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刍议*

2017-01-29杨玲玲

山西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个体民族

杨玲玲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刍议*

杨玲玲**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完全不同的图景。本文从传播学和文化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构建主动性与被动性悖论并存、自我迷失的现状,以及文化认同过程中激烈冲撞的时代现实,并对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构建和文化认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新媒体;自我构建;文化认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八九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信息社会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出现了质的飞越,迈入了新的媒体时代。“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其后,该词在美国逐渐流行并被广泛使用,不久后成为全球性热门话题。而所谓新兴媒体,就是依托全新的传播技术,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为代表[1]。其具体内容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博客、推特、脸书、微信、QQ等最为流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图式,消解了意识垄断,使个体开始掌握媒体话语主动权。个体通过新媒体在主动交流展示和互动的过程中对自我的构建和文化认同都产生了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特质。新媒体用它全新的传播模式解构旧的生活图景重建出新的个体自我认知与文化认同方式。

一、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构建的图式

(一)自我构建的自由主动性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传统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对世界本真环境即“直接环境”的亲身参与和感触获取“直接经验”,通过媒介传播所缔造的“虚拟情境”获取“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受制于人本身,“间接经验”受制于媒介掌控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融合完成了个体对世界的认知与自我的构建。因此,传统媒体时代下媒介传播“他者”对个体的自我构建具有强约束性。

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随着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众多新媒体的出现,媒体对个体自我构建的强约束性受到了冲击。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个体只能作为单一向度接受者的被动局面,令个体开始拥有媒体话语主动权。个体能通过新媒体提供的更为私密和自由的空间上传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更加主动和自由的表达思想、展示生活、分享感受,与他人进行互动,并藉由此过程达成自我展示,完成一种主动自由而不是被“他者”过分规制的自我构建,完成如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允许个体按自己的方式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自己的身体、思想、行为和存在方式实施某些影响,以实现自我达到某种幸福、智慧、完美或不朽的状态”[2]。

(二)悖论并存的自我构建被动性

阿尔弗雷德·舒茨说:“我日常生活的世界决不是我私人的世界,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是我与周围的人共有、由他人经历和解释的这样一个世界:简而言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共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在我生存的任一时刻,我发现我自己的那个独特的生平情形只不过是在很小的程度上算是我自己制造的[3]”自我的最终成形受主体主观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也无法脱离客观环境的制约。新媒体使个体自我构建在主观意识形态上拥有了更加自由和主动的通道,但新媒体自身形成的客观环境依然规约着自我的构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究其本质依然是群体的圈子,这个圈子充满了围观者、互动者而非一个人自言自语的世界,且这个圈子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背离的媒体客观环境,只是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多了几分主观能动性的选择权罢了。然而这个作为自我主动选择的媒体环境仍旧会默默规约自我的构建。以微信为例。微信熟人圈中,个体发表言论的自由依然如故但人们发表言论的同时却都会恪守现实社会与熟人相交的规则,避免思想行为上过大的异动破坏掉熟人惯知的自我形象,而通过微信摇一摇与非熟人之间的相交则极有可能异化成与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自我。而这种恪守与突变之间的巨大差异完全取决于新媒体环境的客观差异。

(三)自我构建中的自我迷失

无论是在新媒体下获取自我构建的积极主动权亦或是遵守新媒体客观环境下自我构建潜在的规约,深层生命意义的自我在新媒体时代却变得格外容易迷失。个体在新媒体进行的错综复杂的互动中,既可以随时参与某个交流发表某些只言片语后就又随心所欲的撤出并迅速跳转另一个场景,也可以在某种情绪触动下发表某种言论或者图片之后又很快将其忘记。这些随性的言论和交流与纸媒时代相比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缺乏前后严谨的承接性和陷入式的思考,本质上不过是些碎片化的文字罗列和堆积。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导致个体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的涣散,也容易使自我认知在大量碎片化内容的冲击下变得碎裂不完整。另一方面,迅速的时空场域辗转也会引发个体自我认知在多场景转换下的混乱。与印刷媒体时代自我持续、稳定的表达相比新媒体时代的自我构建虽然多元而且自由,却缺乏稳定而持续的存在,缺乏严谨而深刻的思考。自我常在肤浅的大众文化消费中被消遣,在生命深层意义的解读中缺失。缺乏灵魂和信仰的自我在无数个积极主动的自我展示中迷失。

二、新媒体时代激烈冲撞的个体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对某一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4]。在全球化的进程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经济互通与文化冲撞的问题。新媒体强大的圈际互动性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扩散的广度,放大了不同文化之间撞击的力度。

(一)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加剧

亨廷顿曾说过,在后冷战的世界里,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文化的区别,最普遍、重要和危险的冲突是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在封闭的单一环境中个体的文化习得对象是单一的,只存在唯一认同对象,个体只需按照单一文化规范生活,很难产生思想认知的混乱。而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却使得单一国度的一元环境格局被打破,单一的文化规范受到了严重冲击,思想认知导向出现了多种可能。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此时变得格外重要。而在文化全球化个体必须进行文化身份确定时,文化帝国主义悄悄渗透进来,竭力诱导个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方向。文化帝国主义究其本质而言就是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入侵的手段,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对他者进行思想意识的控制继而达到对其行为的控制。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互动超越了时空地域和种族的限制,以圈层的结构模式容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全球化文化可以在此自由出入。而新媒体圈层结构具备的人际交往特性增大了文化交流的往来性和扩散性。也正因为新媒体交流的自由和强大影响力使得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利用它进行文化帝国主义行动。他们不断散布西方世界文化理念渗透腐蚀他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甚至为了更进一步消解他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操控某些已然西化的面孔蛊惑其国人。国内曾经热议的微信圈大V事件,正是这些全然已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利用自己在微信圈意见领袖的优势不断替发达资本主义文化来正名,散布各种西方言论,蛊惑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认同,进行全盘西化。而这种来自新媒体领军人物的观念和言论对圈际之内个体的影响性和破坏性比普通个体要强烈的多。

(二)民族文化认同的被冲击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指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主体文化的赞同和归属感。民族文化认同隶属文化主体的价值系统,通过态度心理结构得以展现。它是指人们基于不同文化的接触和实践,以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作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5]。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文化全球化迅速发展,文化帝国主义侵入日益加剧,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帝国主义冲击。而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根基,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民族文化的被冲击若导致民族文化认同弱化也将致使民族弱化国家弱化。在民族国家存在的历史时期内,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与继续的保证。民族文化认同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冲击已经确之凿凿,如何积极应对不得不慎思。

三、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之反思

(一)引导正确的自我构建

社会学家罗姆·哈里认识到自我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自我是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作为自我获得精神安定的源泉,影响着个体自我构建的方式,而自我构建的方式反过来影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时代,自我构建图式最大的进步就是突破了单向传播的被动性,虽然自我的构建依然受到自我主动选择之后环境的制约,但相比传统媒体时代的基本被动接受而言,自我可以借助新媒体积极主动的构建想象中的那个自我,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个巨大的进步仍然是存在缺陷的,自由的自我构建中常常隐埋了生命深层意义的自我。

然而我们对新媒体时代带给个体积极主动的自我构建之现实不能否认、推翻和抹杀,否则就是阻挡历史潮流和时代的发展,但积极主动的自我构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之上。自我构建应当是对自我生命深层意义的追求和探究,是持续和稳定的惯性过程,而不是碎片化的生命消遣和娱乐。新媒体赋予了个体自我构建的积极主动性应该被珍惜,并被应用到深层的自我构建当中去。

(二)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会让人类文明随之一变。当前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文化帝国主义借其之便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肆侵入,使民族文化认同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习总书记曾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然而文化帝国主义借新媒体无孔不入,以各式各样的面孔不断削弱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根基,新媒体加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民族文化认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正如吉登斯所言:“全球化社会关系的发展,既有可能削弱与民族国家相关的民族感情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增强更为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6]”新媒体既能为文化帝国主义所用,也自然能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之利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被广泛传播,在新媒体中不断植入民族文化正向话题,引导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引导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国民判断力,与不断蔓延的文化帝国主义相抗衡。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4.

[2]朱波涛.福柯自我构建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10):126.

[3]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19.

[4]李娜.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个体生成[J].教学与研究,2015(1):84.

[5]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1):102.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7.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JZ15—03)。

G

A

1006-0049-(2017)05-0016-02

**作者简介:杨玲玲,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个体民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多元民族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