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新权威主义治理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017-01-30赵华萍
赵华萍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善治”—新权威主义治理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赵华萍*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权威主义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历史过渡现象,它的出现有着某种必然性。实践证明,权威主义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不能照搬其模式。对于现实的中国而言,新权威主义作为目前中国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善治”将是我们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善治;国家治理;合法性
一、新权威主义的概念界定
关于“权威主义”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沃·格林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提出。权威主义在中文中也被译为“威权主义”,这是介于民主与专制之间的一种政治模式划分方式。现实的权威主义都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调整,为此,学术界使用了一些新概念来称呼“权威主义”的变型,如美国学者帕尔马特的“现代权威主义”,阿根廷学者的“官僚权威主义”,中国学者的“新权威主义”等。
所谓的新权威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以塞缪尔·亨廷顿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在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问题时提出的一种理论,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旧的体制走向解体或蜕变,而新型的民主政体又无法运作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现代意识与导向的政治强人或组织力量建立起来的权威政治。
二、新权威主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初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很落后,再加上一些社会历史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萧功秦率先提出“新权威主义”并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当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但改革开放却遇到很多“难啃的骨头”。中国处在这一重要的社会变革期,面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急需新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新权威主义由此应运而生。它主张通过政治强权来发展自由经济;崇尚强人式权威力量,这是其一切主张的前提;稳定和秩序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强有力有现代化导向的权威政治。
三、合法性—新权威体制面临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体制改革似乎较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府致力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合法性基础,但这种仅仅依靠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合法性效果不佳。因为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各种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感就会减弱,其体制的合法性也就降低。与此同时,由于新权威体制的低参与性,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社会成员最终只能以无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巩固政治合法性。
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这是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所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新权威主义体制已需要作出调整。在利益分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和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约。新权威体制则面临一定的困境,这就需要民主体制。而新形势下,要顺利实现这种民主体制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善治”。
四、“善治”—新权威体制必然的选择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最需要的是良好的治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权威主义”在我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因。我们强调权威主义主要是出于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对于新权威主义我们要拿捏有度,而我们当务之急就在于要在稳定政府权威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现公共治理的最高目标“善治”。
善治是民主治理。民主治理体现为政府权威性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人民认同、执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程度。政府做人民满意的事情,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才能集思广益,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并使此种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发展目标。
善治是依法治理。法治以民主为前提,民主又必须依靠法律来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建立法治政府,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主权,这样才能逐渐树立政府的合法性。
五、结语
新权威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过渡社会形态,是目前中国发展经过一个阶段,最终目标还是走向更民主、更自由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了解新权威主义关键是看它是否能够与我国所处的现代化阶段相适应,从而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正面的动力。亨廷顿曾指出“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2],所以,先有权威再限制权威。就中国的现代化而言,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发展目标,需要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自治程度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善治”正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际中所产生的最好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I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塞缪尔·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赵华萍,山西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