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去,做新做活农业报道
2017-01-30
到一线去,做新做活农业报道
汤敏慧
农业报道如何避免落于俗套老套,需要记者从标题到内容、从形式到主题无一不新、无一不精,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动人。
农业类报道;记者;“三农”
从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多个“一号文件”到十八大报告,无不反映了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力度,因此农业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剧增,要让受众在大量信息中关注到农业新闻,需要记者从标题到内容、从形式到主题无一不新、无一不精。纵观媒体的农业报道,报道的形式和内容离不开“三农”政策、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变化、新技术新模式等,浮于表面的报道方式使农业报道被淹没在新闻大海中,难以吸引受众注意,也很难实现它的价值。
作为一名县级台农业条线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天天与农业打交道,多年的实践也让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如何写好农业新闻报道,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报道形式、改变报道角度、深挖报道内容。
一、采访前要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
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在采访农业类电视新闻报道时,记者先期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有些农业类新闻技术性、专业性很强,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拿到一个选题后,首先通过查找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找到与这个选题有关的大量资料,了解全国全省乃至其他县市的相关情况,然后结合自身需要拟好采访提纲。2014年7月,笔者所在的区启动了行政村(社区)区域优化工作,这是全区农业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加大宣传力度,台里决定推出一个系列报道。当时,笔者对“行政村(社区)区域优化”这项工作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就到网上去搜索相关资料,并了解到周边县市早在2009年就已经进行过行政村优化合并。笔者对行政村优化合并有了了解,在采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每篇报道的主题,最终顺利完成了《聚焦“行政村区域优化”》系列报道的采制工作。
二、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语言交流要通俗易懂
近年来,全国新闻媒体都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使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有些记者觉得,做农业类新闻接触的大多是农民,与他们交流没有太多难以把握的语言,因此提问的时候往往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就很容易令采访对象无所适从,产生反感,甚至可能拒绝采访。比如,在采访农民时如果要问种植效益是多少,如果直接问“亩效益多少”,农民很可能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如果口语话一些,问“今年能够挣多少钱”,就比较浅显易懂。另外,采访时也可以多说“咱们这儿”等贴近农民的语言,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高超的采访技巧可以使新闻采制工作事半功倍,更可以让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起信任感。因此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不同的环境,记者要适时调整采访的问题和语气,力求让采访对象感到放松和舒适。就农户而言,现在大部分的农户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知识面不够丰富,他们在面对镜头时会害羞、拘谨,总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说得不够好,往往记者提问后,他们会思考很长时间,最终蹦出几个字或者一言不发,让采访陷入僵局。还有一些人会有“镜头恐惧症”,在私下交流时,对答流利、思路清晰、神态自然,一旦面对镜头,就紧张得全身冒汗,说话结结巴巴。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记者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然后,和摄像记者商量好,在和农户聊天之前就将摄像机打开,将交谈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采访。
三、深入解读“三农”政策
有人把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称为农业类报道的“四季歌”,认为这样的报道落于俗套老套,也有人主张少唱或不唱“四季歌”。笔者认为,“四季歌”可以唱新唱好,其关键是与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相结合。
对农业条线的记者来说,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是报道的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对农业基本政策做到烂熟于心,时刻关注最新的国家农业政策,这样才能把握好报道方向,将一般的农业工作报道出新意和特色。
例如三夏、三秋是每年农业生产中的大事,只做动态报道没有新意,如果能够在报道中体现国家推广的新技术、新模式包括新机械,就能起到引导农户的作用。
笔者所在地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发展近年来突飞猛进,涌现出许多带头致富的农民典型,如何把国家政策与人物典型事例结合起来报道,是一个难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不久之后,我区就成立了首家公司制家庭农场。公司负责人原先是一名水产养殖户,是在了解到国家的这项政策后他才创办了这家农场。他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既是国家政策的推动,又体现了那些有头脑、有能力的农民迫切致富的愿望。笔者对这个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发展理念等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有意向成立家庭农场的农民树立了一个好典型。
四、深入基层,掌握农情农事第一手材料
与工业条线、社会事业条线的记者相比,农业战线的记者最为辛苦,因为不管刮风下雨或是严寒酷暑,他们都要到田间地头采访。农业类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农业记者必须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选题、捕捉到新闻灵感。如果每天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是肯定写不出好稿子的。一次,笔者在一个农业项目采访时,发现他们引进了一套果蔬病害臭氧物理防治系统,原理是用臭氧技术代替农药,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当时,食品安全事件频出,这一信息立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经过深入了解后得知,这套系统是由一家科技公司最新研制出来的,还没有大量推广。笔者采集了素材并最终制作完成了《大棚里的“臭氧卫士”》这条农业类新闻,将这项新技术推广给全市的果蔬种植户。
农业报道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夺人眼球,也不像时政新闻那样引人注意,但它是县级台电视新闻栏目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新形势下做出精品农业报道,是每个县级台记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单位:金坛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