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钟书小说的《围城》的修辞批评研究

2017-01-29格若云

山西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格若云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钱钟书小说的《围城》的修辞批评研究

格若云*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钱钟书的著作《围城》被很多人赞誉为现代版的《儒林外传》。钱钟书对于《围城》的描写,从始而终都有着嘲讽的情调,它的讽刺手法出神入化。本文就从钱钟书本人入手,深入品读《围城》这部经典著作,试图深入研究钱钟书在《围城》中的修辞批评,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钱钟书;《围城》;修辞批评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一问世,就被文学界评价为最深邃、最有意味乃至最不易见底的作品,还被给予了具有最大潜价值量的高度赞誉,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本人小说大家的地位也因此确立。我们深入分析《围城》,并从人生和社会主题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能够在更深的程度上发掘其丰富的内涵。《围城》不仅渗透出钱钟书先生对于社会、人生以及婚姻问题的揭示,而且还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自我反思。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钱钟书先生深刻的批判,其中修辞批判最为引人注目。钱钟书正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的讽刺以及犀利的批判艺术,造就了《围城》的文学地位。

一、一代才子钱钟书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在1910年出生,1998年逝世,是江苏无锡人。他的原名为仰先,字为哲良。他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出生,自幼就有着很高的天赋,年少时就喜好品读古典经籍。他学贯中西,不管是在古典诗词方面,还是在西方语言的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文学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全才。

钱钟书有着独特的性格,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才子所具有的恃才傲物,也能够看到一般才子不曾具有的稚子童心。现实生活中有一系列的风雨来袭,因而他的童心也随之而苍老。历经生活艰险,虽说他还是才华横溢,但是他对生活的激情却一年不及一年,他开始走向沉默。曾经有许多年,钱钟书没有创作什么新作品,而是放下手中的笔,用心思考走向研究的世界。他寒窗寂寞半辈子,却用智慧丰盈了世界的文化。

1998年12月19日,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兼特邀顾问钱钟书带着心中的眷恋,离他无比挚爱的祖国而去,同时还带着一身的睿智才识,离爱戴他的人民而去。时光荏苒,然而我们对钱钟书先生的追怀却越来越深切。我不由地想起了悼念俄罗斯的杜勃罗留波夫时的一句话:怎样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怎样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

二、《围城》相关内容

(一)《围城》的创作背景

实际上,《围城》的创作和当时的中国现状息息相关。1937年以后,中国正在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想要真正理解《围城》,就要追根溯源,特别是对于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史。当帝国主义列强用暴力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与世界接触,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开始和西方的文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在这种文化现象之下有一大批留学生诞生了,而钱钟书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深受时代和西方讽刺文学的影响,所以创作出的《围城》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围城》这部作品写于1944年,杀青于1947年。它作为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回忆道,在她和丈夫钱钟书去看自己所编写的话剧之时,所有的观众都口口称赞。当她们回家以后,钱钟书先生就对她说他要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听此就感到非常欣慰,就催他赶快执笔续写。然而钱钟书先说每天都忙里偷闲去创作短篇小说,很担心自己没有时间去完成心愿。而杨绛便用心去安慰他,建议他减少授课的时间来完成创作。然而,在当年春天的时候,钱钟书又身患疾病,经过种种治疗最终才发现唯有汤药才能够让他的疾病有所好转。所以,在妻子杨绛的安慰之下,他带着疾病创作《围城》,同时还为《谈艺录》润色。在《围城》的内容中,钱钟书先生写道:“出癖钻窗蜂来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其内容不仅隐含了当时他的闹病的窘境,还包含它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问题,以及对世态炎凉赤裸裸的讽刺。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杨绛夫人的鼓励和支持,才让《围城》这部文学著作诞生。

(二)《围城》的内容梗概

钱钟书在《围城》这部长篇小说中,采用了西方独特“流浪汉”的模式。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冒险”是整部小说中的主要线索,而他的恋爱婚姻史乃是小说中的浅层主线,其他的情节和内容都围绕它展开。这部小说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和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前四章,而第二部分是第五章,第六到八章是第三部分,而最后的一章就是全书的第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人公从欧洲留学回来,在回归祖国的邮轮之上,在鲍小姐妩媚的引诱之下有着一夜风流,体验了一种遭欺骗的情欲之感。在回到上海以后,他被迫和他并不中意的苏文纨进行了一场恋爱游戏,然而,他主动追求的人却是唐晓芙。唐晓芙是一个政治系的大学生,在方鸿渐的眼中是理想中纯洁而可爱的姑娘,然而现实上在主人公即将得手时却因为苏小姐的插手而失败,可望而不可即。在第二部分中,女主人公孙柔嘉出现了。主人公和同行之人在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中,见识了种种风俗景致,又遭受了种种不堪的磨难。在第三部分中,故事的核心是主人公在三闾大学的经历,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孙柔嘉布下的情网,与此同时还将当时学术圈中伪文化人的真实面目极其生动地揭露出来。而在第四部分中,方鸿渐和孙柔嘉一同返回上海时,因为夫妻二人繁琐的矛盾和对于谋生的种种困厄不离而散。

(三)《围城》的人物形象概述

钱钟书先生在写《人·兽·鬼》时,妙语连珠,充满着讽刺口吻。而《围城》却与之不同,钱钟书的描绘称得上是出神入化,仅用那廖廖勾勒的几笔,就让高松年、曹元郎、等漫画式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主人公更是独特让人珍视。一些批评家称方鸿渐为“围城人”。因为故事中的方鸿渐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不仅意志不够坚定,而且还不能抵御诱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而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他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之时缺乏能与之对抗的理智和力量。就是因为他的骨子里还算不上卑鄙,有时还有些许的自知之明,所以还想维持做人最基本的尊严。在钱钟书的笔下,他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这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有类似之处。“围城人”的悲剧所在是他的庸常。而“多余人”的悲剧所在是缺乏行动的勇气而徒有思想上的觉悟。“多余人”可以给我们带来英雄的感慨,而“围城人”则不然,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在徒劳地寻求解脱。整部小说里,唐晓芙是唯一一个纯洁的人物,然而方鸿渐眼中的她却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唐晓芙是一个幻象。因为有真实情感的人,都或多或少猥琐而虚荣,在某种角度而言,方鸿渐还是优于他们的。乱世中,唯有枭雄可以称霸天下,那些懦弱的人终究会失败。所以,方鸿渐没有英雄的气概,于事无补,注定走向失败。《围城》中的女主人公孙柔嘉向来怯生生的,似乎是没有任何主见的小女生。然而她柔嘉兼备能够以柔克刚,是最有心计的。她就像是精心设置的甜蜜圈套,不仅掌控着自己的人生,而且还牢牢掌控着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婚姻乃至人生的命运。孙柔嘉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文化中的“阴柔”之道,也能感受到中国政治中的“权谋”之计。当她掌控婚姻、家庭和命运的一切后,一切好像又全都失去了控制,这是另一个层面之上的“围城”,我们用三言两语无法准确地概括这个人物,她是说不尽而道不完的。

三、《围城》的修辞批判研究

近年来,在西方文学理论的日益引进之下,中国文学的批评模式也走向多样化。因此,对于《围城》的批评研究,学者们也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传统模式上,学者们在修辞的大视角下,从心理学角度和文学层次上展开研究,试图挖掘《围城》潜在的价值。

(一)人物心理批评研究

修辞批评是一种从修辞角度着手的文学批评,它建立在对文本的语言和风格之上,并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学活动。而这种批评的主要方法就是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入手,关注作家在整个创作中的心理变化和故事中人物相关的心理活动,来分析其相应的文学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的故事,并能够很明确地察觉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对这部文学作品做出最客观合理的评价。钱钟书在创作《围城》时,钻研其修辞手法,并对此进行心理学角度上的批评。我们可以从对现代婚姻中女性的心理分析入手,进而延伸到钱钟书小说《围城》的女主人公,如在《“被看”的围城——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心理透视》中,笔者就对在父系文化中对女性在整个婚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还有人将批评的对象转向了读者本身,如舒建华的《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笔者就深入钱钟书先生创作过程中的心理转型进行系统的分析,还指出了高强度介入的哲学思维。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能够发现《围城》独具特色的文学魅力。

(二)文学批评研究

深入品读《围城》,我们可以发现钱钟书先生的修辞批评在文本的语言上有很明显的表现,他通过使用各种修辞的手法对故事中的文字加以润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修辞就是一种文学的修辞。钱钟书学贯中西,无疑他会从文化上着手,去创建一个“围城”的精神世界。而在文本的修辞上,钱钟书又从文学的多个角度切入,在不同的情景中一一道来,从而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荒诞感。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方鸿渐在苦偿婚姻及其事业等的失败之时,不禁感叹:生活在小乡镇的时候,自己害怕他人家倾轧,就转移到大城市中生活,然而又恨大城市中的人心冷淡,反而觉得倾轧才是别人瞧得上自己的体现。他在拥挤里感到孤寂,在热闹中感到凄凉,就像一个住在孤岛上的人,没有凑畔。我们可以从这种独特的修辞下发现隐藏其中的有关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然而,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困境,是存在于微衰的中国和崛起的资本主义发生剧烈冲突的背景下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令人深省的场景:在一家外国的面包店的厨窗里,雪亮的电灯正在照耀着各式各样的糕点,而在面包店的窗外,一个老头衣衫褴褛,手臂上提着一个篮子,而眼睛正在目不转睛地观看窗内的新奇事物。故事结尾中出现的祖传老钟也是惹人注目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父亲送给儿子儿媳作为新婚的礼物,这个钟很准,只是每个小时都会慢7分钟,不会出丝毫偏差。这个时钟在时代中落伍了,其中包涵了笔者对于人生的伤感和讽刺,这种讽刺的效果比一切的语言更为有效。《围城》中,钱钟书这种独特的修辞,让部分西方评论家觉得这是在西方的文化影响之下的精神危机,让部分的中国评论家认为是西方现代文明在封建中国失败的体现,进而证实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无法解救中国的主题。钱钟书先生在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之下嘲讽了伪文化人,他们是可笑、可悲而且可耻的,从而展现了中西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窘迫现状。从文学层次上来说,《围城》写出了“围城”困境的同时,体现出了钱钟书先生对现代人生和现代文明的思考,而且还凝结着他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反思。

四、结语

在钱钟书的意识里,若是只读其书而不把知识装进脑子,不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那就是天大的笑话。他怀着挚深的虔诚之心去做学门,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在创作《围城》中更是如此,他运用独特的修辞技巧,在中西方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的背景下将当时的知识分子讽刺得淋漓尽致。因此,《围城》被很多人公认为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1]苏亚梅.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中日文学作品中有效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杨芝明.钱钟书文学创作研究述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03:8-13+33.

格若云(1993-),女,蒙古族,青海黄南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本科在读。

I207.42;H

A

1006-0049-(2017)05-0099-02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解读《围城》方鸿渐形象
——方鸿渐和他的红粉佳人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