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构研究*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革命精神

韩 军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构研究*

韩 军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如果不能顺利向社会化的更高层次发展,就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被社会接纳,直接影响到就业和后续的社会化。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大学生社会化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因此,对个体来说,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对社会而言,社会化是一个约束和控制的过程。①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子学习知识、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与其它阶段以及与同龄人的社会化相比较有独特的优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主体能动性较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可能出现是非不清、认识不明等状况,也很容易受到其他文化或思潮的吸引影响。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各种社会变革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多种思潮并存,作为社会化主体的大学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道德行为失范;政治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感下降;实践能力欠缺;自我认知能力欠缺、过于自我化;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疾病增多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自身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思想上面,缺乏优良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来导引和确保他们在人生路上不跑偏,缺乏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帮他们渡过困境与难关。

二、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构

(一)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容有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革命精神的形成,是那一时代的人在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创举,是这些创举中凝聚的思想的高度提炼。正是这些精神的指引和支撑,让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成熟的革命家,成长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可见,革命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应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迅速变化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伴随现代化进程社会生活日益物化和功利化,多元文化带来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个性化也日益加剧了个人社会之间的分裂态势,容易导致价值虚无、行为失范。要克服这些弊端,应该在精神文明及价值观的构建层面进行社会精神的培植。革命精神的传承恰好在这两方面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传承革命精神的现实需求

个人的需要。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辨别能力、评判能力、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旦鉴别不力,选择了错误的价值观,则人生之路上的失误会很多;现实中物质诱惑增多,追求精神的动力相应减少;而现代人大多缺乏过去那种艰苦条件的磨练,意志力的韧性减弱,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压力时,若不能很好地调节,容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革命精神不仅能提供正确的导向,还能强化个人的意志力,在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需要。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导致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差异性都在不断地扩大,不同意识不同观念的社群之间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必须要有一种社会共识来引领社会意识和观念。传承革命精神恰好能够在价值观构建层面对社会精神进行培育,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整合和导向作用。

国家的需要。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注重“软实力”的竞争,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来演变的步调加快,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长期艰苦地奋斗,必须要凝聚国民的力量,在共识的基础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应对竞争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传承革命精神正好能够激励国民,为自己的将来为民族的明天团结起来不断奋进。

总之,个人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传承革命精神正是这三方面需要的共同结果。

(三)传承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构

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起到良好的导引和支撑作用。首先,以革命精神导引大学生社会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大学生社会化的阶段有知识水平高、主观能动性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大学生中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可以有较高的接受度,让革命精神进头脑,锚定价值观和行为发展方向,为个人的成长成才护航。其次,以革命精神支撑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具有现实需求性。在成长路上,难免遇见坎坷。传承革命精神,用坚定的意志武装头脑,可以帮助大学生勇敢地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挫折,在困难时看到希望,在逆境中找到办法,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化阻力为动力,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助力,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社会化过程,都伴随着社会文化的传递。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是革命精神内置的过程;社会化的双向性,决定了大学生将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革命精神内化于心、运用于行,这是革命精神得以代代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可见,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化是一件事的一体两面,是一个同构的过程。

三、传承革命精神同构大学生社会化的路径探索

社会化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传承革命精神,发挥其良好的导引和支撑作用,需要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实现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一)发挥好高校的主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就党的知识、中国近代史、我国的政治体制、当前形势与政策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的课程,是革命精神得以集中体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好各门课程内容侧重的合理分配,避免一些内容重复出现,还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加入时政热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所喜见和乐学;使革命精神在课堂上、在课程实践中进入到大学生的头脑里,让大学生在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努力的自觉性。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开设一些文理交叉的通识课程,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理学科的交叉,让文科生掌握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升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理科生丰富人文素养,提升思辩能力和归纳理解能力。其次是开设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选修课程。如开设体现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开设美术鉴赏、音乐中的物理学、生活中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寻专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奥妙,种下好奇的种子,勇于开拓创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在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找到自身定位,做好人生发展规划,引导大学生按照社会要求主动推进个人的社会化。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难免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冲突,造成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善于将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通过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启迪心灵;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忧解难,开发身心潜能。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高尚情感。将校园建设与本省市的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借英烈人名、红色地名来命名教学楼、道路,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可见可感可学;注重对“历史上的今天”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开展活动,丰富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道德情操、拓展成才视野,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认清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为毕业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5.严格学生管理,形成良好的风气。要加强违纪处分和学籍处理之前的预管理,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课的学生要加以规劝和引导,规范上课纪律和考试纪律,对于挂科的学生要有学籍预警,不要等到最后来处分或开除学籍;管理前置到平时,形成良好的学分、班风、校风。

(二)发挥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

1.优化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学校教育的上源,良好的开端是后期顺利的前提保证。父母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身正影不斜,在言传身教中提供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其次要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教育方法,注重子女良好品行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导引,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挡在门外;再次要带孩子走出家门,不仅仅是旅游,要多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看看,了解中国文化、了解科技动态、了解前辈英雄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之情。

2.优化社会环境。首先是政府积极作为:大力弘扬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宣传体现革命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唱响时代主旋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弊端,逐渐消除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切实转变到素质教育;出台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加强对互联网管理,打击网络上的失信、欺诈、暴力行为,净化网络空间;其次是大众传媒应有作为:媒体记者要担当起“无冕之王”的职责,要以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社情民意;网络新媒体要减少对流俗的盲从、对不理智情绪的推波助澜,逐渐培养民众的媒介素养,形成社会正能量;其次是用人单位有所作为:企业要关心员工的生存与发展,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以艰苦奋斗精神鼓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攻坚克难,以主人翁精神提高员工积极主动性,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再次是社会组织大有可为:社会组织可以衔接起大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两个阶段,以社会组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到社会组织的成长中,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参与到社会自治中,促使大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3.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家庭、社会、学校都是外因,起影响、推动作用,真正其决定性作用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大学生的成长置于以上措施所提供的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社会氛围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允许他们试错,家长和老师扮演“守望者”而非决定者的角色,在解决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见的实际困惑时,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为路径,以成长为目标,将传承革命精神由灌输教育的“要你学”转变成“我要寻”,从而将社会化过程中的自身需求、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联系起来,经过自我探寻、认同、接受的过程,使得革命精神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保证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革命精神代代有传人。

[ 注 释 ]

①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郝登峰.现代精神动力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

[2]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5(3).

[3]黄遵斌.红色精神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6.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15SSK10),教育部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地项目(15JJD770033)。

G

A

1006-0049-(2017)03-0019-02

猜你喜欢

社会化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