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成果
——《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书评

2017-01-30陆建松

东南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译丛志愿者社交

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

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成果
——《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书评

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

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博物馆展示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提升博物馆线下展览与教育活动的水平同样重要。为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步,我们需要培育和壮大我国博物馆的志愿者组织,建立博物馆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关系。《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涵盖了当代博物馆在日常运营中各个层面的研究,为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与研究学者引入诸多国外博物馆最新研究成果,也让读者能深刻理解博物馆学在数字化、教育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理论与方法。

博物馆 数字化 展示 教育 志愿者

由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主编的《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已于2017年1月出版。该译丛由〔英〕简·基德《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挪威〕安娜·路易莎·桑切斯·劳斯《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及多元化》、〔英〕艾琳·胡珀-格林希尔《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美〕朱莉·德克尔《技术与数字化创举:博物馆的创新之道》、〔美〕朱莉·德克尔《宾至如归: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美〕克里斯蒂·范·霍芬和洛尼·韦尔曼《招募与管理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手册》六本博物馆领域最新学术专著组成,涵盖丰富的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国内读者洞见了全球博物馆在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教育与博物馆管理等方面的思路与做法。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博物馆、科技馆、遗址公园、水族馆、动物园等的主题内容阐释、展示设计和知识传播中,以营造全新的观众参观体验。

今天,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博物馆展示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理巧妙地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有助于强化博物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增强展览的表现力度,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吸引和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学习,为观众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参与性高的参观学习环境,使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正因为如此,博物馆数字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博物馆界研究的焦点,也成为该译丛关注的重点。其中《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技术与数字化创举:博物馆的创新之道》、《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及多元化》即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际博物馆在当今“数字化”大潮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方式。

《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参考了大量文化领域的理论,理论基础非常深厚,同时采用话语分析、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实证研究,对每个研究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剖析,使其得以全面地呈现。本书的内容组成涉及博物馆新媒体领域最新的研究内容,以及随之而来的素质素养问题。作者并非仅仅在博物馆领域探讨相关问题,而是在整个新媒体甚至文化领域的大背景下看问题、挖掘相关理论,这使得本书视野广阔、观点新颖而多元,让读者耳目一新。针对本书的每一部分内容,作者都并未给出唯一明确的结论,而只是呈现了相关事实和已有研究,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疑问,并没有主观地引导读者,而是给予了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总的来说,本书是博物馆新媒体领域非常详实而新颖的专业著作,既可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整个新媒体和文化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是一本堪称权威的专业著作。

《技术与数字化创举:博物馆的创新之道》的作者是一批活跃在博物馆、美术馆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学者和从业者,他们通过个案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及其他文化部门所开展的创新性工作。该书所收集的案例改变了一些博物馆学界固有的观点,解答了什么才是博物馆的更新改造;数字化是不是意味着越新越好;对于整个行业,博物馆是该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还是整个行业的共同缔造者等博物馆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该书的特点在于它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让读者通过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得出适合自身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创新之法。

《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及多元化》则介绍了社交媒体为博物馆带来的影响,围绕如何有效运用博物馆的网站及社交媒体,如何理解和衡量博物馆让观众有效地参与到数字文化当中,如何让信任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信息流不间断的支撑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提供了跨学科研究博物馆社交网络的新视点。该书是近年来论述博物馆网络社交的权威专著,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以新的理论视角来剖析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问题。文中对数字遗产、可持续性、信任等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的框架模型,开辟了理解社交媒体发展的视角。(2)运用大量案例讲述数字化实践的过程。例如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悉尼和巴拿马城的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等案例都讲述了博物馆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等手段与公众进行互动以及将这些数字化实践产生实际效果等内容。(3)提出了一些非常新颖的观点。例如“博物馆属于比较弱势的机构类型,然而它们可以成为身份构建中非常普遍的力量”等,为博物馆专业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

尽管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和传播中能发挥很大的效用,但目前我国博物馆展示和传播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却不甚理想,甚至存在滥用的现象。因此,上述著作对我国博物馆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于当代博物馆来说,除了利用信息技术让博物馆变得更加有生命力之外,提升博物馆线下展览与教育活动的水平同样重要。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知识传播的公共教育机构,展示教育是博物馆经营的主要内容,更是博物馆发挥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主要手段。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博物馆新定义,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位功能。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将“展示教育”置于博物馆公共服务角色的中心。并且,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考核和评价博物馆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展示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博物馆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该译丛中的《宾至如归: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一书选取了10个典型案例来诠释博物馆中“宾至如归”的理念,探索博物馆如何持续有效地吸引观众前来参观体验。它们或是在传统业务上寻找出路,或是针对特定群体开拓全新的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社交媒体为博物馆业务创造新的生命力。这些案例研究主要是来说明博物馆如何通过社群管理、社交媒体、群体协作和探究式学习构筑双向沟通渠道,提升观众的参与感。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会就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介绍背景信息、明确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并阐明实施状况、结果、反馈、评估及其他情况。虽然这些案例研究只是表现了当今在博物馆兴起的首创活动和参与体验的一小部分,但是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在藏品在线化、群体性活动(如众包、众筹、众创)和现场体验中的参与度和可及性,告诉我们遍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领域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止,为博物馆从业人员、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和有志于从事创新方法研究的相关专业师生提供灵感、想法和帮助。

译丛中的《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是博物馆学权威学者艾琳·胡珀-格林希尔的著作,论述了博物馆教育在英国文化与政策环境下的价值,并通过实证研究为学界讨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提供了基础。该书提出博物馆(包括档案馆、图书馆)在英国当代文化政策环境下有责任用数据证明它的教育成果,但相关研究方法与案例极其缺乏。针对这种情况,该书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通用学习成果框架,包含五个维度,即知识和理解;技能;乐趣、灵感、创造力;态度和价值;活动、行为、进展。该框架可作为博物馆教育评估设计、研究与数据分析工具,填补了博物馆教育成果衡量方法的空白。此外,该书描述了三项运用此项框架对英国博物馆教育效果进行的评估研究,并从学校、教师、学生视角分析了大量定量与定性数据。这些结果有效地证明了英国博物馆在推动政府教育政策方面的价值,也挖掘了不同教育学方法对博物馆教育效果的影响。该书涵盖了创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大量实证研究案例与分析结果。近几年,我国博物馆不断延展针对各个群体的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该书的引入有助于我国博物馆加强对自身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思,也为我们解决一些博物馆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尽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界越来越重视展示教育的研究,但客观地讲,较之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教育活动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展览不能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不足;博物馆拓展教育活动少,手段单一,形式雷同,活动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上述两本著作对我国博物馆如何开拓全新的教育活动,或是通过线上线下等社交媒体丰富观众的博物馆体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述五本著作主要围绕博物馆在提升教育价值与观众吸引力中的各类途径展开研究,而《招募与管理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手册》则将研究重点投向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上。该书以严谨的实证研究,对博物馆招募与管理志愿者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实的描述。书中先是对志愿者进行了一个宏观的描摹并向大家展现了一幅关于志愿者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进而对不同类型志愿者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就不同博物馆招募和管理志愿者的难点与要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提供具体的项目范本和操作实施步骤;最后,书中结合了几个不同类型志愿者的具体案例,以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博物馆和志愿者的互动过程以及志愿者的心路历程,让博物馆对不同志愿者群体有更生动的认识和了解。该书的最大特点在于结构合理、层层递进,不仅向博物馆介绍了关于志愿者本身及其招募和管理的各种理论知识和观点,还充分结合实际和各类博物馆的特点,提供了可用以实践操作的各类项目范本以及具体案例,对各类博物馆招募和管理志愿者方面的工作极具参考价值。

博物馆志愿者组织是由关心热爱博物馆的公众所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公众对博物馆工作的参与,加强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寻求公众对博物馆的支持,增强博物馆的活力。在欧美博物馆发达国家,博物馆志愿者组织由来已久,而且规模已经很壮观。在美国,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中有一半以上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是不领薪的博物馆志愿者。除了从事接待服务工作外,还有不少从事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此外,博物馆志愿者组织还在藏品捐赠、资金筹集、观众调查、提出建议、博物馆宣传和影响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尼科尔(Thomas Nicole)曾评论道:离开了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我国除了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外,大部分博物馆没有博物馆志愿者组织。这是我国博物馆落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步,我们需要培育和壮大我国博物馆的志愿者组织,建立博物馆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关系,拓展公众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的领域和范围,加强观众博物馆情结的培养,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这是我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该书对我国博物馆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显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精选了近几年国外优秀博物馆学专著,涵盖了当代博物馆在日常运营中各个层面的研究。该译丛作为我国第一套博物馆学术译著,填补了我国这方面出版物的空白,为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与研究学者引入了诸多国外博物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阅读该套丛书,读者能深刻理解博物馆学在数字化、教育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学习译丛中严谨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博物馆理论与实践方面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黄洋;校对:王霞)

G260

A

2017-02-24

陆建松(1962—),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经营管理、展览策划设计、展览工程管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猜你喜欢

译丛志愿者社交
社交之城
志愿者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发展的启示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我是志愿者
社交距离
走向开放的社会科学:基于传播学译著出版的研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