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鲁北德州民歌《十劝》分析

2017-01-30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通俗德州小调

李 静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浅谈鲁北德州民歌《十劝》分析

李 静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德城区民间歌曲《十劝》,是19世纪40年代的民间小调,曲调旋律都比较简单,真实的反映出社会情况和民间生活。具有真实、淳朴、风趣等特点,表现出当地的人们憨实、善良之情怀;《十劝》是来自民间的通俗小调,通俗的原生态唱法。

鲁北德州民间小调;“十劝”;通俗流行歌曲

鲁北德州地区的民歌无论是在曲调还是歌词的创作上,其素材大多数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曲调旋律也都比较简单,真实的反映出社会情况和民间生活。 善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意志和愿望,是人民由心而发的创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生活小调 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欢乐、痛苦、理想、希望、爱情等的方式。德州民歌具有朴实、淳朴、风趣等特点,能表现出当地的人们憨实、善良之情怀,《十劝》是来自民间的通俗小调,通俗的原始老百姓唱法。

我们追求曲调的地方特色,这就必须在当地民歌中吸取营养,但不能全部的模仿照搬,那样就没有创意,要用现代的创作手法重新演绎。民间民歌与历史紧紧伴随着,从搜集到的民间歌谣中可以窥探出它流传的历史轨迹。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涌现出新的民间歌谣。从中华民族历史到中国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民间歌谣都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现象,刻画出真实的人间百态。

一、追朔德州地方民歌《十劝》的时代背景

德城区民间小调《十劝》,是40年代的民间小调,小调作者不详,其旋律的简单、明朗诙谐、通俗,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这首小调的结构属于三段体曲式,5段歌词,其内容健康向上。这首小调讲的是一个农村青年为保家卫国参加了八路军。参军前,给家人全面的做了安抚工作,表现了德州青年爱国、爱家、积极向上、孝德两全的精神风貌。解放后由歌手张东昌演唱。《十劝》是来自民间的通俗小调,通俗的原始老百姓唱法。

民间小调是最原始的通俗唱法。唱歌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发泄情感的方式,是表现自我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工具。没有人知道人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歌声”的,无论是前古人民总结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还是后现人写学术论文讲现在的歌曲是由“劳动号子”发展而来的,都属于臆想,属于一种单方面的主观判断。本文笔者认为,小调出自民间,民间的歌唱方法就是宣泄情感发自内心的情感心声,随心所欲的唱,没有各种唱法的约束,真声与假声不会融合,真假声格外分明;与当前的科学唱法混声相比较,小调是出自大自然原始的没有经过雕琢的老百姓自己的唱法。小调是通俗自由的唱,真正能淋漓尽致的发泄的唱出自己情感的唱法,是纯天然绿色的民间自然产生的唱法;如今的通俗歌曲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唱法模式吗?下面进行分析。

二、《十劝》的结构特点

来自民间歌曲《十劝》纯属于通俗小调。这首小调手法非常简洁,语言通俗精炼;旋律通常大多比较舒缓,旋律上口优美,结构严谨方整。

《十劝》的织体结构:一句落音“5”、二句落音“2”、三句和四句相连落音终结到“1”。典型的五声调式宫调式结构;四句头的结构特点形式,和表现艺术手段方面,其体裁的采用四段体的表现方式,与抒情性与叙事性相融,从而在整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

《十劝》5段四句词:

(1)一劝二爹娘,细听我把话讲,儿去参军不要你泪汪汪,不要你泪汪汪。

二劝我的哥,听我把话说,我去参军你好好把活做。

(3)三劝我的嫂,听我把话表,八路军到咱家借东西赶快找。

(4)四劝我小妹,比我小两岁,哥哥我去参军你联系着妇女会。

(5)五劝我的弟,细听我把话提,哥哥我去参军,你好好上学去。

所有民间的乡俗民谣能流传至今,它必然是经过了千万人的传唱,并在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随心所欲,不断地、即兴的、不自觉的进行磨研,在不断地揣摩提炼和创作中,日益精炼达到成熟期。即便如此,身为民谣的它必须要继续经受传唱的歌者口传的反复推敲。乡间的自创小调的不固定性传播,是一个永远无法结束的创作过程。也就是说,小调的传播流传,在这样一个无法结束的演绎过程中,所有传唱的民歌手所要坚持的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而精炼。要想使民间小调流传下去,就要使所演绎的词与曲,都应遵守以最简单、明朗、质朴的语汇、创作技法上,应表达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悟。只要符合这个原则的小调曲种,必然会被后人来流传。转言之,凡达不到此要求的,或被现实淘汰,或者是经传唱要求继续要打磨。社会在日新月异,民间歌谣也是不断的进行淘汰和不断改革创新。所谓小调的结构曲式要达到简洁、上口、明朗,是自然存在的法则。民间小调是人民自创的民间艺术成果,向来都是以“返朴归真”为宗旨的,以期达到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性。《十劝》的音列材料简单,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组成:do、re、mi、sol、la音。但它所陈述的感情和营造的人物音乐形象,却丰富逼真而又准确感人。以小调的曲体结构而论,大部分的小调都是由两句式或四句式形式组成的乐段结构。但正是运用了这种前段和后段的重复手法进行呼应、对比,形成了简单的两句体。“四句头”的特点就是“起、承、转、合”,千万首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的人间真情,并千变万化的一次不同于一次地揭示了这种结构形式的美妙。

三、《十劝》的演唱特征

(一)《十劝》有着“侉、硬、冲”的方言演唱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决定了的歌曲特色

按照汉语的发声规律,其音调分为: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儿,四声降。

(二)鲁北德州人的性格憨态可爱,德州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也如同德州人的性格一样,豪放、含蓄、善良

德州地方民歌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颇具叙事性,句式性。小民歌音域不宽,非常适应人声的自然声区,德州的通俗小调《十劝》就是其中的一首。所以长期以来德州民歌的演唱上真声成分多,假声成分少的特点。这种演唱特色是大本嗓音调,音调是中低部分的亦用白声进行过渡,音调高的部分则适当掺入假声唱法,这种发声方法与民俗的语言习惯结合缜密,也便于演唱时的咬字吐词,能直接表露出演唱者的本质声音特性,音色较之明亮,吐字也清晰淳朴,还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本土地方风格特色来,更准确地把非常浓郁的“夏津味”表现出来。

(三)有人说:小调有“腿和脚”,它可以流动于四方

《十劝》通俗小调的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四句头”的基本结构就是“起、承、转、合”。第一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启示整体歌调的基本情绪、音乐形象的作用,是全曲的“起”部分;第二句是对首句的应答,是一个稳固和发展前句乐思乐旨的部分;第三乐句是曲调中的“转”,便于引入新内容和新乐思,便于有意识地造成对比和反差的效果,从而使曲调能够收获一种新的动力原;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概述,分管曲调的收拢、结束任务,总结性概括了曲调的整体性结构意义;“四句头”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可以说,鲁北德州地区的《十劝》通俗小调中的“四句头”,是以它的传承风格、伴有规律的及其普遍的习惯性和简易性从而深奥且又直观典型地展示了“四句头”这种简洁而又格式化得曲型。

四、民间小调是通俗歌曲的鼻祖

历代民间小调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当时的流行通俗歌曲就是如今的民歌小调。具体表现在他们的节奏方法,节奏类型的切割与组合上,旋律音型不同的旋法,乃至歌曲结构上。作为有特殊含义的阶段性产物,它们的确有差异。当时的民间小调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歌,当时的流行性歌曲就是当时的通俗歌曲,怎么能混为一谈呢?什么是“通俗歌曲”?根据“通俗歌曲”流传的模式和传播现象进一步的可以知道:所谓的“通俗歌曲”,具体表现的风格类型并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传播的规律让我们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一切歌曲的流行性与传播性都是有时间、空间和深度(或强度)来设定的。在历史广袤的长河中,在不同的时期里,所有歌曲的流行风格都有它的那个时期所代表的特定风格,其结论会是显然不同的风格模式。从古时代的音乐风格分析看,古典的音乐结构风格就是那个时期当时的流行音乐形式结构风格。再从时间空间这个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看,流行的方式也是分为“封闭类型”和“开放类型”的。在一个信息封闭且文化相当落后的乡村里,自编自唱的小调就是百姓的上口“流行歌曲”。从社会现象到具体的歌曲传播环境来分析,影响民间歌曲传播的因素相当复杂。它的流行渠道各异,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不同的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正因如此,便有了分众的概念。在当前的信息化、传媒化社会里,已不存在一个无差别的一体化的受众。“民俗小曲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歌曲,通俗歌曲就是今天的民俗小调。”窥阚国内外研究流行歌曲的音乐学家都曾有一个著名的“模仿说”观点,所谓的通俗流行歌曲,其它的本质则是对传统性民歌的膜拜效仿。进一步从通俗流行性歌曲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其通俗流行性歌曲它的本身也是起源于各种类型风格的民歌。

五、结语

乡间民歌通俗化、流行化是大地人们的喜爱形式。文献表明,从古代原始民歌发展到今天,在历经浩瀚五千余年时间里,民间小调的民歌通俗化流行化形式,已经成为最受欢迎广大群众和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形式。民间小曲是生长在民间土壤里的最原始、最纯洁、最朴实的一支散发出芳香的花朵。它来自民间,但会在演绎和传播中转变成各种通俗的乐章。我们鲁北德州民间民歌小调以她那曲调委婉、动人、风趣憨实的题材形式,丰富和渲染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极具艺术生命力。它是百花园中颇具特色的奇葩,长期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它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民族特点。是人民在早期的生产生活中,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每一首民间小调都凝结着回汉民众的心血和艺术才能。德州地方民歌将不断继承、加工、推陈出新,为繁荣德州音乐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1]期刊引航.浅论中国东北部平原民歌的共性特征[D].中国论文网,2010.

[2]纳扎尔连科.演唱艺术[M].国家音乐出版社,1948.

[3]格尼奇.演唱艺术历史[M].乌克兰国家音乐学院,1997.

[4]宋祥瑞.民歌研究,一波三折[J].黄钟,1994(04).

J64

A

李静(1961—),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州地方民歌、声乐理论教学。

猜你喜欢

通俗德州小调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四 季 相 思
小说的通俗
思 夫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