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传承与保护

2017-01-30庞婷文

黄河之声 2017年24期
关键词:昆曲文化遗产物质

庞婷文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昆曲又称昆山腔,距今已逾六百年,江苏昆山是其起源地。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集[1]。昆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丰厚的底蕴,保护昆曲,不仅是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戏剧的表现,也是我国尊重崇尚本民族文化的体现。但就当下昆曲的不良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要加大其适应能力,用创新理念来帮助昆曲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从而使昆曲的古老灵魂活力四射,和现代文化体系相适应,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成为我们精神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在我国,各个省份地区都有着颇具当地特色的戏曲文化,研究学习一个区域的民间戏曲,是对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传承的意义[3]。2016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纪念大师复兴昆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与范围

文化遗产是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发展,所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不同的分类,简单地说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其中有形文化遗产又称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是可以满足人类生存于世且在发展过程当中所有需求的所有文化,例如服饰、家私、饮食、古代墓穴、遗址等都是其中的内容[4]。

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不同民族的民众继承下来并发场广大的各种活动与艺术等,并且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在经过多年来的更新变化之后,也在逐渐被文化遗产所采纳,具有可观的潜力有待挖掘。非物质文化具有明确的范围,常见的有民族艺术、故事、诗歌、史诗、神话等等,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自古传承下来的人生礼仪也包含在内,其多见为与手工艺相关的技能,并且无论哪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都有一定的文化空间有待发展。

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多年的划分后已经明确到包含历史文化名城、可移动文化,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本类文化遗产是固化的,无法再生,也不可传承。因此要对其加以保护,若出现操伤及时修复,通常来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切实存在的有形物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之的最大区别是沃的,而活态的就需要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而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这也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也是具有对立性特点的区别。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用到的是口头方式,将民间艺术、技能和传说等向一代代传承人进行传承的,通常是口说、眼看、耳听来一代代向后人传授[5]。另外,少量的传承人无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一代代无数的传承人,不断向外界扩散,并不断演变至今,并且在演变的过程中在不断吸纳大众不同的口味和爱好,所以才能够内容更加完善、形式更加丰富。绵延不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若是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传递中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根本不会流传至今。

其次,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语言和民族风格上。该民族的人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口头传递,以特殊的方式来举办活动,用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出自身的特色,使本民族内特有的表演艺术、手工艺术等可以代代相传。而这些民族的特色都是在历经岁月后传递下来的,对于子孙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

显著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这些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本区域的自然环境极大影响了本民族的文化。通常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区域较为固定,会受到本区域内特殊的位置、自然气候、族人生活习惯等等的影响,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在产生还是在传承上,都直接与本区域的独特环境有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1.法律和法规保护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十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运用法律保护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权威性和重要性的法律条文。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正逐步走向有序、健康、生态、制度健全的发展之路。

2.政府主导的保护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2006年,国家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确立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政府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国务院统筹下,各地方政府不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例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形式是无形的,但是会有具体产生和流传的区域,可在保护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地安排人手进行保护,在区域内成立专门的保护部门,方便不分日夜保护各种文物,有条不紊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形成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文物保护体系[6]。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先后建立了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从省到县,建立了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民间保护

要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其并非只是一种戏曲、一种手艺活而已,而是艺术形式是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得以存活,自然是弥足珍贵,非常有必要进行保护与传承。而在发扬的同时,民间也有了空间来发展,所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了民族色彩。另外,诸多民间艺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说民间团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比其他众多部门更有优势,可谓是不可或缺,将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草根文化与上层文化等等紧密相联,用更加客观和严谨的态度来使全社会都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比其他保护部门在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上更加客观和实际。具体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性机构、科研部门和基金会等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紧密配合以及支持来自政府的保护,使保护工作更加到位。

4.旅游开发和保护

在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衰败,严重的正在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如今的现代化工业进程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在这竞争大潮中站稳脚跟,因此脱离了社会发展,市场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不断向着消亡的方向走去。只有在我们可以填饱肚子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追求美食;在我们有足够的衣物保暖之后,才能够开始追求服饰的美观和品牌;在我们居得其所后,才能有追求精神满足的能力[7]。而那些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艺人们,面对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衰败,自身的生计都难以得到保障,传承文化自然也是力所难及,有心无力。只有传承人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才能够有能力传承文化。想要使更多的人来体验到民族文化,旅游是其中一个途径,并且通过旅游,可以打开昆曲的市场,使更多的人认可其社会文化地位和价值。在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时,将昆曲作为内容之一,可以帮助昆曲融入到社会中。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可以重新再现昆曲,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农耕文化和自然经济时代,在当时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传承模式保存与延续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之所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续至今,是依托了自然传承方式的结果,若离开了自然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说可以有今天的模样。所谓自然传承,传承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技能,更多的是传播了民族的民间智慧。由于自然传承没有明确的模式,而且规则与技巧也不够标准化,所以传承时便对于传授者以及传承者两方都提出了资质、悟性、才华以及配合度的要求,甚至有的传授人依靠的仅仅只是自己对于昆曲的看法与灵感,传承者也要不断吸纳外界的经验,以及发挥自身的才华、创新能力以及各种技能。所以自然传承具有流派多元化、风格多样化以及技艺个性化等等传承范畴内的特点。很多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不少的绝活、工艺均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比如说以潍坊杨家埠的年画生产工艺来说,虽然说这些年画在构图工艺上相差无几,印刷的过程也是如出一辙,但是由于制作年画的工艺存在差别,而且师徒传承也不一样,所以潍坊杨家埠年画的细节也不一样。有很多民间绝活都是通过传承的过程演变得来,这一点恰恰体现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的特点。

二、昆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艺人存在严重断档

在以前昆曲的传承中,基本上均为祖辈相传,最大的特点是师承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艺人们的年龄趋于老龄化,身体每况愈下,而时代高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昆曲或热情不够,虽然我国目前在很多昆曲发扬地的学校中加入了昆曲内容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当作任务来完成,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此不感兴趣。而老艺人们传承下来的数十支曲谱如今年轻的艺人们无法全部传承下来,例如在逐昌,已经出现了昆曲其中一支内容“十番”后继无人的情况,严重的艺术断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毁灭是致命的。所以收集整理昆曲相关的资料,对老艺人进行保护和照顾,并大力培养年轻的传承艺人迫在眉睫。

(二)表演场域生态流失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多次出现的战乱使昆曲中的不少内容曾经有过濒临消亡,且民间庙会和昆曲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有段时间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戏曲和民俗活动都受到了影响,有的损坏严重较为严重,部分的昆曲曾经因为叫停庙会所以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中止的。如今昆曲在发源地江苏出现较多的方式是春节时的彩灯、庙会游行时、结婚或生子喜事活动中或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里。因为时代进步以及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如今现代文明强烈冲击着我国传统形式的民俗集会,像庙会、节日采灯会等活动不断减少,留给昆曲的表演场域也是逐渐萎缩。

(三)缺乏充足的资金扶持

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必须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而资金则是最重要的保障,特别是民间戏曲需要购置乐器、音响、服装等设施设备,乐队的成员们学习和生活都要有开销,所以更加需要充足的资金加以扶持。在归纳了诸多学者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之后,发现目前我国昆曲在传承和保护中因为资金管理问题、乐队规模和运营模式问题、艺人表演水平问题等多种因素所制约,特别是国家及地方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足,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且覆盖面也十分有限,亟待解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昆曲的文化传播策略

(一)提升政府主导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来传承,体现了核心为人的特点,但人的学习、生活和生存都需要物质,要有经济来源才能够有精力和能力去传承文化。有些艺术形式不需要经济作为基础,但是民间艺术的实际性极强,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像前文所述无论是乐器等设备或是艺人的生活都需要开销,所以昆曲的传承也需要考虑现实问题。尤其是受时代发展和目前的经济体制影响,如今的年龄艺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对于政府提出的宏观影响力和长远的发展利益,认为遥不可及,所以也不放心思。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也是普通人,没有能力去改变传承的形式来获得利益,所以会有很多人基于生活和生存情况考虑,从而放弃了文化的传承。如果想要解决本项情况,笔者认为政府应积极加大保护传承团体的力度,只有让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证并获得了合理的利益,才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生产性保护措施,通过传承人的生产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另外,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投入充足的财力和人力。另外,很多部门都需要面临着缺乏足够资金的问题,一般来说要依靠从外部市场融资才能够维持部门的正常运动。基本上政府是可以绝对有能力在市场中引入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大力倡导年轻的群体加入进来。还有,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给予一事实上的经济奖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才能够留住当地人才不流失,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中。

(二)增强全民保护和传承意识

1.在家庭环境中增强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过程中,技艺大多是通过家庭来传承的。但是,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父母忽略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予子女,渐渐无法再通过家庭来达到传承目的。并且有很多的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孩子今后的就业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学习昆曲还会占用了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与精力,属于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不如用来学习英语、电脑等实用的学科。并且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思想的影响,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如此一来便彻底丧失了来自群众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父母应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将昆曲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输给孩子,使下一代逐渐具有重视昆曲的意识。并且昆曲正逐步被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要对昆曲抱有信心,使昆曲重返祖辈相传的模式。

2.学校的推广与教学

在江苏遂昌,已有一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昆曲知识,但收效甚微。挪威有明确规定,未满15岁的学生必须能够有一门熟练掌握的非物质文化,而纵观我国,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开展一门课程是为了应对考试,即使是在高校也是如此,而且戏曲等传统乐曲基本上是在艺术类院校才会开设专门的课程。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教书只是职责的内容之一,对于传承及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下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够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学校更应挑起教育和传播的重担,通过开展昆曲相关知识的传授来使社会各界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三)大力培养昆曲创作和运营人才

传统文化具有随着人类生活方式转变而不断更新的特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创新,创新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员。众所周知,创新是产业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昆曲应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立足于当地区域,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新研发出和昆曲有关的衍生品,使其更具价值。在确保资源价值和衍生品价值后,同时可吸引更多传承人的加入,为昆曲的传承提供人才上的帮助。所处的阶段不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我们身边的文化同时也会改变。所以昆曲亟待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根据时代的需要、人类精神的需求来创造出更多的形式,并通过营销手段来转化作品形式,让从事传承昆曲的艺人们都掌握到赖以生存的技能,才能够在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下良好的生存,昆曲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但值得一提的是,创新需要以贴近生活为原则。昆曲也一样,如果始终持续单一陈旧的作品方式,很难受到大众的青睐,无论是题材、内容、形式都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我国的传统更贴近现代的生活,才能够得到各界的喜爱,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发展。

(四)传承资金的来源多元化

拥有足够的资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赖以生存的重中之重,如今昆曲“非遗”已经拥有来自政府的拨款,通过这些资金来实现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杯水车薪。如若将政府作为唯一的资金支持来源渠道,不但无法高效工作,同时也很难由政府承担全部的费用,这是因为在该方面的投资难以取得相应的回报,因此有必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第一,建议政府将对昆曲的资金投入建立相关体系,把传承作为活动的形式来注入资金,以保障活动开展的顺利进行;第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基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前景是好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向着产业化方向推进,在政府投资的同时引导我国有实力的银行或企业等机构来认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投入到市场运营中,用经济方式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结语

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艺术,而流传下来的每一曲优秀的民族民间乐曲,都具备着不同的艺术气息。有的艺术经历了鼎盛到衰败,而有的则经历了衰败却又再得以复兴;有的传统民族民间乐曲经历了悠远的历史后一步步走到今天,虽然经历了风浪,但是最终却以其顽强的个性而存活至今;也有的艺术形式自出现之日起,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变化,曾经暂时有过间断,但今天依然绽放光彩。在这一路经历了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使多种我国优秀的民族戏曲得到流传至今,昆曲当属首位。通过本文研究,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对于当前我国昆曲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后,制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可以继续更加完善地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使其可以更好的将保护和传承工作继续下去。

[1]章杰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浙江海洋大学,2017.

[2]王馗.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方向[J].美术观察,2016,07:14-16.

[3]罗媛.探寻地方戏曲的现代样态和传承机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6,36(2):62-63.

[4]余映.“非遗”昆曲艺术的动态传承-谈谈我在湘昆《白兔记》中饰咬脐郎[J].艺海,2015,04:170-172.

[5]郭炎孙,金丽雯.从吴文化视角看昆曲传承[J].艺术评鉴,2017,02:166-167.

[6]贺云翱.江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考[J].群众,2016,04:49-50.

[7]程艳.演进中的原真性:昆曲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本体[J].戏曲艺术,2016,4:89-91.

[8]陶蕾伃.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昆曲艺术与水墨动画的结合-以昆曲水墨动画《双下山》为例[J].戏剧文学,2015,10:109-114.

[9]王蒙,许鑫.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京剧、昆曲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14:15-21.

猜你喜欢

昆曲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