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受众的两大嬗变
——以本雅明为核心
2017-01-30蔡玲玉
蔡玲玉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试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受众的两大嬗变
——以本雅明为核心
蔡玲玉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非典型成员,本雅明(1892-1940)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中独具个性的天才批评家,他的理论文本语言承袭尼采碎片式诗学哲学表达,语言形象暧昧而饱含寓意,难免歧义丛生。多年来,学界对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关注或者集中于对其“灵晕”概念的诠释,侧重对技术变革给予大众艺术文化影响的理论阐述;或集中于其寓言式批评理论,侧重本雅明对现代艺术隐蔽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发现。本文尝试从本雅明具有极大影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的受众角度入手,对本雅明美学思想中艺术接受者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嬗变展开分析,以深入理解本雅明思想的轨迹。
一、感知方式的变迁
人的感性认识组织方式受制于一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时代显示出迥然有别的感知内容。本雅明首先描述了复制技术的历史演变。木刻开始使对版画艺术的复制成为了现实,19世纪初石印术的出现,标志着复制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后照相摄影的诞生,艺术职能便归眼睛所有,形象复制过程就大大加快了,以至能跟得上说话的速度。技术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作品,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来加以欣赏。艺术的神圣膜拜变为大众直接随时观照的世俗之物,展示在日常生活中。在本雅明眼中,复制品带来了欣赏的便利,一方面,人人平等地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凭借技术手段,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认知也更深入,“摄影机凭借一些辅助手段,例如通过下降和提升,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对过程的延长和压缩,通过放大和缩小进行介入。”[1]如此一来,肉眼原本无法察觉的细微无意识动作顺利地进入了感知内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接受者对艺术品感知深度的失落。艺术品随处可见性使得“凝神专注的鉴赏变为沉浸自我的消遣性接受”,严肃的艺术鉴赏沦为了走马观花式的顺带性观赏。
本雅明对电影特征的分析,使文学理论前所未有地关注到大众接受的现实性问题。本雅明身处卓别林和米老鼠登上银幕的时代,对电影给大众的“视觉无意识”冲击有着深刻的体会。电影画面极速闪现,迫使观众忙于接受新情节,克服了细细思考的本能,进入麻木空洞的感官震惊。随着电影所带来震惊体验的升级,感知不断被喧嚣的场面轰炸,平淡的生活题材已丝毫引不起人们探索的兴趣。尤其是日趋成熟的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使得电影艺术的大众接受与审美有了本质的区别。本雅明从感知角度展开,对技术所开拓的新世界表示赞赏,同时也看到了在技术表象下人被异化的可怕现实,对人的感知遇到的多重困境予以警示和批判。
二、读者身份和地位的变革
本雅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作者的变化发现读者身份变化的。他在当代文献的历史境况的考察过程中,清楚地看到了读者身份的嬗变。在传统社会当中,艺术家在自己的房间进行创作,读者拿着厚重的书本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阅读,读者群体和创作者交流甚少,彼此孤零零地存在于幽暗当中。文化工业的进步,对这种封闭关系的改变具有彻底性。报纸版面刊登的“读者邮箱”地址,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首先,读者通过写信的方式获得了向作者展示自我思想的途径,读者的忧愁、焦虑、梦境被纳入到艺术创作的表现当中。比如,电影中出现的大量怪诞事件,并非创作者凭空捏造而来,而是借由拍摄方法表达出被压抑的集体无意识。在此基础上,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受到庞大读者群的影响,本雅明惊喜地称赞“大众是促使所有现如今艺术作品的惯常态度获得新生的母体”。新兴的达达主义创造出今天的观众在电影中所追求的效应,就是追随读者愿望的最好例证,他们制造出迷人的视觉现象或震撼的声音,犹如一颗炸弹,力求在瞬间产生最大的审美能量,捕获读者的眼球。
其次,读者有摇身一变成为作家的极大可能。一个人不再固定在读者观赏的位置上,普通读者也有跻身成为作者的荣耀。人们同时拥有读者和作家有双重身份,区分作者和读者的努力只有当面对某一具体情形才有意义。人人随时变为作者有了实际可操作性,生活中的任何人可以名正言顺地用文字回应现实。从事文学创作的特权在数年之间丧失了效力,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后花园,只对接受过专项训练的人敞开,在技术的带领下,文学成了公共财富,成了大众的共有资源。在现代电影中此类情形也屡见不鲜。每一名观众总能和新闻短片中作为无名角色的自己不期而遇,沉醉到自我表演的欣赏当中。
“受众”作为本雅明理论中不可忽视的概念,曾在许多不同情境中出现,本雅明对受众的感知特点和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文认为,本雅明理论深刻揭示了的受众与科学技术、艺术品之间隐显交错的关联,即大众的审美方知觉方式和身份问题因技术复制而发生改变,同时观者反过来也对艺术品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本雅明通过对具象世界关联的详细观察,发现了观者(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入思考广大受众的价值意义提供了独特解说。我们认为,本雅明的这一思考为我们解读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在机械技术更为成熟的现当代,本雅明更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J
A
1006-0049-(2017)03-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