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档案的数字化

2017-01-29闫雪苏明哲

山西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桦树皮鱼皮赫哲族

文 / 闫雪 苏明哲

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档案的数字化

文 / 闫雪 苏明哲

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璀璨夺目,但濒临灭绝。文章从造型艺术资料档案数字化的角度,使用拍摄与归档数字化、绘图数字化、建模与虚拟现实漫游数字化、信息系统数字化等方式,探讨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档案数字化的可行性。

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档案;数字化

中国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族原本同宗同源,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将黑龙江(阿尔穆河)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及居民划归沙皇俄国,使这个同一族体、同一文化、同一语言的通古斯——满语族系分属于中俄两国,成为黑龙江两岸的跨界民族。近年来,由于中国赫哲族的不断汉化和俄罗斯那乃族的不断俄化,其跨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保护和传承其跨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其中,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的造型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数字化技术,探讨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档案化研究,有助于动态地保护和开发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文化,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现代艺术作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认同和团结。

一、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资料的概况

在田野调查方面,我国黑龙江赫哲族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桦川县、富锦县等地区,造型艺术文化资源丰富。同江市政府建立了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赫哲族历史文化资料库、赫哲民族文化村、赫哲族研究会、中国赫哲族网站等,饶河县四排乡修建了赫哲族民间风情园等。中国政府鼓励赫哲族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共举办了十届乌日贡大会、两届中国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和一届中国同江八岔赫哲冬捕文化节等。同时,433VIII-83桦树皮制作技艺、435VIII-85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赫哲族传统服饰、桦树皮画、鱼皮镂刻粘贴画、鱼骨工艺、赫哲族剪纸、赫哲族食鱼习俗、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乌日贡大会、赫哲族萨满舞、赫哲族传统婚俗等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遗产名录,并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俄罗斯方面,政府注意保护那乃族文化,在特洛伊茨克耶单独设立了俄罗斯那乃族自治区政府,修建了那乃族博物馆及其民族传统的居住村庄,具有传统的那乃族民族文化风情,这为赫哲族与那乃族跨界民族造型艺术资料的获取和挖掘创造了条件。

二、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资料的归档与分类整理

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造型艺术资料,但是种类较多,相互叠加重合,且多蕴含在赫哲与那乃族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需要进行提炼和归纳整理。

(一)鱼皮服饰造型艺术

赫哲族与那乃族属于渔猎民族,有着悠久的鱼皮制作工艺。鱼皮制作要经过剥皮、晾干、鞣制、拼接、裁剪、缝纫、染色、贴饰等工序,选择冷水鱼的鱼皮,制作出的鱼皮制品结实耐用,原色鱼皮天然质朴,每块鱼皮从鱼脊到鱼腹有着色彩的深浅冷暖变化,多块鱼皮相互拼接而成后,灰白麟纹宛若水墨画,软糯材质堪比天鹅绒,图腾纹饰暗藏着远古信息,风格古朴自然,立体裁剪巧合现代审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赫哲族与那乃族喜欢用鱼皮制作套裤、手套、绑腿、围腰、帽子、靴子和妇女穿的长衣等。妇女穿的鱼皮长衣样式很像旗袍,有领口无立领,偏襟右衽,有两种袖口即稍窄收口和直筒收口;同时在前后襟等处有用鹿皮剪贴成或绣上的民族传统图案,有时会用自然植物染上红色、黑色、蓝色等颜色,风格粗犷、淳朴浑厚,显示出自然原始之感。其中纹饰图案造型古朴,寓意丰富,其根源于赫哲与那乃族对于大自然的信仰与崇拜,反映了他们的灵魂观念[1]。

(二)桦树皮造型艺术

赫哲与那乃族桦树皮造物种类繁多,包括撮罗子、桦皮船、桦树皮摇篮、桦皮碗、桦皮桶、桦皮筐、桦皮小挎包等。这些桦树皮制品,不用线缝,而是精巧咬合,外面刻上各种纹饰图案,既美观,又严密、坚固。撮罗子又称为“斜仁柱”,是赫哲与那乃族等渔猎民族居住的原始建筑,是使用桦树皮、草帘子与犴、狍等兽皮建成的,外形如圆锥体,与印第安的古建筑“提皮”很像。桦树皮船是赫哲族与那乃族水上交通的特色工具,船呈梭形,两头尖,底面呈弧形,多用桦木、柳木做成骨架,外面用桦树皮进行包和,整体船身造型细长,中间较宽,两侧渐渐收拢,整体造型优美流畅,体现了赫哲与那乃族人民高超的桦树皮制作工艺及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桦树皮器皿上,具有非常华丽的装饰纹样,多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单层或多层的二方连续,早期采取刻划式,后来发展出压印式、镶空式、点刺式、墨绘式、彩绘式等多种制作工艺方式。

(三)萨满宗教造型艺术

赫哲与那乃族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图腾崇拜,如“熊崇拜”、“鹿崇拜”、“鹰崇拜”、“鱼崇拜”、“蛇崇拜”等。图腾文化造型古朴自然,在萨满教的器物中多有体现,如萨满教的神帽、神衣、神裙、神鞋,神具中的面具、神鼓、鼓糙、铜镜、神仗、神石、神杆等[2]。在不同族源、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中,萨满服饰及器物的造型多有不同,以神帽为例,有鹿形冠、蛇形冠、刨木花冠等,根据萨满等级的不同,神帽的造型及装饰图案也会有所不同。

(四)绘刻造型艺术

赫哲与那乃族在受到汉族、满族及俄罗斯族的影响下[3],吸收了外来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加上本民族自有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优秀的绘刻造型艺术。在传统鱼皮与桦树皮制品退出历史舞台后,鱼皮与桦树皮绘刻工艺美术品的诞生唱响了新时代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文化的序曲。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在材质、技艺和艺术风格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手工艺品——鱼皮镂刻粘贴画、鱼皮剪贴画、鱼皮剪纸、鱼骨工艺、桦树皮画等。这为学界研究赫哲与那乃族跨界民族的造型艺术档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丰富,可分为二维造型艺术与三维造型艺术两大类。二维造型艺术指的是赫哲与那乃族图案纹饰,通过对造型艺术的归档与分类整理,可将其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象征纹四种。动物纹主要包括鱼类、爬虫类、哺乳类、神兽类等简化图案;植物纹中主要包括花朵纹、树纹、树枝纹、叶形纹等对称图案;几何纹中主要包括波形纹、三角纹、方格纹、直线纹等;象征纹主要包括回纹、八宝纹、云卷纹、卷草纹、羊纹等。三维造型艺术是指立体的高度浓缩民族造型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如撮罗子、桦皮船、桦树皮摇篮、萨满面具、萨满神鼓等,造型简洁生动,极具代表性。这些具有独创性、地域性、象征性、流变性等鲜明个性特征的造型艺术,既是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所特有的,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

三、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档案的数字化路径

(一)拍摄与存档数字化

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资料档案库的数字化建设,在已有的纪录片、电视及互联网电子资料基础上,可以利用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数字化产品[4],将资料进行数字化拍摄和扫描,整理和归档。例如,我国与俄罗斯学者出版的专著、论文及国内外报纸的相关报导都可以进行扫描,形成电子书图库。博物馆中赫哲与那乃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鱼皮服饰、萨满服装及神具、生活器物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可以进行拍摄归档,标注出处、年代、历史成因等。随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和灭绝,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老龄化,我们应该录制传承人的采访视频及鱼皮制作工艺、桦树皮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进行电子归档。中国政府每年都举办的乌日贡大会、渔猎文化节、冬捕文化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是赫哲族的民族盛会。以今年第十届乌日贡大会为例,来自同江市、八岔乡、街津口乡、四排乡、北京市的赫哲族,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那乃族等13个代表队在饶河县齐聚一堂,举行民族大会[5],用照相和拍摄视频的形式,进行民族大会的电子记录。经过专业的图文图像软件处理,从最终获得的电子资料中提炼出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的造型艺术符号,可以最终转化成可读性强的电子文档,形成档案资料图库。

(二)绘图数字化

我们可以从造型艺术原理、设计符号学视角出发,梳理与分析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文脉,搜集、整理两族造型艺术文化的原真性图像资料,运用CAD、3DMAX、PHOTOSHOP等绘图软件,进行造型艺术资料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以及矢量化电子图集绘制,进一步标注其出处、成因、原始尺寸、历史本源;从宗教、建筑、渔猎、服饰、图案、衣食住行(如衣鱼兽皮、马架子、地窨子、桦皮船、雪橇、驯鹿、生产生活器具)等方面,进行不同地区、不同族源、不同村落的分类绘制,最终按照地区、种类等方面建立数字化档案图库。

(三)建模与虚拟现实漫游数字化

我国各民族档案史料的传统保护手段主要是运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加以记录,无法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古老的艺术展演形式[6]。现代化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脱离文物原件而表现其本来的重量、触觉等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能根据考古研究数据、文献记载和实物测量,模拟地展示已经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运用3DMAX或MAYA等软件进行数字化建模,然后导入QUEST3D虚拟现实平台模拟赫哲与那乃族非物质文化活动,如赫哲与那乃族村落日常生活场景、乌日贡大会、渔猎活动、叉球、鱼王角力等,将造型艺术蕴含于活动场景的民族服饰、生活器具、建筑之中。这些虚拟影像还可以用于赫哲与那乃族官方网站、赫哲与那乃族博物馆宣传片、赫哲与那乃族非物质文化交互展示、手机APP游客虚拟体验等方面,宣传传播赫哲与那乃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信息系统数字化

我们可以通过对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资料的整理提炼,数字化处理最终形成档案数字化建设(即数字档案馆)[7]。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其它技术手段,通过统一的分类、编目、归档,建立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资料数据库资源平台,实施统一的信息管理、数据更新与维护,以便进行搜索和查询。它的内容包括电子著作、论文、报纸、影像照片、纪录片影像库、CAD绘图图库、效果图、三维模型、虚拟漫游影像等,可以统一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与更新。

[1]郝庆云.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学日出版社,2014.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B.л.拉林《那乃人的历史与文化》[M].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2003.

[4]杨毅,张会超.范式转换—民族档案学的学科建构之路[J].档案学通讯.2011(1).

[5]赫哲八岔微信公众号[EB/OL].http://mp.weixin.qq.com/s/-x3lxlZYe-INflvA9f8lvA.

[6]李克雷,孔艳君.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档案史料编研研究[J].山西档案,2015(6).

[7]侯明昌.多媒体技术及其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J].档案学通讯,2015(2).

G270.7

A

1005-9652(2017)04-0075-03

本文系2017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共建项目“赫哲与那乃跨界民族造型艺术文化比较及开发应用研究”(编号:2017D052)、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青年学术骨干项目“牡丹江流域红色旅游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开发研究”(编号:GG2017008)、201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课题指导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赫哲与那乃族造型艺术比较及开发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闫雪(198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环境设计。

苏明哲(197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手工艺、公共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桦树皮鱼皮赫哲族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桦树皮制作技艺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装饰工艺及艺术审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