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障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教育对策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视障盲童行为习惯

肖 进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昆明市盲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2

视障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教育对策

肖 进1,2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昆明市盲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2

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相比,一些行为问题较为突出,教育盲童改变行为问题,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本文列举了视障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分析了视障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视障童行为问题的教育对策。

行为问题;表现;形成原因;教育对策

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之下所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一个人的行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视觉障碍对盲童的身心发展必然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削弱了他们的行动能力,剥夺了他们许多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一些行为问题在盲童身上显得较为突出,表现为退缩性或攻击性行为。分析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帮助盲童正确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视障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表现

(一)懒惰、依赖他人。一些视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事事依赖父母,养成了懒惰不做事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卫生值日等劳动完不成。

(二)自私、任性。这样的视障儿童比较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任性发作,无理取闹。

(三)霸道、欺负弱小。欺负行为在视障儿童之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孩子情绪狂躁,经常动手打人,欺负弱小的同伴,或破坏他人的物品。

(四)被动、过度防卫。很多视障儿童内心孤独、自卑,担心别人歧视、嘲笑自己,对一些小事过分敏感,表现得不合群。

二、视障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失明使视障儿童观察和模仿受到局限

明眼儿童的一些社会性行为几乎是模仿成人,通过观察模仿,良好的行为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由于视觉障碍,盲童在社会环境中的交往机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成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观察模仿也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无法感知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映。这种感知比较的缺乏就导致视障儿童自我认识和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比如有的视障儿童常常会背对着和他人说话,不懂得对话时应面向对方。

(二)家庭教养环境不佳

视障儿童的生活往往局限家庭小环境,大多数家长缺乏培养方法,对视障儿童的行为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失明而感到愧疚,对孩子过多地采取照顾措施,表现出百般呵护,家里如果有兄弟姐妹也都让着他,时间久了,视障儿童的行为就出现自我约束意识淡薄,自私自利等问题。与之相反,一些家长对盲孩子态度十分冷淡,厌弃孩子,有的视障儿童甚至被亲生父母所抛弃,这样的孩子由于丧失感、不安全感而使他们容易形成攻击、破坏等行为问题。

(三)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视障儿童经常会碰到社会上很多人对失明的消极态度,偏见与误解给他们的自尊心带来伤害,特别是当盲童周围关系亲近的人也持有消极态度时,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导致自卑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产生。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对残疾儿童越来越关心爱护,这对视障儿童来说原本是好事,但过度照顾,又使得盲童把残疾作为特殊照顾的资本,越发自私自利。

(四)视障儿童对自身失明的接纳态度

视障儿童失明的原因、程度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失明年龄较大、有残余视力的孩子对自己视力残疾的事实更不愿接受,认为自己与明眼儿童没有差异,视力障碍却带来很多困难。视力障碍影响了情绪,加上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又差,他们常常有挫折感,焦虑恐惧。视障儿童这种对自身失明的消极态度容易引发行为问题。

三、视障儿童行为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对视障儿童进行行为训练

我们要让视障儿童明白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肯定盲童已有的良好行为,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运用正强化手段来加强良好行为的力度和频率。其次要帮助盲童减弱直至消除已有的行为问题,当盲童出现行为问题时,及时批评教育,讲明道理,借助惩罚等负强化策略减少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强度,提出具体要求,逐渐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家校联系,让视障儿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

视障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家长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中开始的。教师应该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家长们认识到,盲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生活环境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对盲童过分溺爱或粗暴冷淡的错误态度。对孩子要注意“爱”与“严”结合,切忌以事事包办代替教育,在家里要指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姑息盲童的错误。此外,还应多指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教给他们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残疾,不能对盲童使用暴力,避免盲童受到严重的挫折,形成行为问题。

(三)正确对待每一个视障儿童

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相比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他们都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遵循同样的规律。教师应当按照正常的教育规律去教育他们、要求他们、评价他们,不能因为盲童视力残疾而过度地强调其特殊性,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对盲童的良好行为要给与恰当的肯定鼓励,对行为问题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以平常心来对待他们很重要。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引导盲童形成平等交往的意识,教育他们多为他人着想,要先人后已、团结友爱,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四)让视障儿童学会自我教育,矫正行为问题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让视障儿童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我们应该培养盲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按社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我调整,适应社会。视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最后就落脚在行为主体的行为变化上,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要重视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力求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转换为盲童自身主动的塑造过程,让盲童自己讨论、反思、甄别行为习惯的好与不好,通过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全力调动教育资源和手段提高盲童的认知水平,一旦盲童认识到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时,就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视障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们和明眼儿童一样可塑性很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承担起教育视障儿童的重担,把他们的行为问题克服在萌芽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他们健康成长。

[1]彭霞光.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7.

[2]袁东.视障儿童个别矫正与康复.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

[3]焦青,袁茵.特殊儿童行为改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761;G

A

1006-0049-(2017)05-0266-01

猜你喜欢

视障盲童行为习惯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Blind boy touches netizens with song of hope盲童用希望之歌感动网民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