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毡绣艺术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7-01-29刘萍王志炜

山西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哈萨克哈萨克族图案

文 / 刘萍 王志炜

哈萨克族毡绣艺术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文 / 刘萍 王志炜

在哈萨克族的刺绣技艺中,毡绣艺术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充分发掘毡绣艺术的价值,实现传统毡绣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对于哈萨克族的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哈萨克族毡绣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征,研究了哈萨克族毡绣艺术的历史与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哈萨克族毡绣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

哈萨克族毡绣;非遗;数字化保护

在哈萨克族的刺绣技艺中,毡绣艺术具有代表性。毡绣也是他们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哈萨克族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掘毡绣艺术的价值,实现传统毡绣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为世界呈现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为自身的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于哈萨克族的文化复兴与民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哈萨克族毡绣艺术的发展概况

在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中,毡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艺品,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毡绣作品表现出极为浓郁的哈萨克文化风格,其独特的构图、纹样及色彩赋予了哈萨克毡绣浓郁的民族艺术特征[1]。哈萨克的毡绣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毡绣既是了解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

二、哈萨克族毡绣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

毡绣是以毛毡等为对象开展的刺绣工艺品创造。哈萨克的毡绣以花毡为主要类型,是其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用品之一。花毡的用途十分广泛,既有用于墙壁装饰的壁画花毡,也有用于哈萨克姑娘出嫁的嫁妆。以花毡为代表的毡绣产品既是哈萨克民族最为常见的艺术作品,也是哈萨克族最为常见的生活用品[2]。

毡绣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毡贴、布贴、毡布综合及针绣等四种类型。其中,毡贴就是将各种颜色的毛毡进行裁剪获得所需的图案,然后用彩色毛线将图案缝制到毛毡上;布贴就是用毛线将裁剪的布料图案缝制于毛毡上;毡布综合则是将裁剪好的毡布与布料图案缝制于毛毡上;毡绣通过丰富的针法工艺用毛线在毡布上进行图案的缝制。

在哈萨克族的毡绣作品中,图案纹样多反映日常的游牧生活,这既是对哈萨克人民生活的提炼和展现,也体现了哈萨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毡绣图案既体现了浓郁的哈萨克民族文化风格,也体现了特殊地域环境及宗教信仰影响下的艺术观点,成为哈萨克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

(二)艺术特征

1.艳丽和谐的色彩风格。在当地特殊文化及宗教的影响下,哈萨克族的毡绣作品在图案的色彩方面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民族特色,以用色大方、色彩协调著称。

常年的游牧生活赋予了哈萨克人民热情大方的气质,在他们看来,明快艳丽的色彩是对单调、艰辛游牧生活的良好点缀,能够极大提升日常生活的活力与愉悦。在众多的色彩中,哈萨克人民尤为喜欢红色,其毛毡作品也大多以红色为底色。游牧民族常年徘徊于山区、草场等地带,冬季漫长、环境色彩单调冷清,红色则可以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从心理上改善人们的感官。在传统的哈萨克毛毡作品中,用于制作的毛线都是哈萨克妇女通过加工动物毛得来,然后通过黄柏、指甲花、赭石等矿物及植物进行染色。天然染色材料表现出饱满的色彩感,使得毡绣作品的用色整体大方,能够充分体现哈萨克民族淳朴、热情的民族特点,成为哈萨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产品。

哈萨克人在进行毡绣作品加工时,非常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以突出作品的艺术效果。此外,哈萨克人也非常注重色彩的协调感,在进行图案设计中,既充分考虑主色调的大方与强烈,也善于借助透明的邻近色进行沟边处理,从而提升主图案的整体色彩效果,实现图案的强烈对比与整体统一;花毡的加工染色基本都由传统手工完成,在色彩处理方面难以实现统一,不同产品在色彩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色差问题。这种色差的色彩在作为图案底色时反而能够使得色彩协调,从而提高毡绣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进行图案的加工制作时,通过勾边色彩与图案色彩的对比,实现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毡绣作品的图案美,通过色彩对比感和明度差,强化了图案的表达效果。

2.稳定严谨的构图形式。在进行毡绣制作时,构图是首要环节,在进行毡绣之前,需在毡布上对所要加工的图案进行绘制。在构图方面,哈萨克族的毡绣制作非常注重结构的严谨性与工整性,通常以几何形图案为框架,强调图案的格律性;通常以绣品的外形差异为出发点,综合运用直线、曲线等线条绘制几何框架结构,并将不同的纹样有机部署于几何框架中,从而实现一种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图案特征。在装饰纹样的选择中,哈萨克人民充分运用多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尽可能提升毡绣作品的整体美观性。

三、哈萨克族毡绣艺术的保护现状

目前,红旗农场已经建立了一个哈萨克族毡布绣品的综合产销基地,成为我国保护哈萨克族毡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积极推动了哈萨克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红旗农场组织了技术培训班,聘请毡布绣品工艺的传承人为数百名当地妇女提供教育培训工作,教授她们传统的毡绣与布绣技术,支持鼓励她们自主创业,极大提升了毡绣、布绣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能力,从而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

1986年以来,国家陆续开展针对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的“定居工程”,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游牧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医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游牧民族传统的生活观点与民族文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逐渐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生活方式由游牧向定居的转变。牧区社会经济呈现出巨大变革。哈萨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游牧民族定居点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生活方式仍然存在显著差距。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四、哈萨克族毡绣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信息数据库

这要求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与信息储存,建立素材数据库。在信息数据库中,传统的民族文化具体以文本、图像及音视频的形式进行保存。为了确保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我们必须重视原始资源的科学收集与整理工作。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对毡绣艺术的内容进行全面展示,从艺术传承、文化价值、加工流程等角度出发收集和梳理资料,形成丰富的数据资料;通过图片、音像资料的形式保存毡绣作品,并借助科学的数据库管理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提升资料管理的科学水平。

(二)设立专业网站

专业的门户网站既可以作为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也能够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有效的工具。通过专业网站,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与艺术爱好者都可以对哈萨克的毡绣技艺进行查询了解,从而显著提升哈萨克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专业网站中,具体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对毡绣的题材、风格、文化要素进行展示,从而为社会公众了解毡绣文化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以提升哈萨克传统毡绣文化的影响力。

(三)构建虚拟数字博物馆

我们可以在综合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的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实现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为大众提供一种丰富的、多元化的数字信息资料库。这在大量节省实体博物馆建设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信息资料的查询与检索效率。基于现代虚拟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虚拟博物馆,为广大用户创造了一种互动式的信息交互平台,为传统工艺作品的互联网传播提供了一种广阔的平台。

(四)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只有具备良好的交流互动功能才能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丰富功能,也能够提高信息资料保存能力与传播效果。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我们要考虑到公众的使用习惯与接收能力,实现数字化平台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均衡发展。数字化平台不仅具有信息的无偿查询与下载功能,而且具有信息资料的上传功能,并能够根据用户上传信息的质量水平确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不断丰富数字化平台资料的完善程度,实现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为哈萨克毡绣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留提供有效保障。

[1]安然.哈萨克族手工毡绣、布绣[J].兵团建设,2009(14).

[2]柯云,朱毅.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艺术[J].设计艺术研究,2016(6).

[3]陈功军.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品鉴,2016(2).

G127

A

1005-9652(2017)04-0090-0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疆哈萨克族刺绣数字虚拟体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刘萍(1983-),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王志炜(1972-),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哈萨克哈萨克族图案
油画《哈萨克牧羊女》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