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2017-01-29张铭娟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
关键词:悲情气韵历程

张铭娟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谈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张铭娟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古筝自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作为传统乐器能够保留至今,是因其乐声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多样,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感染力。不同的演绎方式可诠释出不同的情感,或悲情或壮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本文探讨了古筝音乐的起源,并且对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希望古筝可以作为传统演奏乐器继续发展,保留历史流传下的精华。

气韵合观美学;悲情美学;起源;古筝音乐

古筝在最开始是作为兵器存在的,古代有这样一句话来描写古筝“筝横为乐,立地成兵”。作为兵器时是拿在手上挥舞来击打敌人,后来为其加上琴弦,拨动时可以发出悦耳声音。因此,在后来演变成乐器,随着兵器的发展,开始使用轻便﹑利于携带的兵器,筝这种大型兵器就不再使用了,最后就直接加上琴弦和装饰作为单纯的乐器使用。古筝作为传统演奏乐器能够流传至今与其自身的美学特征有一定关系,文中就针对古筝美学做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

古筝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客观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新时期的到来,古筝文化更是在新的文化艺术观念的冲击下形成了不可替代性的古筝文化,反映了新时期的人们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因此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古筝在战国时期由“二女争瑟”的典故开始兴起,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得以流传,在对各个地域进行渗透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古筝美学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其经历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洗礼,还保留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很难做到的。古筝的美学特性得以流传,并且保留至今,在历史发展中也难免受到影响,这种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产物才更有时代感,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以说古筝美学的传承意味着历史的继续,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古筝美学受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期间的音乐作品更是具有浓重的历史色彩。但是,古筝美学的表现形式一直都是以演奏手法作为基础,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其自身魅力的。

二、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情感。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等生动诗句,描绘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一)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发展历程

悲情美学可以说是占了古筝音乐美学的重要地位,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抒发的情感和诠释的内容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历史上有很多能人异士因为才华和能力得不到赏识而借助音乐和诗词来宣泄情感,这就是悲情美学得以发展的原因。通常悲情的乐曲更容易引起共鸣,作曲者抒发的都是心理无法释放的情感,而我们的情感也需要这样一个宣泄的出口。悲情美学表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的情感居多,这类作品在古筝美学中的比例也是不可忽视的,如《苏武思乡》《姜女泪》《临安遗恨》等古筝作品都是悲情美学的作品。

悲情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程,自宋朝开始,人们就注重以悲为美,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悲情美学也一直占有一定位置。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悲情美学不仅没被替代,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悲情美学以自身的魅力,为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悲情美学包含悲凉﹑悲伤等多种情感,其中,悲壮激昂是悲情美学的主要特征。下面就以《临安遗恨》为例进行分析,此曲主要是表现岳飞的一生,第一句就将整个曲子定格成悲情的格调,后面就是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的同时将岳飞战场中的悲壮情怀全面抒发。国仇家恨,征战疆场,悲情又不失悲壮,使整个曲子都带有感染力。

悲情美学的发展历程大指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阶段:战国末年是古筝悲情美学的萌芽阶段;到了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的古筝悲情美学主要以浅谈的方式进行渲染。直至宋朝之后,悲情美学才成为了重要的一致,并且悲情美学的发展势态更是保持着稳定。悲情美学发展较为缓慢,正因如此这种元素才会更加的根深蒂固。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古代延伸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最终美学情感与音乐情感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了古筝音乐独特的悲情美学特质。

(二)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的发展历程

气韵是由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演变而来的,是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机。气韵是古筝美学所追求的重要因素,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气韵所表现的是万物生长﹑呼吸﹑律动的动态形式。意境﹑物镜和情境作为古筝音乐的表现技巧就是古筝气韵合观美学的特征。由传统艺术美学演变成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需要在演奏技巧和古筝材质上着手。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需要注重演奏技巧和曲谱之间的协调,充分表现意境﹑物镜和情境,诸多古筝名曲都是具有这一特性才广为流传。

古筝的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左手在演奏过程中起到很多作用,对音律的配合可以更大程度地展现气韵合观美学的魅力。左手在弦上的拨动产生的优美颤音,可以使古筝的演奏呈现出更好的审美享受,更是为气韵合观美学带来一定意境。使单薄的旋律转换成波动的音律,利用演奏技法达到真正的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感受。

气韵合观一直贯穿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并且一直立于重要地位,这种利用演奏技法达到个人情感与自然融合的表现方式,为古筝音乐美学赋予了更鲜明的特征,也使得古筝音乐美学在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气韵合观是由传统美学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历史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三、结语

古筝音乐作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产物,既具有传统审美特性,又具有自身的魅力。古筝音乐之所以能够从战国时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完善自身,保留历史的印记,是真正存活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古筝美学所特有的悲情美学和气韵合观美学都是在历史发展中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悲情美学往往可以轻易达到共鸣效果,而气韵合观美学则是以灵动作为最大发展优势。就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古筝音乐美学未来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1]贺双.关于中国古筝音乐美学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6(14):210.

[2]高英.新时期古筝的音乐美学研究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5(05):51.

J601

A

猜你喜欢

悲情气韵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气韵非师”辨
悲情英雄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