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2017-01-29王红柳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

王红柳 张 娟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王红柳1张 娟2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由于中国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部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就业选择受限,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小。农民工缺少专业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与城市的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剩余;社会保障

一、政策制度性约束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处于缺失状态,绝大部分农民不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内。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将会使自己处于毫无保障的境地,遇到失业,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的实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如果在城市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农民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进入城市谋生。即便他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也是“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这种留有后路的转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二)城乡分离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户籍制度的制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户籍制度严格,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渠道,使农村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实行的户口政策,如“购买住房”、“大中专毕业生”等条件,实际上将绝大多数农民工挡在了门外,农民工在打工的城市得不到长期合法的居住权。近年来,一些地区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区别,允许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并且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合法权益,但都是针对本辖区内的农民且条件严格,外地的农民工是不包括在内的。

(三)城乡分离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就业管理体制的制约

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管理体制,进而导致形成了二元结构的劳动力市场。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几乎不存在职业选择的机会,文化素质低和专业技术的缺乏,种种歧视和职业限制,使农民工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等工作,更有很多企业将外来务工人员视作体制外的。这样一来,导致了农民工就业范围缩小,不能和城市人员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用工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管理体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四)土地制度对土地流转的限制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农业公社体制,土地集中使用,个体农户完全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一定处置权,但仍然受到一些限制。土地承包年限各地各不相同,但无论承包期长短,农民不得把土地用于出售、抵押或用于其他非农业用途,这样一来,对农民而言,农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部分农民已离开农村进城打工,但如果放弃土地,由于没有明确产权或使用权,只能得到很少补偿,所以,部分农民宁可让土地抛荒也不愿转让,这就导致了土地分割,土地分割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

二、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

在乡镇企业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累计吸纳了近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均吸纳近600万人。近些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乡镇企业灵活机动的市场优势不再,其自身的产权制度不明确、管理水平落后和专业人才缺乏等缺点暴露出来。同时,乡镇企业开始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随着企业裁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企业资本构成的不断提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这样一来,乡镇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作用不复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城市自身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新增就业人口342万人,城市就业困难人员42万人,第一季度末,中国城市登记失业率为4.1%,与去年底持平。近年来,中国就业市场的总体供求情况表明:中国城市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城市就业市场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的劳动力数量大约在2500万,而城镇每年能够安排的就业岗位大约是1200万,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人口将面临失业。随着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增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不断减弱。

四、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工业化必然引起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应该是相配的,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城市化要适当超前于工业化,一旦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动力支撑,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但城市化水平却没有与工业化同步,而且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充分的空间。有关资料显示,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吸纳100万农村劳动力,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楚静.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启示[J].北京农业,2009.

[2]蒋文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

[3]王慧娟.农民的支出结构与增收[D].河北经贸大学,2011.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2.

F

A

1006-0049-(2017)07-0284-01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