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构建的作用
2017-01-30文之峰童德毅
黄 飞 文之峰 童德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构建的作用
黄 飞*文之峰*童德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金字塔的顶端,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一直都是高校不断探索的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前提是“德”,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长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统一。①人格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在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人格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部分大学生出现人生困惑,甚至人性压抑、人格扭曲、人品功利和人心浮躁的倾向,贪图享受、盲目攀比、追求时尚等观念也很流行。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修养自觉性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深入和持续性地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缺乏明确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养成的日常路径,对道德行为的约束有所放松。
第二,自我意识过于彰显。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缺少对国家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整体思维,缺少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社会角度、他人角度看待分析问题,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第三,价值选择功利化日趋明显。突出的表现为“实用主义”之风盛行,以短期的、见效快的目标为追求,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考量和规划,一切以利益作为决定行动的重要标准。
要解决好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充分运用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其中特别需要重视从儒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和资源。
二、儒家思想是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重要资源
(一)以“修齐治平”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中谈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古训提出了由修身开始,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明确了个人修身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内在逻辑。加强大学生对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个人能够从自我的修身出发,将个人的“小我”放置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不断强化大学生道德的自我修炼的责任,对父母和家庭的责任,对国家发展的历史责任,最终建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强的向心力和精神动力。
(二)以“和而不同”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包容意识
在儒家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儒家经典《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意味着一种心态上的开放,能够始终保持对不同观念、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加强对大学生“和而不同”思想的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从“自我中心”的思想小圈子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宽容、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既是中国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这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碰撞。如何处理好中华文化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必将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文化的交流在现实社会中通常是通过一个个个体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来实现的。加强未来重要高端人才资源的大学生对“和而不同”这一观念的灌输和引导,培养他们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宽容精神和包容意识,在未来的国际交往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世界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三)以“见利思义”思想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义和利的关系一直是思想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儒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见利思义”。《论语》有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形成了“去利怀义”的人生道德价值观,当“义”和“利”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荀子则进一步提出,人们对“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要通过“以义制欲”的方法来化解矛盾。对大学生加强儒家“见利思义”等思想的教育,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使大学生群体在崇尚道德、弘扬仁义的过程中,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精神,始终把诚信的大“义”放在心中,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四)以“革故鼎新”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变革、发展和创新的思想可谓汗牛充栋。这种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内在动力。先秦典籍《周易》中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康有为、梁启超也曾说:“变则能存,不变则亡。”这些都是强调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性。当前中国处于迅速的发展和变革之中,在这样一个大众创新的时代,作为未来社会各行业中的重要人才,大学生更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革故鼎新”的思想内涵,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面对变革,展现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寻求突破,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创新精神,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三、结语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既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多元化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既留住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又能理性地进行选择,使儒家文化的复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真正为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精神文化的给养。
[ 注 释 ]
①宋天和,雷文慧.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新论[J].洛阳大学学报,2006(4).
G
A
1006-0049-(2017)03-0152-02
**作者简介:黄飞,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之峰,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童德毅,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