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昌孟戏研究的历史*

2017-01-29吴雅玲

黄河之声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昌孟姜女流沙

吴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广昌孟戏研究的历史*

吴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孟戏是流传于江西广昌的一种古老戏曲,孟戏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革以后获得了继续发展,新世纪以来,孟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孟戏研究的历史可概括为开拓期、复苏期和繁茂期。

孟戏;研究;海盐腔

孟戏是流传于江西抚州广昌县甘竹镇的一种民间戏曲,它以演孟姜女的故事而得名,又因其流传地广昌为盱河的发源地,故于1981年被定名为盱河戏,2006年孟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演出孟姜女故事的戏曲在我国极为常见,如河北梆子《孟姜女》,黄梅戏《孟姜女》和越剧《孟姜女》等,但专演孟姜女的故事并由此得名的戏曲目前已知的仅有孟戏。现存的孟戏包括赤溪村曾家和大路背刘家两路,曾、刘两家的剧本中孟姜女的故事并不相同,曾家剧本是《孟姜女送寒衣》,曲词通俗,讲述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寻夫到长城后,滴血认骨,并痛斥蒙恬,最后以死殉节,表现其斗争和反抗精神。刘家剧本为《长城记》,曲词文雅,讲述的是孟姜女千里寻夫到长城,看到夫君尸骨后悲痛和哭泣,后请求秦王准许她将尸骨带回家乡,获封天下一品夫人和金玉赏赐;刘家孟戏的剧本共69场,需三个晚上完成演出。曾家孟戏的剧本共64场,用两个晚上完成演出;在音乐曲牌方面,刘家孟戏戏本上有109支,曾家有54支;曾刘两家都敬秦朝蒙恬、王翦和白起三位将军为神,尊称为“三元将军”。每年正月期间两姓的家族班社便会固定在本姓祠堂演出孟戏,四五百年以来,这种独特的戏曲在曾刘两家每年一度的家族祭祀活动中发挥了祭祖酬神、民俗礼仪和娱乐等多重文化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被誉为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它不仅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吸引了戏曲、音乐、民俗等多个领域众多学者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研究活动。

孟戏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革以后获得了继续发展,新世纪以来,孟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笔者将孟戏的研究历史概括为三个阶段:开拓期、复苏期和繁茂期。

一、开拓期

广昌孟戏的研究工作最早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62年,广昌县文教局在时任局长符镇国的带领下,赴广昌对孟戏开展了为期7天的调查,他们与老艺人座谈,考察了当地的戏曲活动的遗址和戏曲文物,查阅了当地与孟戏有关的文本资料,撰写完成了《丽质生兰里,幽兰吐芳华,喜报艺坛添新花——广昌地方剧种调查报告》①。此后不久,江西省广昌地方剧团的音乐工作者卢菁对刘家孟戏和曾家孟戏的音乐进行了记录。②

时任江西省赣剧院副院长的流沙也于60年代抄录了刘家孟戏的部分剧本,并开始致力于对孟戏的研究,但文革的到来,不仅损毁了许多珍贵文物和剧本,也使孟戏研究工作全面停滞。

二、复苏期

文革以后,孟戏的研究迎来了复苏发展的春天。1980年10月,江西省举行部分古老剧种汇演,孟戏作为一个新发现的古老剧种也参与了演出③,曾家孟戏演出了《滴血认夫》一折,刘家孟戏演出了《姜女送衣》,1984年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将刘家孟戏的演出录制成视频,至今还保存在江西省艺术档案馆。由于经费有限,曾家孟戏的演出当时没有录像保存,这一点在当时令曾家略有微词④。未能完成对曾家孟戏录制的原因,另一说是当时曾家班社“演孟姜女的演员唱不出来”⑤。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戏曲志》的编撰工作的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流沙担任主编,万叶担任副主编)编辑部再下广昌,对孟戏进行多次考察⑥。(目前万叶研究员仍保留着当时考察获得的老艺人手抄剧本的复印件)。

流沙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江西戏曲研究的学者,上世纪80年代初便在研究中提出“孟戏中保存了已经失传的海盐腔”,并发表了《海盐腔流入江西始末》⑦等文章,此后,他的研究重心从孟戏逐渐扩展到对海盐腔的研究。同时期致力于研究孟戏的学者还有不少,流沙的夫人毛礼镁常年致力于孟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成果颇丰;广昌县盱河戏剧团音乐工作者萧洪也撰写了多篇研究文章,并完成了大量的孟戏采录工作。

三、繁茂期

20世纪以来,孟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著作方面,2005年,毛礼镁的专著《江西广昌孟戏研究》⑧出版,中国戏曲学院周育德高度评价此书“欲问广昌孟戏的究竟,读读此书便会得到最大的满足”⑨。

2006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流沙和钱贵成主编的《论江西海盐腔音乐》⑩,该书是江西文化艺术从书中的一册,这本论文集共收录了14篇研究江西境内遗存的海盐腔音乐的文章。其中有11篇与广昌孟戏中的海盐腔遗存研究有关。

在学术会议方面,2005年7月,受到江西省广昌县委宣传部的邀请,《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教授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广昌展开对孟戏的考察,并邀请了曾、刘两个家族班社的老艺人先后两次召开广昌孟戏座谈会。

2009年7月“孟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抚州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广昌县委、县政府和东华理工大学主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孟戏的历史、传承、研究方法和孟戏中的海盐腔遗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⑪

值得重视的是,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东华理工大学成立了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相继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孟戏研究成果,为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新世纪里孟戏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成果颇丰,《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艺术百家》、《中国戏剧》、《交响》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相继刊载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孟戏研究学术论文。

四、结语

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由于明清海盐腔的相关史料数量稀少,对于海盐腔与孟戏的渊源关系,目前已取得的研究结论都只能是间接的对应比较和推断,并没有直接的确凿证据支撑。因此,学者们在行文中仍持谨慎态度,如:“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轻易地推断‘孟戏’所唱的就是已经失传的海盐腔。”⑫“面对没有实际音响资料和缺乏详细的文字描述的海盐腔,要阐释清楚孟戏与其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考证。”⑬

此外,个别学者对流沙的论点明确提出了反思和质疑,黄振林从孟戏文本源流来论证其出自弋阳腔戏文,提出了决定声腔归属的主因是方言和民间歌谣旋律,他认为“《长城记》在青阳腔‘加滚’前就传到宜黄戏班,并以海盐腔方式演唱,根据是不足的。”孟戏“情绪上的凄楚婉转,比如注意较长腔句在离调、转调方面的起伏旋法,但是无法证明这些音乐上表现哀婉、凄楚的声情与海盐腔的必然关系”;江西的弋阳腔和海盐腔“这两种不同地区和风格的腔系,其原初的基础条件(语音方言和民歌旋律)差异很大……似乎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转换的‘媒介’。因此认为广昌孟戏高腔的其他曲牌是海盐腔化的弋阳腔,也是根据不足的。”⑭

笔者认为,当前孟戏的研究工作亟待开拓新的思路和角度来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这种流传数百年至今仍承载着重要文化功能的独特戏曲,包含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多学科的学术内容,对它的前世今生、对它的外延内涵进行全方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打开新的研究局面。■

注释:

① 肖洪,肖建瓴,聂蔚.广昌孟戏高腔与海盐腔,载于流沙,钱贵成主编,论江西海盐腔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2:1.

② 根据肖洪的记载,老艺人陈立庆口授了刘家孟戏的唱腔,老艺人曾金生口授了曾家孟戏的唱腔。

③ 克郁.江西省举行部分古老剧种汇演[J].人民戏剧,1980,12.

④ 据笔者2016年9月对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万叶的采访记录。

⑤ 肖洪,肖建瓴,聂蔚.广昌孟戏高腔与海盐腔,载于流沙,钱贵成主编,论江西海盐腔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2:1.

⑥ 据笔者2016年9月对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万叶的采访记录。

⑦ 流沙.海盐腔流入江西始末[J].江西戏曲论坛,1981,02.

⑧ 毛礼镁.江西广昌孟戏研究[M].台北:财团法人施舍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5.

⑨ 周育德.的是方家之论:读毛礼镁新著《江西广昌孟戏研究》与《江西傩及目连戏》[J].戏曲研究,2006,01.

⑩ 流沙,钱贵成.论江西海盐腔音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⑪ 傅利民,翟静雅.古韵长流永葆青春:“孟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0,10.

⑫ 张天彤.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江西广昌“孟戏”研究初探[J].中国音乐,2006,01.

⑬ 张维刚.孟戏曲牌与声腔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9,01.

⑭ 黄振林.江西广昌孟戏海盐腔遗存斟疑:兼谈对戏曲声腔遗存研究方法的思考[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4.

总的来说,对孟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多点开花的过程,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特别是流沙最早提出广昌孟戏可能有明万历年间的海盐腔遗存,孟戏也由此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可以看到已有的许多成果也是围绕着这一重要论点展开、阐发和引伸。

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广昌孟戏的文本源流与声腔归属考辨》阶段性研究成果(YG2012048)

猜你喜欢

广昌孟姜女流沙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广昌的今昔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流沙说
流沙!流沙!不要怕
风华是一指流沙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