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

2017-01-30

教学与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

秦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大胆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基本立场、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制度设计、战略部署、基本方略、国际战略等几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把这一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再一次体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政治立场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是判断一个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理论创新同样也有立场问题,立场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这一思想深深嵌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执政理念之中,也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十八大结束后,习近平同志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时,他又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P19)并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P19)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新判断是我们党对我国历史方位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作出这样的判断,根本目的仍然是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他强调,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由什么人享有的根本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的幸福安康;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最广泛的民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着眼于建设“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着眼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始至终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色。

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始终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也是判断一个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90多年来,它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2年11月,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就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P15)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专门谈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2015年12月,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2016年7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6]同时,他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理论优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把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写进党章,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三、目标体系的全面性:始终把远大 理想和共同理想、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有显著的不同,它既有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最高纲领,又有实现远大理想的基本纲领和阶段性目标,不像西方国家的政党在野时以获取执政地位为目标、执政时以谋求连任为目标。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13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P19)这一总任务和分阶段的历史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也体现我们党执政目标体系的全面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几个层面论述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目标。

——我们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6]他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8](P6)他告诫广大党员:“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9]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因此,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党的十九大把全面小康之后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30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从而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围绕上述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与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十分全面的目标体系,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纲领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四、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把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有了宏伟的目标,必须有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路径选择不是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执政目标特别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并围绕执政目标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新要求。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不仅反复强调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而且还论述了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道路。如经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政治发展“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建设中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外交领域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全面,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我们党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性。

在制度安排方面,习近平同志在我们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P19)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除此之外,习近平同志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做了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在军队建设方面,“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4](P19)并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做了制度安排;在党的建设方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4](P20)同时,提出要加强党的各方面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等。

五、战略部署的系统性:把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起来

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战略举措,围绕战略目标进行战略部署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进入新时代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有重点,必须有抓手。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10]

2016年7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他强调:“‘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6]

2017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才得以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才得以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才全面开创了新局面。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观点时,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六、行动纲领的创新性:创造性地提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1987年,党的十三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九年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明确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理论创新观点概括为十二条,并认为这些创新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党的十三大还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年之后,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入新世纪之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用“十个结合”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必须”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五个基本”“是对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1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个基本方略包括十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4](P20-26)

这14条基本内容构成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我们党此前提出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的内容,涵盖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行动纲领的创新性。

七、国际战略的开放性:以宽广的视野提出构 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战略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他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13]他主张,“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4]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他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15]他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国内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外部环境。”[16]

面对和平与发展遇到的各种挑战,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201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还从五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17](P1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并在报告中细化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案。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外交政策。他主张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强调:“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18]他明确指出:“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国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19]他主张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他提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一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也主张,“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20]要通过创新完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制度设计、战略部署、基本方略、国际战略等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而且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4-26.

[8]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9]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N].学习时报,2015-09-07.

[10]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2]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3,(1).

[13]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14]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15]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30.

[16] 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4-07-15.

[17] 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8] 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

[19]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8.

[20] 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N].人民日报,2015-09-23.

TheCharacteristicsofXiJinping’sSocialistThought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

QinXuan

(S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Xi Jinping; new 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adheres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bines with the new era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and boldly carries ou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thinkings and new strategies, forming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is thought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basic position, guiding ideology, struggling goal, system design, strategic deployment, basic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so on. To deeply understand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e must accurat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hought.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经验研究”(项目号:16JJD710012)的阶段性成果。

秦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李文苓]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