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街区原生文化保护的公众参与
2017-11-09罗盈田晓膺
文 / 罗盈 田晓膺
成都历史街区原生文化保护的公众参与
文 / 罗盈 田晓膺
文章分析了成都历史街区宽窄巷子的原生文化保护现状,结合其他地区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挖掘相关核心要素并总结其效用性,探索宽窄巷子在社区营造中保护原生文化的可行性,针对宽窄巷子社区营造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举措。
公众参与;社区营造;宽窄巷子;原生文化保护
成都是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交汇点,它的历史街区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存。而在商业开发中,成都同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与历史街区原生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均质化的商业性空间正侵蚀地域肌理,致千城一貌、街区趋同而引发社会反思。尤其是成都政府极力打造城市名片宽窄巷子的各类实践,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历史建筑、商业模式等方面,却对原生文化保护的关注较少。目前社区营造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原生文化保护,在成都历史街区保护中值得借鉴。
一、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案例类型
(一)环境学习型·解决方案型
日本北海道小樽市,由“小樽再生论坛”等民间力量提出运河与交通计划得以两全的解决方案,居民与官方共同参与运河保存及重建家园,并在历史建筑物中举办活动,使小樽成为每年六百万观光客到访的热门地区。该模式下,公众通过非官方组织的“环境学习型·解决方案型”系列活动,与政府、学界展开良性互动。于是,居民能够有组织地表达改造愿景;学界能够以此结合专业,把学术性成果传递给政府、公众媒体;政府能够综合各方意见,制定可持续方案,并付诸实践。
(二)历史建筑再利用型
在日本北海道函馆市,由“函馆历史风土保存协会”等非官方组织、居民一同参与到社区营造,并成立“函馆色彩基金”作募捐补助。当地采取了造景、保存历史性建筑、运营色彩博物馆等措施,给予社区营造极大的保护作用。该模式下,公众在社区营造中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情感的加深也增强了公众的热诚,为函馆历史建筑带来了新生,塑造了城市历史文化品牌,保护了原生文化。
(三)以“文”为主的人文关怀型
台湾老镇新生的“新港”,由非官方组织“新港文教基金会”、居民组成坚实的志愿者群,提供服务,每月举办文艺活动,建立互动网络,由志愿者自力营造铁路、公园的绿美化。该模式中,公众通过以“文”为主的社区活动参与社区营造,倡导人文关怀,贴近东方文化里最具纽带式的连接,营造乡亲记忆和情感。
(四)可持续生态型
台湾挑米社区是由非官方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造,借外力协助而自力重建。当地通过开办系列生态课程,创造独特的公共空间、美化生态环境,并由此发展公众间的亲密关系,凝聚居民认同。该模式倾向于塑造生态旅游品牌,最大程度地保持生态健康,整合社区资源,使游客得到持续增加,“生态”成为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成都宽窄巷子的原生文化保护现状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位于青羊区长顺街附近,以宽、窄、井三巷为核心区域,缘起清八旗军平叛后驻营于此,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宽窄巷子近年被政府部门重新规划,打造城市名片,但改造中有利有弊。特别是在土地改为商用后,人口结构转向以游客为主,保护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实权参与,导致大量街区原生文化遭到建设性破坏。目前,宽窄巷子主要实行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依靠政府、学界、集团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偏重于建筑空间优化,忽略了历史环境的整体营造和公众参与原生文化的保护。
(一)缺乏公众参与宽窄巷子的整体营造
宽窄巷子各环境元素间相互作用,如果某项出现变形,则整个历史环境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当前,宽窄巷子偏重于核心区域的有形资产保护,导致居民原真生活破坏、宽巷子社区文化发展缺失。
宽巷子社区居民被政府以资金与房屋安置两种方式拆迁,原住居民寥寥无几。现阶段,成都文旅集团负责宽窄巷子街区运营,社区由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居委会管理,街区经济发展和社区服务管理出现分离。居民原生文化保护与宽窄巷子核心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忽略了历史环境的整体营造。
(二)缺乏公众参与宽窄巷子的原生文化保护
宽窄巷子公共空间参与主体的转变,致使公众无法有效参与原生文化保护,街区风貌失去原真性,地域文化传承不足。
宽窄巷子转向商业化,新肌体的加入难免喧宾夺主,阻碍老成都生活的朴实素雅。本土市民也因此对街区保护参与度极低。参与主体变为游客、商家,导致居民集体情感的流失,进而降低公众参与街区保护的积极性,生活风貌的消逝使原生文化流于表象。入驻商家对此类街区保护概念也相当模糊,导致宽窄巷子原生文化保护的欠缺。
三、公众参与宽窄巷子社区营造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一)重要性
公众参与社区营造,有利于凝聚以居民为主的公众力量,在遵循整体性、共享性、生态与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塑造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品牌,保护原生文化,促进人与街区、生态间的和谐关系,让人的价值得以体现(见图1)。
图1 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价值链
(二)可行性
宽窄巷子现有的商业模式日渐成熟,打破该模式的可能性微小且得不偿失。面对商业街区与社区环境发展的失衡,我们在公众参与社区营造、保护原生文化方面,可考虑以下因素:其一,不破坏现有商业格局,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更贴近原生文化的社区发展;其二,把以宽窄巷子原生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文化营造引入落后社区,避免其在进一步改造中出现过度商业化;其三,在整个社区营造上建立符合规定、有目的、有秩序、可持续的非官方组织。
四、公众参与宽窄巷子社区营造的特色举措
首先,成立由民间主导的宽窄巷子非官方组织,如“满城文史工作室”、“宽窄巷子俱乐部”等,招募和培训志愿者,以居民为社区触角,让街区保护根植于居民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活动实现持续对话,了解公众对宽窄巷子各阶段的需求。这既能够提高居民的主人意识及对原生文化保护的活跃度;也可以为后续工作扩展信息渠道,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创建学习型历史街区与社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许多公众对宽窄巷子社区营造的参与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而“研习会”正是一条以宽巷子社区居民为主的公众学习体验、创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选择街区名人故居、工作室或开敞空间作场地,让街区文化融入公众生活与零碎时间,使之拥有长足的生机。一方面,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宽窄巷子历史环境学习型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活动,如免费茶艺教学、关于满城历史风云的文化讲演、读书会等,组织参观有代表性的历史院落如“张采芹故居”,深入挖掘宽窄巷子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参与学习创作,提升公众对宽窄巷子的保护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文化遗存保护融入到大众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例如,我们可以鼓励民间吹糖人、变脸的老艺人以收徒弟或建立工作室的方式传承手艺,带动青年积极学习,发扬本土技艺,并将这些技艺与资料以影像和文字记录,整理后分类刊载或纳入文化遗产教材。
再次,开放媒介,增强公众互动。目前宽窄巷子开设了官网、微博平台,包括历史渊源、建筑、住宿餐饮、活动新闻等介绍,但它们浮于图文说明,缺乏与公众的实质互动。对此,我们应加强自媒体传播,包括以“绿美化”话题与街区活动吸引公众,扩大公众知情权,鼓励他们参与互动、监督与评价,并理性采纳公众意见,让更多“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社区营造是对居民生活的全面关怀,是人性价值的体现,是历史街区与原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作为成都城市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物质环境不可能持久不变。通过以居民为主体的公众参与社区营造,可以释放街区活力,将社区居民像一条纽带一样集结在一起。这让公众透过出于内心的热诚,为维护宽窄巷子历史风貌倾注心力,保护成都历史街区原生文化。同时,青年和外来人群在此可踏着老成都足迹,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促进人与人、人与街区、人与生态间的良善关系与情感连结,维系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公众参与正是成都历史街区的文化魅力所在。
[1][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M].王惠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日]山崎亮.社区设计[M].莊雅琇,译.台北:脸谱出版社,2015.
[3]吉田友彦,邓奕.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营造[J].北京规划建设,2005(6).
[4]顶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6).
[5]胡澎.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J].日本学刊,2013(3).
[6]唐克,陈凤.成都宽窄巷子旅游开发商业模式及其运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G127
A
1005-9652(2017)04-0162-03
本文为2015—2016年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选科研项目“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成都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编号CRF20151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罗盈(1989-),女,四川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助教。
田晓膺(1978-),女,四川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