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1-29王雪瑞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思政教材

王雪瑞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雪瑞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正规培养思政教育专门人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与依托平台,同时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及突出了道德治理作用。为了发展思政教育专业,应明确行为学、工程学、管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等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理论发展与实践需要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及完善专业体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与现实思想问题。专业建设基础包括制度杠杆、政策杠杆、社会应用、学科知识体系化,思政教育专业理论性强、极具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需要对复杂化、多样化与开放化社会因素影响下的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综合性高等院校、文科院校及各局、各部委所属大专院校培养从事思政教育工作,或精通思政教育工作专门人才的独立专业名称,由于思政教育活动属于普遍性社会活动,因此思政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国民教育人才、党政教育人才的双重身份,需要传承思政教育文化与提供思政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同时推进思政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1]。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相关规律,同时能够接受系统性专业培训,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意识形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在坚持因势、应势及顺势原则的基础上多层次、全方位梳理专业建设问题,建设运行有效、科学规范与系统完整的思政教育专业体系。

一、专业建设要求

我国的思政教育专业形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专业知识体系以思政教育实践经验理论概括为主,核心知识包括马列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及邓小平思想理论、符合中国发展大局的党政思想理论等。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认清社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眼界深邃宽阔、独立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导师意识,还应能够灵活运用史学知识、伦理学知识及哲学知识。在建设思政教育专业时应为学科功能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重视研究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教育问题,有效增进思政理论自信及实践自觉,主动利用思政方法、观点分析道德问题、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为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在建设思政教育专业时应注意以下要求[2]。首先,应明确专业建设定位,避免建设定位混乱,尤其是要注意避免混淆德育与思政教育、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学科与思政教育专业。在明确专业建设定位的基础上减少课程设置混乱、专业边界不清等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应科学划分专业建设层次,合理衔接本科培养阶段、硕士培养阶段及博士培养阶段的教学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三个培养阶段的教学逻辑、研究逻辑具有连贯性、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特点。此外,应注重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包括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与办学特色。地域特色指的是专业建设应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与经济发展需要,时代特色指的是应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及时更新与调适教育方法、教育规律、教育载体与教育内容,办学特色指的是根据本校办学性质、办学传统具体筹划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等专业建设要素[3]。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途径

(一)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思政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问题及新形势,以科学发展作为建设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建设课程体系时还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需求,综合考量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对于思政知识体系的需求特点。建设课程体系时还应尊重民主原则与系统化原则,民主指的是建设课程体系时应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校生、教师、校领导的群策群力,集成群体智慧,系统化指的是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做到整体推进、系统思考与统筹兼顾[4]。根据当前的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要求,建设课程体系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关键点。首先,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注重交叉渗透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及哲学等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保证课程结构合理、健全,精确定位与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防止重复设置专业课程。还可以设置农村社会学、公共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科学、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公共政策、中国政治及政府等多门课程,并拓宽思政教育专业口径,实行主辅修或一主多辅制度,让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多种技能,拓宽毕业后的从业范围。其次,应合理设置专业实践课程,除了安排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社会调查及学年论文等传统实践课程之外,还可以适当增设说课训练、讲课训练、多媒体与微课课件制作、演讲训练、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等多种实践课程,建立顶岗支教、假期实践、校外实习及反思提升等实践机制,以提升综合性实践能力[5]。此外,可适当增加公选课与教育理论课程比例,如公民教育、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及教育技术、教师修养、教育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等,以丰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

(二)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运用思政教育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思维方式科学、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在培养思政教育专业人才时应注重结合专门教育与通识教育,保证专业人才具有宽泛基础知识,注重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专业人才贯通文理。还应结合实践培养模式与理论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与创造力。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可鼓励优秀教师,如博士及教授等为本科生授课,注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准及教学质量。对于主修思政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如学习能力与经济条件允许,应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选修其他专业,获得相应的学分后由学校统一颁发双学位证书[6]。其次,应注意强化专业领域社会实践,拓展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应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丰富知识构成体系。可利用校园中的文化社团组织外联交际、模拟谈判、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或与党政机关、厂商企业等联合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多种实习岗位,如行政岗位、文案岗位等,通过以练代学对接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增强实践操作技能,为社会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有利实践条件,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应用理论,尽早发现与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认知与获得新知。此外,应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与加强研究就业指导方法。可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必修课,定期举办就业讲座,让学生了解现阶段本专业的就业现状,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三)做好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思政教育专业的教材质量可对教学质量、专业建设质量产生影响,在建设思政教育专业时应注意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保证教材内容具有实践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的特点,内容全面、逻辑严谨、理论体系完整、实用性强、时代感鲜明,与教学规律相符,有助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材中图文安排准确、合理及印刷美观。为做好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首先应高度重视建设教材文本。文本是学生获取信息与获取知识的来源,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质量,应避免教材文本出现层次表达不清、论证不周与表述失准问题,杜绝前后文本自相矛盾或理论观点错误。保证教材文本简明,尽量使文本陈述的内容符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及深入浅出的原则,避免增加过多的知识点或文本过于浓缩,保证文本分析透彻、篇幅合理,以免造成学习难度及理解难度过大[7]。还应使教材文本形象生动,语句表达流畅通达。其次,应在思政教育教材中散播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业研究人员、教授、学者、教师的独到学术见解,确保教材能够为学生传播先导性、高新性及国际化的专业领域知识。编撰教材时应借鉴吸收中外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使教材内容涵盖古今、横跨东西,不但能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及传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同时可以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与新成果。此外,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材编撰中的作用。教师直接面向学生,了解学生实际生活,能够在把握学生心理动向的基础上编撰教材,且教师编撰的教材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本专业教学的思考性、实践性与参与性。

(四)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趋势

在建设思政教育专业时还应注意把握好专业发展趋势,全面提升专业发展质量,从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来看,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应把握好内生性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专业依赖于政策支持,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与党政治国方针。为了建设能够发挥更大价值的专业学科,不但要积极寻求国家政策支持,为专业建设工作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还应强化专业自身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思政教育专业品质与内涵,利用专业学会与行业圈子尽快实现内生性发展。其次,应把握好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发展趋势。在新的教育环境与历史背景下,应明确思政教育专业管理体制,规范化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包括专业领导管理机制、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政策等,制定出标准化的专业建设准则[8]。还应重视审核与评估思政教育专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减少人才培养水平低、学科资源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此外,应把握好专业化发展趋势,积极建设专业理论研究平台,拓宽与加深本专业的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提高专业科研水平,丰富专业内涵与学科内涵,促进专业化发展。

三、结语

思政教育具有净化、激励、凝聚及导向等社会功能,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能够发挥调控个体的行为品德、塑造个体的健康人格、激发个体的精神动力、引导个体政治方向等作用,需要通过创新专业建设工作培养更多的思政教育专门人才,形成专业特色,维护专业独立地位。目前思政教育涉及到的诸多学科建设要素、专业建设要素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建设思政教育专业时需要充分关注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发生的变化,坚持竞争有序、群己共生、分合转换、科研结合与知行统一的专业建设理念,注重调整与转换教育客体、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应注意多途径整合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一协调创新与传承、外延与内涵、整合与分化的专业建设关系,积极借鉴其他专业的发展理论深入推进专业改革。

[1]钱广荣.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0-15.

[2]张正光.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举措、成效及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6(2):63-67.

[3]房广顺,刘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政治任务——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5):61-63.

[4]卢岚.当代中国人精神裂变的社会根源——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的生长与演绎[J].理论与改革,2015(1):168-174.

[5]顾友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话语研究的五个维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话语研究述要[J].湖北社会科学,2015(4):164-172.

[6]吴超.接纳与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态度——基于对上海6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J].探索,2015(2):136-140.

[7]冯刚,本刊记者.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8-12.

[8]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17-22.

G

A

1006-0049-(2017)07-0073-0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思政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