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之“命”、“力”、“义”

2017-01-29袁秦英

山西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志力意志孟子

袁秦英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解读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之“命”、“力”、“义”

袁秦英*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命、力、义这三个概念是中国哲学所研究的重要概念,先哲们对其的解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概念和关系的辨析,力图在现代教育中,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通过教育对学生行为的导引性。

命;力;义

一、命、力、义

(一)命

命,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性命、生命。它不是具体物体的名称,而是抽象的概念,是对生死的一个规定。有命是生,无命就意味着死。“命悬于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皆关民命。”(《聊斋志异·促织》)。

这里,抽象的命就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东西。生命的开始并非本身所能把握,它是由母体所给予的;生命的结束也不完全由个体所掌控。命是个体本身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但似乎又外在于人本身并控制着人的生和死,也就是生命个体的存在。由此,人们进一步抽象为命运和天命的意思,也就是生命的内在发展运动规律。“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它是个体生命本身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以及生命本身运动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规律。哲学上所研究的“命”恰恰就是这个天命,强调生命甚至是客观世界运行的必然规律。

(二)力

体力和力气是“力”最初的含义,“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等等。后来就引申为力量。“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哲学范畴上讲的“力”就是指人的力量和由此抽象而成的能力。“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义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署行义。”(《汉书·高帝纪》)等。这里的“义”是仪容和状貌的意思。就词本身分析,“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表祭牲。本义就是正义;也就是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命、力、义之间的三组关系

(一)命(客观现实)与力(主观能动)

1.人本身的两个方面——命与力。命和力的存在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命是个体生命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命本身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力则是人不安于现实环境而尝试着能动改变环境的力量和能力。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说,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命”来展现自己的力量才是宿命。

2.主客二分上的命和力。墨家把“命”与“力”对立起来,不承认“命”的存在。墨家所谓之“命”是完全前定的“命”,这样的“命”就是必然的先天的不能改变的东西。按照墨家的思想,如果命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对“命”的思考必要吗?在我看来,我们只需考虑个体如何活着就足够了。

然而,“命”虽是先天固有却并非不能改变。孔子讲“知命”,却不废人事。儒家所谓命是经过主观努力之后仍不可超越的客观限制,必须尽人事,才能知天命。

(二)力(想然和能然)与义(应然)

1.力和意志。诚然,“力”中应该包涵“意志”力。孔子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意志和力并不是一回事。意志力是一种“想当然”的状态,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持守。而力是人的力量和能力。如果说意志力停留在思想意志上,是一种“想然”。那么,力就是实践中的“能然”的状态。力就是人的实力切实可以做到的行为。

2.义和意志。孔子没有提出自由的意志,而是提出“由己”,肯定道德意志的自由,或者说肯定道德自觉能动性。孟子比孔子更为明确,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也充分肯定“志”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义,就是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而孔子将意志的自由限定在道德的意志自由,而并非任意的意志自由。心,有所可,有所不可,这是心的选择,也就是意志的作用,同时也是道德规范的作用。

3.力和义。在明确区分力和意志的关系之后,就可以看出力、义和意志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力包涵着“想然”和“能然”的两层含义,也就是包涵着意志力。但是,无论是力还是意志力,都必须在“义”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应该在“应然”的范围之内。而且,意志力的“想然”也应该在一定的“能然”的力的范围内坚持自己的意志。

(三)命(必然)与义(当然)

孔子把“命”与“义”统一起来。遵守客观规律的时候也得遵守道德的原则,这两方面是一致的。而孟子以“命”与“义”并举。“义”是道德的原则,“命”是客观的必然。孟子以为从事活动,必须遵守“义”,又应该顺从“命”。

儒家宣扬“舍生取义”。道家强调“命”,强调生命本身的重要,却不赞同儒家所说的“义”。二程则提出“命者所以辅义”,只应考虑义之当然,不应该考虑命之必然。张载提出“义命合一”,“义”是当然之理,命是必然之理。这里就将“命”和“义”真正统一。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

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你的行为选择是自由的;但是作为社会生命的一分子,你的社会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选择;于是,我们倡导每一个社会个体,选择有道德的道德行为。那么,这一真理在之乎者也的争论中浮现在我们眼前。

[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林存阳,刘中建.中国之伦理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唐凯麟,曹刚著.重释传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袁秦英(198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培华学院,讲师。

B

A

1006-0049-(2017)05-0280-01

猜你喜欢

意志力意志孟子
Willpower 意志力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磨刀不误砍柴工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你的意志力比你想象的要强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