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考古之贯通丝路乐舞之交流
——第8届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年会综述

2017-01-30王希丹

人民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编钟郑州大学考古学

■王希丹

音乐考古之贯通丝路乐舞之交流
——第8届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年会综述

■王希丹

2016年11月12—15日,由郑州大学、河南省博物院、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主办,郑州大学社科院、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博物馆协办的“第8届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年会暨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物展演”活动正式展开。本次活动于郑州、洛阳两地进行,是一次集学术研讨、文物展览、音乐展演、实地考察等于一体的重要音乐考古学术活动。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会员等近九十人参加。

11月12日上午,本次活动的开幕式于郑州大学新校区第二报告厅进行。会议由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陈艳副院长主持,郑州大学刘国际副校长、河南省博物院张得水副院长、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则斌副所长、河南省文物局马萧林副局长、韩国汉阳大学权五圣、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巩伟等分别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的发言,最后,由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会长、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子初致辞并为权五圣颁发“玉磬奖”,以表彰其多年来对中韩音乐考古学术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正式开始。王子初、权五圣和华南师范大学孔义龙等依次做了主题发言。王子初《西汉三王墓编钟音律分析》一文通过对山东济南洛庄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发现编钟的测音数据分析指出:首先,西汉三王墓编钟音列体现出了明显的规范性,说明在西汉初期曾经推行过“制礼作乐”的政令。而编钟乐悬的制作及其音律规范的制定,也为曾经发生、却久已失载于史书的重要事件;其次,西汉编钟的音列规范应为以#G为宫的七声下徵音阶,即半音在第3至第4级、7至8级之间的七声音阶。权五圣《韩国编磬研究》一文对韩国现存的编磬进行了音乐考古学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王子慧、孔义龙和张霞主编的《真实与方法——中国音乐考古学成果导读》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16年11月正式出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孔义龙在其发言《试论拓展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空间的必要性》中探讨了《中国音乐考古学成果导读》的编写目的与感悟、中国音乐考古学现有成果的基本特点、有待拓展的领域与拓展的必要性等方面内容。

是日下午的研讨会分为两个专题会场,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学者们各自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热烈。

第一分会场的内容以中韩音乐考古成果交流为议题。中国音乐考古方面的论文内容丰富。中国音乐学院刘勇《一批棘手的图像资料》一文,探讨了一批得自辽文化历史与考古研究学者的考古资料,这些资料包含文字、图画等内容。中国音乐学院王军《史前音乐考古特征分析》一文,指出史前音乐文明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多元不平衡、不同类型区域间的音乐文化有相互影响的迹象。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宋徽宗与高丽大晟钟》一文,对2016年作者新发现的一件源自韩国的大晟钟进行了分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黄敬刚《从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看音乐文化现象》一文,探讨了三方面内容,包括从西周时期社会制度看其音乐文化背景,从西周时期音乐、教育看其音乐文化发展,从西周礼乐文化因素看其礼乐制度的形成。此外,还有上海博物馆马今洪《青铜磬研究》、台湾音声律历研究中心赖一诚《一根竹管的音扬——从贾湖骨龠管律探讨〈黄帝内经〉十二经脉循环奥秘》、台湾南华大学民音系冯智皓《从建构奚琴教学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核心》等文章发表。

朝鲜半岛音乐考古研究方面,延边大学音乐学院张翼善《百济金铜香炉与洞箫》一文通过文献、考古资料的分析指出,韩国扶余陵山里寺庙遗址发现的香炉上的竖吹乐器,即是朝鲜族的传统乐器洞箫。

韩国檀国大学林美善《宋词乐〈步虚子〉〈洛阳春〉在韩国流传的对比考察》一文探讨了高丽时期宋词乐《步虚子》《洛阳春》的传承与变迁。檀国大学李熙沇《朝鲜使臣迎接仪礼与乐舞表演》一文探讨了朝鲜使臣迎接外国使臣的用乐情况。檀国大学李善美《七弦琴在不同时代的流传研究》一文探讨了古琴在韩国历史上的传承情况。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姜惠珍《论北魏平城时期古墓壁画中的乐器——兼谈与高句丽古墓壁画乐器的关联性》一文探讨了北魏平城时期古墓壁画的现状、描绘的乐器及与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乐器的关系。国立釜山大学沈智宇《论埙的研究》一文对中、韩埙乐器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国立釜山大学朴孝彬《再论古代韩国横吹类乐器——以新罗时代的“三竹”相关记述及遗物为中心》一文探讨了新罗时代的横吹管乐器问题。国立釜山大学金海仁《古代韩、中两国长方形弦乐器的关联性小考》一文对中国、韩国历史上的长方形弦乐器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二会场以中国音乐考古专题研究为议题。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朱国伟《实验音乐考古的探索及应用展望》一文梳理了实验考古学的相关概念,并对其在音乐考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文中指出,实验考古近年在中国考古学界开始得到重视,但在音乐考古学界多为无意识状态下的发展,尚可在方法论引导下主动、有意的进行实验音乐考古的研究。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王希丹《棒台子1号墓中的音乐图像研究》一文以辽阳汉魏壁画墓中音乐图像最为丰富的棒台子1号墓为代表,以单一墓室内的多种音乐图像为研究对象,探讨棒台子1号墓音乐图像的体裁、内容及音乐史学价值。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隋郁《两周越地青铜编钟研究》一文从编钟的形制、音乐性能、音响性能以及存在状态四个方面对两周时期的越地编钟特点予以总结。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李淼《静态汉画像流动力分析》一文以河南出土汉画像砖石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体维度的流动力特征分析,由静入动的解读汉代中原地区乐舞身体语言。同时,李淼组织学生进行了现场乐舞复原展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曲文静《对郑国祭祀遗址编钟形制的几点认识》一文从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镈钟、钮钟的形制入手,运用类型学、统计学等方法,探索郑国祭祀遗址编钟钟形在编钟发展历程中的序列定位以及文化属性等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贾伯男《易县燕下都乐器用量研究》一文以易县燕下都三座墓葬出土的编镈、甬钟、钮钟、编磬以及铙五类乐器的编列数量为研究基础,探讨燕国的乐悬制度。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子慧《南越国音乐考古发现中的诸文化因素》一文以“南越国”及其存在期间所属时空范围内出土的音乐考古发现,对南越国音乐面貌、发展进程及交流情况进行了探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符桑尼《试论锣鼓柜的当代遗存与历史意义》一文探讨了“粤乐”中锣鼓柜的当代遗存与历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叶春《从贾湖文明看原始宗教对史前音乐的作用及影响》一文探讨了贾湖骨笛、龟甲器与原始信仰的关系。此外,会场主题发言还有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王歌扬《治臻大化与观象授时———对丝路音乐文化内涵和传统宇宙观相互映射的观察与思考》、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秀萍《中国青铜编钟类乐器结构设计的特点及成因分析》等。当晚,在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进行了音乐文物、古代音乐的展演活动,钟磬和鸣,令与会学者耳目一新。

11月13日,全体代表到达洛阳分会场,洛阳部分的学术活动也是河南省博物院“2016年度中韩人文交流项目”的一部分,其主题为“音乐考古与实践主题学术论坛”。当日上午,与会代表参加了在洛阳博物馆举行的“丝绸之路沿线文物展”开幕式。下午,于洛阳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学术论坛开幕式及学术研讨。河南省博物院田凯院长、韩国国立国乐院院长(由国立国乐院金彩媛学艺官代为致辞)分别进行致辞。在研讨会上,中韩两国学者就“丝绸之路”这一议题继续进行了东亚音乐研究的学术交流,甘肃省博物馆俄军《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乐舞遗珍——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为例》一文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乐舞相关文物为例,对其中的12组(件)具有地方特色和考古研究价值的重要音乐文物进行了分析。韩国国立国乐院文做硕《新罗梵钟的奏乐像研究》一文梳理了新罗时期梵钟奏乐像研究的成果及新问题。河南省博物院张得水《谁调青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背景及陈展思路》一文介绍了本次《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览背景、宗旨、思路和内容。洛阳市博物馆高西省《西周早期编钟发现与研究的新突破——谈随州叶家山新出土编钟的组合及价值》一文探讨了叶家山四件西周早期甬钟体现的四个学术价值。河南博物院李宏《从魏晋南北朝考古谈中原音乐文化传统的存灭承续》一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考古成果的解读,探索华夏传统音乐文化存灭承续的轨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曹晓卿《古青州北朝佛教造像中的伎乐飞天研究》一文以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朝背屏式飞天伎乐为研究对象,探讨古青州地区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问题。在闭幕式上,王子初、金彩媛分别进行了会议总结。当晚,来自河南博物院、新疆哈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和韩国国立国乐院的中韩音乐家在洛阳市“广电一号”演播厅为会员奉献了一台中韩联袂、别开生面的精彩节目。曲目包括《远古的回响》《诗经·商颂·玄鸟》《诗经·小雅、鹿鸣》《抛球乐》等,场面热烈,赞誉不绝于耳。11月14日,全体代表到龙门石窟进行了音乐考古学的专项学术考察。

这次“第8届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年会暨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物展演”活动在河南省博物院、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和郑州大学三家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各合作单位的协力帮助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是文博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全国乃至国际音乐考古学方面的一次重大学术举措。河南省博物院是中国重点博物院,历史悠久、藏品丰富。本次活动集河南省术研讨、文物展览、音乐展演、学术考察于一体,是一次内容丰富而综合的音乐考古学术活动,“华夏古乐团”的节目演出呈现中州音乐风采,八省博物馆调拨音乐文物的展览,体现了团队的高效工作能力。东亚音乐考古学会自2008年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筹建、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了举办了8届国际音乐考古研讨会,为推进东亚音乐考古、音乐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以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为纽带,数十位中国、韩国、日本的音乐考古学者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并将进一步拓展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料的互通等学术交流活动。郑州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其在多学科方面具有不俗的实力,人文科学中尤以考古学见长。在这样一个优渥的学术平台之上,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在本次会议上正式揭牌。该研究院以王子初为院长,下设中国音乐考古所、世界音乐考古所和实验考古所三个分支机构。诚如王子初所言,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是世界高等院校及学术部门中首个音乐考古学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并将打造成为郑州大学的“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优势、特色学科”,中国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心。该研究院将为东亚乃至世界音乐考古学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建立一个东方音乐文物最丰富的资料宝库,一个影响的音乐考古学的国际研究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研究院将建立起完善的硕、博招生体系;建设专业的音乐考古资料馆;建设高规格的中国音乐考古陈列馆;并提倡开门办院,为社会提供音乐考古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咨询服务。

“第8届东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年会暨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物展演”活动获得了预期的成功!愿东亚音乐考古学者友谊长存,愿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考古学发展未来更加辉煌!

王希丹 博士,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教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编钟郑州大学考古学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曾侯乙编钟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