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真实主义歌剧的演变由来及特点表现

2017-01-30高媛媛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普契尼威尔第主义

高媛媛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简析真实主义歌剧的演变由来及特点表现

高媛媛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真实主义歌剧是饱含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回归,虽核心力量作用于“人性”,但并不以“人物”为出发点。宏观的社会背景渲染,为的是透视折射出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真实的人物悲剧。酿成悲剧苦果的原因,不归咎于命运蹉跎,而是拜黑暗社会亲手所赐。没有悬念,没有惊喜,朴实的音乐语言在平铺直叙中披露了一切真实的因果关联。欧洲歌剧在经历了百年发展之后,迎来了别具特色的真实主义创作时期。较之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创作手法的单调及题材选择的局限,真实主义歌剧另辟蹊径,以独到的创作简介与艺术构思,完成了一次自主觉醒之后的彻底超越。

真实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时期;威尔第;演变发展;特点

在威尔第创作历程的后期,其自身对于歌剧题材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一者是出自于内心对文化变迁的萌动;再者也得益于新生代剧作家文化视角转变的提醒。在威尔第个人剧创风格的扭转中,一个叫做真实主义的歌剧时代悄然来临。它的出现并没有彻底否定浪漫主义残存的余温,但其自身所营造出的气场却又特立独行,独树一帜。它的出现延续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生命,同时也为一个属于人类歌剧史最辉煌的大时代完美收官。

一、从浪漫主义向真实主义歌剧的过渡演变

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巨匠,也是开启真实主义大门的领路人。在他初入创作领域的19世纪40年代,罗西尼早已封笔,贝利尼刚刚撒手人寰,多尼采蒂已近暮年。正直歌剧界青黄不接之际,威尔第的《一日之王》横空出世,开始崭露头角。他早期的创作多是受制于委约人的要求,根据买主或歌手的兴趣进行创作,作品风格趋向于贵族生活的审美趣味。在成名之后,威尔第有了独立创作的空间,告别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朝着理想的艺术面貌挺进。与瓦格纳的宗教色彩与史诗性题材不同,威尔第更愿意诚挚地表现生活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成为向莎士比亚致敬的真实主义作曲家。

威尔第歌剧创作的题材并没有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一道携手挽肩。在大家都倾倒于瓦格纳的大气磅礴之中时,威尔第更加青睐于看似平庸,却非同一般的社会现实。《茶花女》的题词描述的是小仲马与上流社会的高级妓女玛丽·杜普莱西之间的爱情往事,当舆论的压力正在大肆批判这部文学作品的离经叛道时,威尔第却情有独钟,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将这部作品原封不动地移植成了歌剧。这不仅仅是歌剧题材的突破,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将一名风尘女子作为戏剧主角,并在戏剧演绎中将其塑造成为忘我牺牲的圣女化身,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胆大妄为”。但威尔第真的做到了,并“扬言”:“这是一个时代的主题”。[2]

作为莎士比亚戏剧忠实的迷恋者,威尔第继承了偶像悲喜剧的文学风格,这在《弄臣》与《茶花女》中表现得尤为精彩。当正剧的庄严肃穆;喜剧的滑稽诙谐;悲剧的感动痛楚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戏剧的张力不仅被拉伸到极点,还会使每一位观众感受到其中似曾相识的人生片段。这就是真实主义歌剧的深刻性,也是那些传奇般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歌剧题材所不具备的审美力道。

从另一角度而言,歌剧艺术的顿悟并非闭门造车过程中的自省,它往往与文学领域剧作家们的敏锐嗅觉同步契合。在真实主义歌剧的道路上,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来自于文学界由浪漫主义向真实主义的转变力道。受法国文学界“自然主义”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真实主义的端倪。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延伸,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对于现实揭示的力度、深度以及决心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乔万尼·维加尔和路易吉·卡普安纳的领导下,意大利文学界掀起了对法国福楼拜与左拉等大师的文学崇拜。卡普安纳的小说《吉雅琴塔》率先点燃了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的火炬,他甚至借此来向左拉致敬。身为文学理论家的卡普安纳,在其《谈艺术》、《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意大利戏剧》等著作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意大利独立人文观的真实主义文学见解。受其影响,文学大师维尔加从早年的《一个修女的故事》和《山地的烧炭党人》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抽离出来,创作出了具有深刻真实主义情怀的《奈达》、《田野生活》、《乡村故事》等作品。

对于后辈的真实主义歌剧作曲家来说,主要继承的仍是威尔第的衣钵,虽有所变革,但并未像瓦格纳一般激进。我们在静静地聆听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时,并不会觉得与威尔第的《弄臣》与《纳布科》之间有多么大相径庭,反而有一脉相承的亲切之感。可见,真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并没有在技法上分道扬镳,而主要集中于戏剧题材、美学特征与内涵所影射的寓意之中。

二、真实主义歌剧由内而外的艺术颠覆

前有威尔第承上启下的开疆拓土,中有比才在法国歌剧艺术领域中的遥相呼应,后又普契尼的继往开来。真实主义歌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迁是一种对于保守封闭了百年的创作线路彻底的颠覆。这些大师的作品,从题材选择到戏剧构思、寓意阐释、审美诉求,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娓娓道来,由内而外的转变与中国古典哲理中的“相由心生”如出一辙。

威尔第的《弄臣》于个人而言,首开了真实主义的先河。故事情节构建在一个极为深刻的反讽上,剧中的男主角里格来托作为一名宫廷弄臣,地位卑贱却媚主阿谀、作恶多端,丧失人性的他却又有着对女儿百般呵护的慈父形象。他的女儿吉尔达终究没有逃脱公爵的魔爪,恼羞成怒的里格来托精心策划了刺杀公爵的行动,誓为女儿报仇,可结局却弄巧成拙,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样的戏剧题材并没有流俗于司空见惯的报应循环,而演绎成了善无善报,恶无恶果的天理不容。可恶的公爵和格里莱托依然活着,但善良可爱的吉尔达却成为两个恶人角力的牺牲品。虽看上去于情于理都难以让人释怀,但仔细想来,这不正是现实中屡屡发生的人间灾难么。当里格来托以宣叙调吟唱着杀死公爵后的洋洋自得时,远处却传来公爵熟悉的《女人善变》歌声,这对舞台上的里格来托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也给予台下的观众一个可怕的暗示。麻袋里死去的绝非公爵,第一幕的诅咒在全剧的最后应验。对于里格来托来说,这绝非仅是一种悲剧,而是莫大的嘲讽与羞辱。也许此时他所承受的报应远比死亡来的激烈百倍。

在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比邻的法国也诞生了一位极具天赋的歌剧作曲家比才。在19世纪70年代,30多岁的他便创作出了不朽的《卡门》。仅凭这一部作品,比才在歌剧界的地位就可比肩前辈瓦格纳,并为法国音乐创作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卡门》取材于本土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凭,刻画了许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在宗教神话与宏大的史诗性作品占领舞台的时代,比才凭借着年轻人的革新精神,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作道路。

《卡门》一剧中的人物有平凡的烟厂女工,下等的军人班长,龌龊的走私犯以及西班牙特有的斗牛士。这些人物都是游走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七情六欲,人生悲喜从来没有人愿意书写在高雅的歌剧舞台上。而这些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内心纠葛,情感放纵等细微的精神表征,都被敏感的比才以生动的歌唱与表演刻画出来。戏剧的扑朔迷离,阴差阳错,摆脱了古典主义歌剧中以歌为主,剧情平庸的怪圈。多回目的场景变化,将卡门的放荡不羁、移情别恋与唐·豪塞的疯狂痴情、心灰意冷诠释得淋漓尽致。戏剧的张力层层深入,最终激化到顶点,在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的欢呼声中,卡门被无情的杀死。对于结局而言,并没有所谓的另“亲者痛,仇者快”。也没有将坏人绳之以法,有情人终成眷属。残破的结尾印证了每一个人物不完整的人生,而真实主义正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得到升华。后世在对《卡门》的评价中,并没有否定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浪漫气息,毕竟身处艺术氛围的大环境之中,戏剧的真情实感并没有冷落了世间的人情味儿。比才并未掩饰内心对生活的歌颂,对真爱的赞美,让我们看到每个人性背后皆存在着的善与恶。

普契尼作为真实主义歌剧的核心人物和浪漫时代的终结者,继承并将威尔第的歌剧理想发扬光大。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实主义创作的暴力与真切,感受到他对于法国深情音乐歌剧的借鉴,折射出德彪西抽象的音乐逻辑感。在新旧交替,即将告别19世纪精彩纷呈的艺术殿堂时,普契尼以别具匠心的旋律色彩,趣味性极强的和声,规整严谨的配器组织,向过往的百年致敬,并开启了新的歌剧空间。在世纪拐点到来之际,欧洲的音乐艺术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宫廷贵族所独享的文化盛宴。普通民众对于高雅艺术的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满足,而大众的世俗化审美诉求也得到了真实主义剧作家的关照。

首演于1896年的《艺术家的生涯》来源于法国作家缪尔若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情境生活》。作品描述了一群生活在巴黎阁楼上,穷困潦倒的文化人,他们饥寒交迫,却又各自胸怀理想。在狭小的空间环境中相互关心有爱,充满欢乐与忧伤。尤其是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崎岖坎坷的爱情经历,成为戏剧中的主线。由此,普契尼也开始形成了与前辈偶像相似的审美情怀,表现平凡的生活,表达小人物虐心的爱情。此后,普契尼在《托斯卡》塑造了罗马画家为保护政治犯而与邪恶势力同归于尽的悲惨故事;在《蝴蝶夫人》中描绘了巧巧桑为爱情感人至深的牺牲;在《图兰朵》中将具有东方情调的英雄性、悲怆性、抒情性推向了极致。

在以威尔第、比才、普契尼为代表的三位音乐大师共同奋斗中,真实主义歌剧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彻底颠覆了以往阳春白雪,高不胜寒的歌剧题材。宫廷奢靡的生活景观与王室贵族的傲慢从此告别了大行其道的时代。真实主义歌剧敞开心扉,以平实的记叙方式着眼于都市生活,与公众的生活阅历严丝合缝的对接。其间所透露出来的关怀、理解、体恤、同情,在创作与欣赏之间架起了温暖的审美桥梁。

[1][波]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74.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77-206.

[3]洛秦.音乐与文化[M].宁波: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58.

J832

A

高媛媛,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古筝专业,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普契尼威尔第主义
新写意主义
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以《艺术家的生涯》中唱段《漫步街上》为例
近光灯主义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