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鉴纪事本末》研究

2017-01-29王熠纳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纪事资治通鉴史书

王熠纳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通鉴纪事本末》研究

王熠纳*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体裁的史书,它实现了史书编纂体裁的创新,开创了以记一事之本末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体裁,从而出现了编年、记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使史学内容更加丰富。《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为蓝本,全文照抄《资治通鉴》,对内容有所增减,但题目是袁枢自己拟的。《通鉴纪事本末》全书42卷,约200多万字,全书从《三家分晋》开始到《周世宗之征淮南》结束共1300年的历史。本文从作者简介与纪事本末体的由来以及本书的特点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纪事本末体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袁枢(公元1131年——公元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人,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去世,幼年便能作诗,曾在家乡的南安桥上提诗:“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17岁进入杭州太学学习,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任温州判官,开始了袁枢的仕途生涯,此后先后历任兴化军教授、礼部试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还曾担任过《宋史》列传的编纂工。由此可见袁枢有很强的史学功底。

袁枢在朝为官时,南宋已经经过了靖康之难,金对南宋的威胁越来越大。而在南宋朝廷内部,也是充斥着朋党之争,统治集团上层忙于争权夺利,排除异己。

袁枢正是处于这种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在朝为官的,这种社会大背景必然会对他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产生自己的看法。《通鉴纪事本末》虽然全书是对《资治通鉴》的重新编排,没有添加任何新的史料,但是全书仍然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关怀。

此外,袁枢很喜欢读《资治通鉴》,但《资治通鉴》卷帙浩繁,以时间为主线,时间长,事迹多,同一历史事件难以贯通,又很难读懂,如杨万里所说:“介每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搅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①《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精简了《资治通鉴》,使其更简单,更易读懂。并且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种独立史书体裁的先河。

二、纪事本末体的由来

纪事本末体的记事方法为以一件事为中心,把相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以纪事为主,叙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始末,集中叙述该事件的历史过程。纪事本末体作为一种史书体裁成立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是记一事之本末作为一种叙事方法到独立的史书体裁确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记一事之本末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尚书》有部分篇章有叙述事件始末和过程。如《金滕》《盘庚》等。而《战国策》实际上就是战国时期列国的史事汇编,也是采用的纪事本末的叙事方式,这可以算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阶段。

编年体,纪传体以及典制体史书中也有所采用记一事之本末的叙事方式,编年体是我国较为古老的史书体裁,以时间为主线,按年月日编写史书的一种体裁。最早的编年体是孔子的《春秋》,但《春秋》叙事过于简单。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上,《左传》采用追叙和补叙的方法来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使一些历史大事件的描写比《春秋》更为完整。如“崔杼弑其君”和“赵盾弑其君”“郑伯克段于鄢”几件事,《左传》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的非常清楚,采用记一事之本末的记事方法。但受编年体体裁的限制,一个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就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出现在好几卷的情况,后世史学家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这一问题。

司马迁在著述《史记》的过程中在一书中融汇纪、传、世家、表、书五种方式,出现了纪传体这一新的史书体裁方式,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记载相关的史实,有时多个人涉及到一个历史事件,为了避免记事的重复,司马迁将这一历史事件涉及到的人合为一篇来描写,如《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等。由于受体裁的限制,《史记》中记事的部分一个历史事件重复出现比较多见。

唐佑的《通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当中对典章制度产生的背景,影响都进行了记载,这也就涉及到了对于史事的记载,这当中也就涉及到了史事的记载。如《通典食货志田制上》中记载王莽改制的田制部分非常详细,书中的记事仅仅围绕典章制度来描写,对于其他事件没有涉及。这种典制体对史家探索新的史体有启示作用。

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在记事方面受各自体裁的限制出现了或零散,或重复,或简单的特点,但拥有了叙事经验的积累,到宋时出现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史书体裁。袁枢有忧国忧民之心,却不能实现,将目光放在历代兴衰上编写了《通鉴纪事本末》,希望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②《通鉴纪事本末》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因《资治通鉴》主要涉及政治兴衰,所以《通鉴纪事本末》也主要是涉及治乱兴衰。纪事本末体也随之出现成为一种独立的史学体裁。

全书从《三家分晋》开始到《周世宗之征淮南》结束共1300年的历史。全文虽取自《资治通鉴》但改变了原有的编写方式,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以记事为主线,记一事之本末,详细写历史事件的过程,并因事命名该篇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大致内容如下:先秦分为《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三篇,两汉分为从《高帝灭楚》到《袁绍讨公孙》共43篇,三国魏晋为《曹氏篡汉》到《未灭仇池》62篇,南北朝是从《刘裕篡晋》到《隋灭陈》43篇,隋唐为《隋易太子》到《朱温取淄青》65篇,五代是从《朱温篡唐》到《世宗征淮南》共23篇。

三、本书的特点

(一)体裁创新

《通鉴纪事本末》的问世使纪事本末体成为和编年体,纪传体并列的三大史书体裁。三种体裁的史书都有各自的特点,因为各自叙述侧重点不同,不是专注于叙事,因此容易导致一个历史事件的或重复或碎片化或过于简单。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可以详细的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通鉴纪事本末》将分散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合在一篇来描写,使事件更为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比如三国这段历史,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共列了9个标题,从《宦官亡汉》到《晋灭吴》凡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都有所罗列,得到了完整的叙述。另外,五代十国时期情况比较复杂,《资治通鉴》中写的比较分散,而《通鉴纪事本末》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写在《王建据蜀》《徐氏篡吴》等11篇中,通过这11篇内容的阅读,可清楚地知道当时十国割据的混乱情况。《通鉴纪事本末》这样把零散的事件集中起来写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阅读《资治通鉴》。

(二)标题特点

《通鉴纪事本末》以一事一标题的形式,可以使所写事件一目了然,使读者知道所写事件的内容大概。想找哪个事件就可以看相应的标题,按题目寻找相应的史事,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列举的这几篇标题来看,每个标题都有一个动词,不仅如此,《通鉴纪事本末》的大部分标题都有一个动词,从这个动词可看出作者的历史观点和史学倾向。中央政权和非中央政权之间的战争,如从中央政权角度来写多用“伐”“征”“平”“讨”等动词,如《唐平东都》、《唐平山东》、《隋讨高丽》,如以非中央政权的角度来写则多用“叛”“寇”“篡”“据”“乱”等,如《羌胡之叛》、《曹氏篡汉》、《王建据蜀》、《黄巾之乱》等。由此可看出袁枢是站在当时的统一政权的角度上的,对于明君忠臣为褒扬如《光武中兴》,对于奸佞之臣则为贬斥如《李林甫专政》等。《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了一些女主专政,但对于女主专政,袁枢是持反对意见的,多用“祸”“谋逆”“专政”等词。如《窦氏专态》《武韦之祸》《太平公主谋逆》等。由此可看出袁枢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编写《通鉴纪事本末》的。全书中共出现29次“平”,其中唐代一朝共出现20次,23次“据”,22次“灭”,18次“乱”,15次“篡”,10次“寇”,8次“伐”,6次“讨”,“归”“用事”“专”各5次,“谋逆(反)”“废立”各4次,“兴”“亡”“变”各3次,此外还有“祸”“诛”“奸”“宠”等等可以反映出作者立场的动词。由此可看出袁枢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编写《通鉴纪事本末》的,反映了其忠君的思想。

(三)史料价值有所欠缺

《通鉴纪事本末》全书照搬《资治通鉴》,甚至包括司马光的史论“臣光曰”,比如《通鉴纪事本末》第一卷第一篇《三家分晋》就是全文照录《资治通鉴》,一字未改。凡是《资治通鉴》以外的史料,一概不取。使它在史料价值上没有什么创新之处,只是对《资治通鉴》的重新整合,以另外一种形式来阐释《资治通鉴》没有增补,凡是《通鉴纪事本末》中有的《资治通鉴》中一定有,但《资治通鉴》中有的《通鉴纪事本末》中不一定有。另外袁枢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对当时的朝政起到警示借鉴的作用,因此都记录治乱兴衰的历史事件,对于《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军政设施、土地制度、槽渠海运以及对外贸易没有进行专题性的叙述。

(四)省略史实

前文提到《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万字,《通鉴纪事本末》全书42卷,约200多万字。《通鉴纪事本末》比《资治通鉴》少了将近100万字,可见它是有所大删减的,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没有进行记录,如第一卷的《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三个标题。司马光认为东周天子承认三晋是诸侯,这是一件大事,因此《通鉴纪事本末》将《三家分晋》作为全书的开篇,有三家分晋之后就写到了秦如何一六国,主要描写战国之后的史事,但《资治通鉴》中有很多战国的史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袁枢这样直接过渡到战国的写法,把战国的历史全部忽略了,这样就像是有头有尾,但没有中间一样。《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复杂冗长。要从中挑取历史事件重新整合,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难免有疏漏,有的疏漏可能是因不符作者的写作意图,而特意没有保留,就像《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军政设施、土地制度、槽渠海运以及对外贸易、礼乐之事、典章文物制度以及均田制等经济政策和制度等等。此外“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的史事也没有涉及。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这一新的史学体裁,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为史学的发展另辟蹊径,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丰富了史学内容。它以事件为中心,把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生动的描绘出来,使人们更为清晰的了解所写的历史事件。全书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在当时起到了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作用,此外其开创的纪事本末体的史学体裁对后世影响深远。《通鉴纪事本末》出现后,又出现了大量这种体裁写成的史书。其中,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被合称为“九朝纪事本末”。一事一标题的写法非常有特点,虽然有一些局限性,但瑕不掩瑜,纪事本末体这种新的史学体裁,在史学发展史上是一创举。

[ 注 释 ]

①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7.2.

②陈清泉.中国史学家评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632-635.

[1]陈清泉.中国史学家评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袁枢.通鉴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64.

王熠纳(1991-),女,汉族,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K

A

1006-0049-(2017)07-0087-02

猜你喜欢

纪事资治通鉴史书
杨塘纪事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正月纪事
“汗青”原来是史书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为小人物喝彩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