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教学法视域下二胡小组课教学路径的思考
2017-01-29张丽艳
张丽艳
(汾阳师范学校,山西 汾阳 032200)
前言
铃木先生坚持认为学习是人的本能;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是发展个人能力的关键;教育的目的是对能力和品格的双向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铃木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同,被各个国家引进音乐教学系统,并对其理念进行融会贯通,辐射到其他各个教育领域。二胡教学是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之一,小组课教学模式被师生广泛认同,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不足,导致二胡小组课教学效果长期处于较低水准,因此,引入铃木教学法十分必要。
一、铃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铃木先生通过对儿童小提琴教学实践,将早教、音乐教育与儿童天性、身心发育特点有效结合,并坚信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首要的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使技能学习在兴趣引导下变成一种充满乐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从而发掘教育对象主动学习本能,使学习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成为轻松有趣而具有生化力的教育活动。铃木教学理念融会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学生接受能力、心理状态以及身心成长阶段性特点相结合,制定有利于技能提升、能力转化和学习目标实现的教学计划,在尊重个体个性和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个体内在兴趣对音乐学习的促进作用,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环境影响,使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和本能增强,并主动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二、二胡小组课的普遍弊端
在“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影响下,民乐进校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校园二胡特色教学课以兴趣为基点,立足于学生对民间音乐学习的意愿,由专业二胡教师进行小组化授课。小组课教学将同一水平线的教学对象集中进行教学,重在兴趣培养和民乐专业技能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常以五人为一组,每周一课时的频度安排二胡教学。
(一)小组划分和小组教学过于形式化
现阶段的二胡小组课教学,多流于形式,尤其是在一对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将课时切割成几个部分,如五人教学小组,每人接受一对一教学的时间平均仅为十分钟左右,每个个体在一对一辅导结束后,或进入自由练习状态,或滞留课堂使剩余时间变成无效等待时间,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小组教学的实质还是一对一教学,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大为缩短,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无法达到一对一教学的教学目的,更未发挥出小组教学的优势。其次,小组二胡教学普遍还存在着分组过于笼统的问题,使分组成为一种学习单位形式,在教学计划、进度安排以及目标设置和课程设计上未能与小组成员的实际水平、能力相关联,而是以常规教学模板安排教学,弱化了各小组在二胡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使小组划分失去阶梯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
二胡教学单一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上,大多数二胡小组教学在主体内容设置上都以技法训练为主,忽略了兴趣培育和审美情趣熏陶,使得小组教学课都以运弓示范和练习为主,课堂气氛枯燥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实际上,对于二胡学习,运弓的确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方面,关系到曲目演奏时的整体表达效果。但是比基本功练习更为重要或者说能够为基本功练习、持之以恒的二胡学习提供保障的却是兴趣培养,这是二胡小组教学中易被教师忽视的地方。此外,二胡小组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小组教学以教师示范、讲解和强调为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学延伸环节较为欠缺,每堂课在教学环节设置上,也表现出千篇一律和大同小异,未能突出不同内容的教学形式的差异。
(三)忽视综合能力培养
二胡作为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其演奏水平不仅仅表现为个人技能,还与个人的音乐理解力、审美能力、情感领悟能力等多种能力相关,因此,二胡学习应当体现出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挖掘。小组课教学通常以技巧教学为主,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表现不充分,一周一次的特色课基本上以满堂灌的方式,将教学重心放在运弓练习和姿势纠正上,学生对二胡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实物构造和演奏技巧上,包括学生对曲目的情感体验都是建立在教师讲析的基础上,缺乏聆听和代入环节,使学生对二胡这门民乐的认知停留在浅表层,兴趣和能力生发较为浅显,与铃木先生所倡导的聆听教学法相背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较为被动,五人一组的教学模式,其应有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热情均未得到应有体现。尤其是在教学氛围上,五人小组课往往与大班教学模式一致,课堂提问环节、互动环节以及示范、演示环节均与大班教学无明显差别,小组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在综合能力培养上的教学安排未予体现,因此学生的二胡演奏能力、品鉴能力并未得到应有提升,二胡小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三、二胡小组课与铃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路径
二胡教学中的小组课,以五人为单位的小集体教学方式,对集中培养学习气氛、发掘学生学习二胡的兴趣、实现个体理解、运用音乐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铃木教学法对学习兴趣培养、个人能力培养的精髓,与铃木教学法理念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特色民乐进校园的活动中,需要全方位融合铃木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修养和个人艺术品位优势,激发学生的二胡音乐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教学效能,全面发挥小组课教学的优势。
(一)小组划分体现差异化,构建全方位教学模式
小组划分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能力、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与能力相适应的针对性教学,使基本技能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专业教学。另一种小组划分的方法是对学生学习难点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有同样学习难点的同学以小组教学的方式,强化难点练习,从而及时建立起学生继续学习二胡的信心。教师在二胡小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抛弃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上,需要结合学生的整体技能素质和个体技能差异,将个别辅导与集体教学巧妙结合,使易出错的技术难点、知识要点教学处于重要环节,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二胡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铃木教学理念为指导,兼顾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特别在示范和练习过程中,注意贯穿民乐知识和艺术审美教学,使二胡教学不仅局限于器乐技能学习,更内化为一种深入内心的艺术滋养,最终体现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精神。此外,教学在二胡小组课,应体现出各小组的技能差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需要因组而异,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进度中都能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小组教学
二胡做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其形成、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不计其数的音乐名篇,同时,二胡作为民乐单项,其音色、音律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均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鉴赏体系,二胡教学不应将音乐鉴赏与技能训练人为分割,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发掘二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并将其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有机融合。如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播放或者由教师自己演奏二胡名曲为切入点,使学生在高水准的二胡演奏中得到美的享受,并从中体会到音乐美及二胡这种音乐语言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对示范曲目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导入环节与课堂主体的无缝衔接,与铃木教学理念相吻合。其次,二胡小组教学形式需要开拓多元化教学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课堂环节,以互动、示范和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并以审判性思维发现自身的不足,在课堂练习中增强练习。此外,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环节、在教学手段上灵活变化,糅合铃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二胡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和兴趣点。
(三)结合铃木教学法,构建多向度、多维度教学体系
铃木教学法重在兴趣培养,并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主动学习和主动求知欲的全面发挥。铃木先生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借鉴到二胡小组课教学上,需要教师深入领会铃木教学法的精髓,在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贯穿音乐理解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情感领悟的氛围营造和能力培养,如引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播放二胡演奏的音频、视频,制作课件时结合经典曲目的创作背景,收集相关的图文资讯,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展示中深度了解与曲目相关的音乐人文知识,并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了解,理解乐曲的情感主线,从而形成初步的二胡名曲品鉴和审美意识,使机械、枯燥的技能学习蜕变为艺术层次的高级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师在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演示和拓展环节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组组员的优缺点和个性特色了然于胸,结合个性特征,设计既适合个体又兼顾集体的练习组件,使每个学员在课堂上都能收获到技能和能力的双向提升,体验到二胡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结语
二胡小组教学课在铃木教学法的理念支持和方法借鉴下,小组课的小班化优势得以体现。二胡作为一门艺术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演奏技艺得以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二胡小组教学课的效能,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发扬的推进意义是积极而长远的,与我国现阶段致力构筑的中国梦和民族复兴路线相呼应相促进,因此,二胡作为特色民乐课程走进校园、深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值得期许和推广的教育举措。
[1]李利佳,沈玉秋.铃木教法在幼儿二胡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6(11):378.
[2]邓芷晴.浅谈铃木教学法以及该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6(11):118.
[3]丁辉.探析小组课在二胡教学过程中的优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