”山林派尤为追求深醇隽永的意味,要注意各指法之变化,指法之中有非常相近的,如“吟、揉”与“绰、注”这一对概念。因要得出沉缓恬淡之感,运指需多用肉,少用甲,以免音噪。

从习琴要领中,可看出对自我领悟这方面的重视,道家思想得出无我、丧己的理论,也是得益于人对己身,对自然之了悟。山林派秉持之超逸,道家思想秉持之出世,无非是让人明白上善,不求名利,但求悦己,而虚静是达成不争这一结果的捷径。

五、时间之漫漫

琴曲原本为口耳相授,之后有图谱、文字谱,之后为便于传播,才有了减字谱。减字谱为指法之形势和位置经营,而非乐音本身的体现,故打谱要耗费大量时间。

就琴本身而言,斫琴亦费时费心力。一床琴的发音,材质,工艺都有考究。琴学之历史,人们研习琴的时间,一份曲谱,一床琴从无到有的过程,都经历了长久的时间,但鲜少有人知晓,我觉得,这里的琴就如同无名的圣人一般,存在了许久,经历了时间的演化,变迁,它的样貌,它的背景故事,人们对它的态度都在变,而它依旧静然朴素的存在和流传。

六、总结

琴之样式,有对自然界的高山流水的效仿;琴音有泛音、散音、按音(分别代表天、地、人)之分;山林派琴曲之曲名,也多借自然之物象(动物,植物,季节等)来定;操曲之手势之名讳,也象形为鸟,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味在其中;抚琴时的要领,在重性情,重己灵,重专精,对己之悟性要求甚高,克己之欲,忘我之心,是以通自然神韵。琴的存在历史久远,还应当继续传承,不仅限于操缦之技法,还应配合其背景故事,这样才更有助于人们去了解和研习,人生之道,应当在于有能力欣赏与辨别高雅之事,不求刻意追寻,往往顺其自然者,得道与德。

七、尾声

人们喜欢追根溯源,因为有源头的信息更给人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体会。“无论何时都要牢记历史”,这是老一辈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唯有不忘记,唯有承载,才有助于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没有凭空而起抑或凭空泯灭的事物。传承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是读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出的结论之一,而那本书开篇两章,第一章是对儒家思想的综述,第二章是对道家思想的阐释,之后的章节都在反复说明“虚、静”二字在绘画与画论中的体现和应用。

在现今这个充斥着现代元素的社会,能流传至今的古旧的物件、故事并不多,一项一项被列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确实保证了它们可以不消失,但还得增加它们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频率,它们才得以传播。除此之外,还应该尽力保持它们原有的姿态,这样才能让它们在正规的途径上得以传播,这样的传承才有意义。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1.

[2]苏利文.艺术中国[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2):01.

[3]刘永生.老子[M].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01.

[4]吴兆基.吴门琴谱[M].古吴轩出版社,1998(12):01.

B958

A

琴之样式、琴之原本音色、山林派的琴曲名以及操曲之手势的象形的名称以及抚琴时的心境,与道家崇尚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可以一一对应起来。琴作为古老的文化产物,抚琴操曲作为中华文化现象的其中一种,业已流传至今;然而,礼崩乐坏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被提出,文章末尾简要说明了琴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的问题。

乐可正思维,起和睦,由此可以引发先哲们的种种思考,而最终成形之思想体系,又可应用在具体的文化产物和现象之中,落实到文中,即山林派的琴道宗旨与道教讲求“虚、静”这一点的契合。

猜你喜欢

抚琴山林道家
枫 叶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伯牙抚琴
城市山林
清明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如果相爱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