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2017-01-30才仁永藏

山西青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四爷茶馆老舍

才仁永藏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才仁永藏**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茶馆》深受国内外读者的高度评价,国内称它为“黄钟绝响”,世界称它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从八十年代开始,学术研究蓬勃发展,《老舍》的茶馆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他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茶馆》自身所展现的艺术特色,对于深入研究这部经典之作和中国的话剧发展史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人就以老舍先生为出发点,以《茶馆》为线索,从《茶馆》语言、主题和人物三方面入手,在多个方面解读老舍的语言特色,分析这个“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并对其独特的人物艺术创作手法展开深入的剖析。

一、老舍和经典话剧著作《茶馆》

老舍先生在1899年2月3日出生,在1966年8月24日去世。他的一生一直在用笔在耕耘着,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是一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文字朴实无华、简单通俗、诙谐幽默,具有着很强很浓厚的北京韵味。

三暮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一生之中最优秀的戏剧。曹禺先生评价这部作品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在《茶馆》之前,他写了《春华秋实》和《西望长安》,之后,他又写了《红大院》和《全家福》等作品,而《茶馆》跟这些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略有不同,这就和1956年国内的文艺界出现了一段时间“百花争鸣,百鸟齐放”的画面息息相关,时代为老舍的《茶馆》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部作品把写作的题材转向了老舍比较熟悉的旧社会,写出了解放前的“陈年往事”。这部戏里的人物颇多,从光绪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的“反饥饿反迫害”运动,都淋漓尽致写在书中。老舍先生在这部剧作品中放弃了正面描述革命斗争的场景,将其续写为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的画面组合起来的一部社会风情大戏。它这样写:“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他利用小人物生活的变迁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当时50年代的中国作者都觉得创作应该歌颂革命的胜利,而老舍的《茶馆》在创意上别出心裁。“文革”之前,他的作品在当时引来了很多职责,有人说它宣扬了“今不如昔”,也有人说它没有揭示出惊天动地的时代巨浪。“文革”期间,老舍因为《茶馆》被诬陷为“反动作家”。时代变迁,今天的《茶馆》像傲霜的腊梅,历经时代的考验,已成为中国话剧的代表作,在德国、法国、日本等地方为人们演出,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对此都有着很高的赞誉,创作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二、《茶馆》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语言艺术

老舍《茶馆》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他独特的语言艺术。《茶馆》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与老舍先生的语言有着莫大的关系。《茶馆》中,各种人物的台词都经过了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巧妙地把不同人的身份展现给我们的同时,又表达出了作者自身的爱恶褒贬之情。《茶馆》取得了现在雅俗共赏的成果,这正是他在深厚的语言功底与独特的语言艺术成就的最好例证。

戏剧文学要求将人物语言个性化。老舍在《茶馆》中设计了几十个人物,而这些人物在开口说话的时候,正所谓李渔的“说一人,肖一人”,譬如第一幕,常四爷和松二爷在茶馆里随随便便地说了几句闲话,而同在茶馆里的二德子就找岔儿上来;

二德子:“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

就这么几句话,二德子这个满清政府的小爪牙身上具有的那种无事生非、欺压善良、蛮不讲理而又飞扬跋扈的性格特征和丑恶嘴脸就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常四爷对清廷政府卖国的不满和对朝廷人员的蔑视之情也被老舍先生暴露无遗;还有就是松二爷的和事等特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而《茶馆》这部剧作,人物的语言极具动作化。《茶馆》中的语言,饱含着故事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活动,能够让观众从他们的话语中体会到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的状态。比如这段常四爷的台词:

“盼那盼那,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日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婆!松松爷,我的好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

常四爷的台词不仅仅带着人物因情而生的特定动作,还蕴含着他内心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中流露出的行为意图。常四爷这个极具爱国心的“旗人”,曾经享有着吃皇粮的专属特权,但他却对清廷的腐败极为不满。

他曾经耿直地说大清国要完,也参加过义和团的崛起战斗。他只盼自己的国家像个样儿子,却不料自己却有着悲惨的下场。老舍先生用这段富有动作化和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对于沧海桑田的几多愤慈无奈之情。

李渔说:“一句赘牙,傅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众倦处生神”。《茶馆》中的语言就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老舍运用这种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接近生活,让观众们很容易地接受。比如这一段:

掌拒:“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大洋去呢?”

大兵:“吊!揍他个小舅子。”

警察:“快,再添点!”

掌柜:“(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这正是《茶馆》中口语化的典范。大兵的出口就骂人,而且句句带脏字。老舍所运用的这段话却恰到好处,不仅没有带给观众低级下流、庸俗不堪的感觉,却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刻划出来,把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简单明了地暴露给观众。在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大兵们粗野蛮横、无知下流等种种可恶可憎的嘴脸被又表现得十分准确。老舍经过精心的加工,让《茶馆》通俗易懂,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听得懂。

(二)“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老舍先生这样说: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这部话剧正是通过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和一系列人物的悲剧命运叙述了表现时代的主题。三暮话剧《茶馆》的每一幕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而且将其高度的浓缩和集中起来。老舍先生借主要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或激愤,亦或悲痛,从主要人物漫不经心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话剧意图,从中读取出“埋葬三个时代”的凄凉主题。

在第一幕中,吴祥子和宋恩子二人在捉拿常四爷的时候,茶客甲问:“谭嗣同是谁?”,茶客乙接道说:“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茶客丙这样说:“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骑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有多毒!”……通过对这几位茶客看似不经意的对话的描述,生物地概括了那个时代里广大民众的心声。普通老百姓对于戊戌变法中牺牲的仁人志士只听过名字,甚至是一无所知,对于那些为了变革旧社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斗士们毫不领情,甚至还加以污蔑,这正是老舍先生想要揭露的旧社会病态。

在第二幕中,常四爷跟吴祥子和宋恩子有着这样的对话:常四爷问:“您二位怎么样?”,吴祥子答:“瞎混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宋恩子,该怎么说啦?”宋恩子又说:“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所有的人民大众都把金钱看作第一位。老舍先生把这个时代的冷酷和毫无人情的状态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我们。

在第三幕中,常四爷自言自语:“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秦仲义就说:“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这是这部话剧将要终结时两个爱国人士悲凉的对话,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这个时代的最终缩影。没有道义也没有正义,有的只是无尽的欺凌。老舍先生把坚持正义的人最后凄凉至极的结局,以及那些奸猾之人反倒却逍遥度日的时代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而这反映的是一个没有前景可言的时代。

(三)《茶馆》的人物塑造

《茶馆》中的人物多达70个,时间跨度很大,而且也没有一个中心的故事。老舍先生以裕泰茶馆为载体,通过巧妙地编织,将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用精炼而形象逼真的语言塑造出来。《茶馆》的最大特点就是主要人物从年轻到年老贯穿在整个话剧中,次要人物有的是子承父业,有的又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茶馆掌柜王利发就是贯穿三幕剧的中心人物。他不仅精明能干,而且审时度势,在买卖上有着自私圆滑的生意人的面孔,但为人正直本分。他自己在茶馆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有着谨小慎微和逆来顺受的性格,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叩头,但结果终究还是破产。王利发的一生极具代表性。王利发的心态就是当时的平民的心态,逆来顺受,从不坑蒙拐骗,对生活也没有过高的奢望。但王利发的身份和地位略高一点,他希望自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最终却没有如愿以偿,还是落下一个悲惨的结局。旧中国,像王利发这样既和贫苦百姓不同,同时又和统治阶级的人物有区别的人物大量存在。他们拥有一定的财产,却缺乏竞争的能力,形象地告诉人们:当时黑暗的旧中国已腐朽到了极点,使人们根本无法活下去,进而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必然会到来。

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也是话剧中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享有吃皇粮特权的“旗人”,他为人正直刚强、又有爱国的满腔热血。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也是更加痛恨。常四爷这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情绪和社会的腐朽黑暗。他有着一辈子不服软的性格,同王利发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常四爷在茶馆中是最少受到批判的一个形象。而这跟他特殊的身份地位有关系,这正是作者的写作主要用意所在。老舍之所以描述常四爷这个人物,就是想从他的身上写出旗人中的确也有一些爱国的人物;写出了满族文化精神中很价值的东西。

三、《茶馆》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话剧

老舍的《茶馆》走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篇章。从文明戏到最终的无产阶级戏剧,中国的话剧有着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史。在这一路的发展之中,中国的话剧虽然接受和适应外来戏剧,但我们清楚,绝对不能完全照搬外来文化。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融入本国话剧的特色,让话剧更好地发展成为新的艺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启蒙,欧美风涌入中国文化界,这使得国内主流的创作群体想要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对外来的西方文学竟相模仿,试图吸纳其取代自身的文学。而他们的创作却远离了普通的大众群体,从而没有让话剧真正融入民间,反而却成为盲目跟风的反传统化的小部分人所欣赏的艺术。而这样恰恰与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所抱有的初衷背道而驰。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希望把新文学作为最有效的工具和最锋利的武器,用新文学来唤醒民众的意识,开启民众的智慧,进而改良这个落后的旧社会。而当时的老舍先生坚持自己的创作,并没有盲目跟风,也没有追求将自己的文学作品西方化。他深深地体会到抗战以来的中国,文艺创作的最大缺点是未能深入民间。所以,他从语言描述、主题构建和人物塑造方面入手,将《茶馆》写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之下话剧的发展。

[1]段奇.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7:69-70.

[2]宁博.短暂的沉寂持久的关注[D].吉林大学,2007.

[3]索南卓玛.《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5:10-11.

I

A

1006-0049-(2017)03-0058-02

**作者简介:才仁永藏(1993-),女,藏族,青海玉树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四爷茶馆老舍
《茶馆》
四爷和他的马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傻四爷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清雅茶馆
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