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伪机变的国民性格形成原因
2017-01-29侯妍妍
侯妍妍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浅析虚伪机变的国民性格形成原因
侯妍妍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国民性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影响国民性形成与变化的因素也绝非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文化因素,地缘因素,同时也有制度等层面的因素。本文仅就其中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格;成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的影响
道家同儒家与佛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与儒家文化强调至大至刚的阳刚之气不同,道家强调柔弱处顺的处世哲学。“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种思想理念,对后世中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国人在为人处事中形成了善于藏拙,避免锋芒毕露的性格特点。此外,在老子的哲学里,处处渗透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的思想,这固然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让中国人很早便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考虑问题。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但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处世应当灵活多变,以顺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不必死守规则,保全自身的人生哲学。成为灵活机变国民性格形成的源头之一。
二、地缘因素形成的群体性社会特征对国民性格的塑造
中华民族的先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在它们的东南方向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而在西北方向则是崇山峻岭叠嶂,这相对封闭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先民定居下来,而充沛的雨水和光照又特别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定居的先民逐渐学会了耕作。我们的民族由此成为了定居的农耕民族。由于农业耕作需要依靠大量劳动力,人们采用聚居的方式,生活在集体中。到西周时期,我国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家族和血缘为依托是中国群体性社会的主要特征。在集体中生活的人们,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养成了压抑自己的个性,服从集体意志的习惯,也习惯了对周围人察言观色,时刻关注他人的感受,为了给别人“留面子”,亦或是给自己“挣面子”,甚或是为了取悦于他人,难免说些并不真实但却“好听”的话,做些并不实在,但却“好看”的事。久而久之,中国人的性格中也就有了虚滑,善变的因子。
三、中国“重现实”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重现实”的倾向,宗教在世界各民族早期的历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本土宗教却迟迟未出现,直到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随后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才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与中国人对待身后世界的看法有关。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认为人活着应当首先关心现实生活,至于死后世界如何暂且不要去管。相较于西方人对神的崇拜,中国人则更多的表现出对祖先或现实中人的敬仰或崇拜。在中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关帝庙、以及过年时贴在门上的门神等即是将历史人物神化的体现。每逢清明或重大节日,中国人也总要举行祭祖的仪式。同时,中国人对待外来宗教的态度是极为宽容的,在中国,各种宗教能够互不排斥的传播。一个人甚至可以同时信仰多种宗教。中国人头脑中的观念是,不管哪个神,只要能让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的愿望实现,就算目的达到。这种“重现实”的文化导向,使中国人形成了勤劳苦干的品质,但同时,有些人为使现实生活的道路通达顺畅,就会急功近利的追求成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又往往不择手段,进一步发展了虚伪圆滑的国民性格。
四、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造成的国民性格的转变
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人的性格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中华民族并非从诞生之初就是虚伪机变的,与此相反,先秦时代人们的感情多是淳朴真挚的,行为也多是光明磊落的,处处洋溢着青春勃发的朝气。在《左转·昭公二十一年》中记载了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间的故事。争战的双方相遇后,华豹向公子城射箭,却没有射中目标,当华豹再次瞄准目标后,公子城向他喊,应当遵守战争规则,一人射一箭,否则就是太过卑鄙的行为。华豹听后放下弓箭,等待对方的箭向他射来,公子城却一箭将华豹射死。对于华豹的做法,今人看来未免可笑,但在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却予以了肯定。春秋时期的战争讲究规则,不以阴谋偷袭等后世所讲战争艺术为荣。《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的游侠们,也多是遵守道义,一诺千金的人物。先秦时代士人的行为处处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那时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是清冽纯澈的。
从公元221年起,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七雄纷争不断的局面,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新型的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专制体制的建立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性格的走向。在专制体制下,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对于最高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导致的权力的私有和滥用,使中国人形成了崇拜权力,敬畏官员的心理倾向。正是这种心理倾向让中国人逐渐变得阴奉阳违,虚伪谄媚。同时,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而国民性也出现了从上古时期的淳朴磊落向近现代的虚伪机变转变的趋势。上古时期,国君见到臣下也需行礼问候。至汉时,臣下可以坐着和皇帝议事,是为“坐而论道”;逮至宋朝,臣子需以站立的姿态和皇帝议事。及至清朝,军机大臣需在皇帝身前跪受笔录皇帝的敕令。君臣间礼仪的变化反映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巩固加强。专制制度的加强严格的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助长了中国人不敢直言,虚与委蛇的个性。中国前期的史书中,还时常看到一些直言进谏的身影,但后期的中国历史中,敢于直言的人却越来越少,阿谀奉承,虚伪圆滑的风气弥散于整个官场和社会。
[1]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
C
A
1006-0049-(2017)07-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