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2017-01-29庄春贤

苏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项英游击队

庄春贤

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庄春贤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时任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项英和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的陈毅突围到以江西信丰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游击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和指挥三年游击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大致上可分为“红军和游击队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红军和游击队粉碎国民党‘清剿’”和“国共谈判,改编为新四军”三个阶段。红军和游击队用鲜血和生命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创造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项英;陈毅;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历程;意义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侵占和血洗苏区的危急关头,树立了一面鲜红的革命旗帜,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红军长征行动;在军事上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采用灵活的游击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清剿”;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和革命火种,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党政军干部和革命武装力量,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们百折不挠,坚持战斗。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党和红军游击队革命斗争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形成的革命精神,留下的丰富历史经验,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1937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革命精神和历史经验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发掘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许多人逐步对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有关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禁锢停滞阶段(1978以前)。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和涉及对项英的评价,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研究不多,主要是陈毅等同志的一些回忆资料。第二阶段:起始发展阶段(1978-20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决议的解密和公布,以及项英、陈毅、杨尚奎、陈丕显、刘建华*刘建华(1916-2004),又名刘新潮,江西寻乌人。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赣粤边特委委员兼少共特委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康林*康林(1910-1995),江西于都人。参加了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曾任赣南游击队特务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张日清*张日清(1917-2004),福建长汀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三南游击支队政委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务。、宋生发*宋生发(1911-1970),江西分宜人。参加了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曾经担任陈毅的警卫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胶州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等许多亲历者回忆资料的公开出版,拉开了全面研究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的序幕,学术界达成了“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一些南方根据地,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1937年12月13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31页。的共识。一些学术著作和研究文章得以问世,比较突出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系列成果。第三阶段:深入推进阶段(2010-2016)。2010年12月第一次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在江西信丰召开,有力地推进了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的研究。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第2版。这是中共中央又一次对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的充分肯定,也为新时期研究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指明了方向。本文就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历史意义作一探讨。

一、赣粤边游击战争的环境与基础

赣粤边地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重要的游击区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与广东省北部交界处,包括江西省信丰、南康、赣县、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全南、定南和广东省的南雄、仁化等11个县或其部分区域。中心区域在江西信丰、大余和广东南雄等3县交界的油山*油山是五岭之一大庾岭绵亘的余脉。地区。赣粤边的区域范围,因斗争时期不同和战争形势发展变化而变化。由于红军“作战线的不固定,影响到根据地领土的不固定。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红军游击队还派人到上犹、崇义交界的湖南省资兴、汝城、桂东等县开展过游击活动,因此,资兴、汝城、桂东等3县部分区域也属于赣粤边游击区的范围。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基本上是在信康赣区、北山区、油山区、南山区*南山区,又称信南区。、上崇区*上崇区又称上崇资汝桂区,包括江西省上犹县、崇义县和湖南省资兴县、桂东县、汝城县等5个县或其部分区域。等5个地区进行的。

赣粤边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森林茂密,成为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生存发展、回旋辗转、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赣粤边地区革命斗争历史源远流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粤边地区就成立了党组织,领导工农群众,广泛开展革命运动,配合和支援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赣粤边地区属于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随后,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发动群众,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1932年,赣粤边游击区成为中央苏区的西南门户。1934年6月,为了加强和统一赣粤边地区的党政军领导,“中央决定建立军政委员会统一党军的领导,并派几个干部和一连游击队去扩大游区*游区,指游击区。——引者注。,以准备野战军出时之各种有利条件”*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中共中央成立以李乐天为主席的赣粤边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赣粤边的革命斗争,机关设在信丰油山潭塘坑。赣粤边游击队有力配合和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并决定在苏区成立以项英、陈毅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分局(以下简称中央分局)、中央军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下简称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留下的一部分红军及游击队坚持苏区斗争。1935年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项英、陈毅突围转移到赣粤边油山地区。在他们的指导和指挥下,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生态异常恶劣、军事实力悬殊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

二、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

总的来说,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34年10月至1935年4月。这是红军和游击队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的阶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前,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以项英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央军区。当时留在苏区的部队有红二十四师、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1.6万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中共中央赋予他们的任务有两条:第一条任务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第二条任务是保卫中央苏区和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进攻,准备将来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反攻,恢复和扩大中央苏区。

在中共的领导下,赣粤边游击区广大军民在战略上积极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钳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说道:“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后,经过了许多星期,南京的军队才终于占领红军的主要城市。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许多人的英勇事迹今天仍为红军所津津乐道。”*[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63页。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后,蒋介石以大兵团会同陈济堂部队共约50万兵力南北夹击中央苏区,企图将留守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全部围歼。这时,项英却对形势作了错误估计,“以为野战军出动在湘西建立了新的苏区,必然使中央苏区的周围环境有个大的变化,进攻的敌人要大部被吸引到湖南去,这样便于我们战胜敌人的进攻”,“准备在适当条件下配合野战军举行反攻,恢复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和已失的苏区”*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486页。,因而在军事上仍然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针。而陈毅对形势判断比较客观准确,他认为要承认红军暂时的失败,当务之急就是及早部署和开展游击战争,他还多次提出建议:“失败就是失败,承认失败,还可以不失败或少失败些,现在要赶快部署打游击”*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大家穿便衣背起快枪,脱下军装,打游击去”。*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57年7月18日至27日),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页。可惜,项英没有采纳陈毅的建议。

1934年11月21日,当侵占瑞金之敌向会昌进攻时,“鉴于敌人对于我们之轻视以及在运动中之敌,同时为了兴奋苏区的群众,提高他们的信心”*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489页。,项英组织红二十四师以及瑞金、会昌的两个独立营在会昌谢坊左侧的湾塘岗,伏击了东路国民党军第三师,歼敌半个旅。国民党军发现还有红军正规部队在苏区,就集中四个师的兵力围攻。为应对严峻的局面,陈毅在中央分局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再次陈述要迅速转变战略思想和斗争方式、开展游击战争,该建议得到了项英及大多数同志的赞同。会议决定增派干部到各游击区去领导斗争。

同年12月上旬,遵照中央分局的指示和赣南省委的决定,在于都小溪成立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由李乐天、杨尚奎、王龙光、李国兴、刘建华组成特委,李乐天任特委书记,杨尚奎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王龙光(后脱逃)任组织部长,李乐天兼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向湘林(后叛变)任参谋长,李国兴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了以刘建华为书记的少共信康赣雄特委,组编了一个独立营,配备两挺重机枪、6支冲锋枪及300余支步枪。

12月下旬,李乐天率领特委机关干部和独立营共700余人,从于都转移到信丰油山,在信丰油山糟里与中共信康赣县委书记刘符节、长安区委书记朱赞珍、区委组织委员李绪龙等党政干部和武装人员会合。随后,部队经信丰上下坪,转入广东南雄廖地村,与曾彪率领的南雄游击队会合,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仍然想着“大兵团”作战,因此,项英不愿意将主力红二十四师和几个基干团分散游击。至1935年2月初,国民党军加紧“清剿”,企图将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机关围困在于都西江、宽田、黄龙之间狭小地区,情况十分危急。

1935年2月5日,项英在于都南部地区收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给中央分局的指示:“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以项英、陈毅、贺昌及其他二人组织之,项为主席。一切重要的军事问题可经过军委讨论”。*《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致项英转中央分局电》(1935年2月5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25页。随后又陆续收到几份电报。项英、陈毅立即在禾丰地区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把中央军区指挥的所有部队分成九路,向四周突围;由陈毅做好2000余名伤病员的疏散工作。在各级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经过陈毅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倾力动员群众,伤病员很快就全部疏散完毕。

3月9日,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报告突围计划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于都上坪出发,12日与原中共信丰县委书记曾纪财相遇。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从立濑渡过桃江,历经艰辛,终于在3月底到达油山。项英、陈毅和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以及一些失散人员共约300人先后到达赣粤边地区,同以李乐天为书记、杨尚奎为副书记的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和军分区会合。在南雄县大岭下村召开的会议上,项英、陈毅肯定李乐天、杨尚奎站稳了脚跟,保存了一支武装力量,同时指示把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和军分区改名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部队应立即分散开来打游击。经过调查研究,项英、陈毅发现部队存在两种不良情绪:“一种是急躁情绪,就是拼。说:苏区失败了,我们躲在这里打埋伏是可耻的,拼掉几个算几个……这是盲目主义”,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对前途失去信心。”*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57年7月18日至27日),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第566页。为此,在1935年4月中旬大余长岭的石湾村召开的党政军干部会议上,项英、陈毅分别作了讲话,批评了两种悲观情绪,指出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分兵打游击,积极巩固和发展新的游击区,寻找适当时机,打击敌人,以迎接革命高潮的重新到来。会议讨论和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总方针。至此,赣粤边的斗争由正规战转入了游击战。

2.第二阶段,从1935年5月至1937年7月。这是粉碎国民党“清剿”,坚持开展游击战争,以保存、巩固、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游击区的阶段

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许多次“清剿”,从规模看,国民党粤军发动了三次大的“清剿”:第一次是1935年4月至1935年10月北山事件的发生,第二次是1935年冬至1936年2月,第三次是1936年2月至1936年6月两广事件的发生;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也发动了三次大的“清剿”:第一次是1936年8月下旬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第二次是1937年1月至1937年5月梅岭事件发生,第三次是1937年5月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这一时期,无论国民党粤军还是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对赣粤边游击区都实行重重包围,在军事上派兵加紧“清剿”,大肆烧杀,还用听响声、看烟火、跟足迹的办法,寻找和跟踪游击队;在政治上强化保甲制度,实行联保连坐,编组保、甲,并实行株连政策;在经济上,用断绝物资来源的办法,妄图饿死游击队员。加外,国民党还颁布一些反动法令,利用叛徒制造了“北山事件”“梅岭事件”等,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

在敌人多次“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等险恶环境中,项英、陈毅和红军游击队经常昼伏夜行于深山密林之中,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陈毅回忆:“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战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没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渡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给罗生特同志的信》(1942年3月8日),《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页。为粉碎敌人的反动阴谋,项英、陈毅多次召开会议,如1935年11月潭塘坑联席会议、1936年4月反叛变反逃跑斗争会议、1936年九月会议等,从而制定正确方针和措施。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红军游击队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巧妙的斗争策略,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正如毛泽东所说:“南方的游击战争,受到了某些挫折,但并没有被消灭。许多部分,正在恢复、生长和发展。”*《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0页。

在那“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野营》(1936年春),《陈毅诗词选集》,第11页。的峥嵘岁月里,项英、陈毅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与战士们朝夕相处,衣食住行和普通战士完全一样。据项英身边的游击战士肖平权、曹秀英回忆:“当时按规定干部战士发一样的伙食津贴,月底结账,可以分一点伙食尾子,分到项英同志名下的伙食尾子,他总是放在警卫员或炊事员手里,过了几个月,就拿出来买点菜加加餐,大家吃一顿。”*肖平权、曹秀英:《在项英同志身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334页。环境日益险恶时,吃冷饭冷水度日,行军也只好爬无路的山,据交通员周篮*周篮(1904-1975),又名周三娣子,江西大余人。多次为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购买物资。陈毅为她取名为“周篮”。回忆:陈毅“在山上,没有换洗衣服,天晴就脱下来自己洗,洗了就打赤膊等衣服干了再穿起来”*周篮:《陈毅同志三年游击战争琐记》(1981年12月),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第600页。。在制度上,建立了严格的经费审核制度。虽然项英和陈毅从于都南部突围到油山时,身上带了一些党的经费,但他们从来没有乱花乱用。陈毅说:钱是人民的财产,拿到钱不浪费、不私用、不自由支配。有的战士不明情由,背地里指指点点。于是,在一次会上陈毅就把钱公开,说:“这些钱是人民的,不是哪一个人的。”“这些可以让那些忠实可靠的人去背。万一他被打伤了,你就把包袱解下,背起来。部队就靠这些钱。将来大发展的时候就有用了。”*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57年7月18日至27日),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第583页。陈毅这番肺腑之话,让战士们深受教育。正如项英所说:“任何纪律,任何困难,领导者自己要绝对遵守,不怕任何苦,如二年多不住房子,吃冷饭饮冷水。任何危险和困难,坚持不动,才不致受埋伏包围而影响全党,特别是最有力的。这种模范可以帮助克服□□现象,巩固自己的阵线。这在环境的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有左右全局的意义。”*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553页。这些举措有力地巩固了红军内部。红军游击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游击区。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阶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迫于全国抗日形势和连续遭到红军游击队英勇抗击,于7月11日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清剿”。至此,赣粤边游击区渡过了艰难的岁月。

3.第三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2月。这是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实现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阶段

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于1937年5月8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报告。项英、陈毅在赣粤边从《新学识》杂志上看到了报告摘要,从中了解到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认为国共合作可能出现,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大转变的来临。陈毅提出“扩大影响,招兵买马,乘机将南方的游击队联系起来成为一支力量,南北呼应”的方针*朱冬生:《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军事活动大事记》,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他与干部和战士们谈心:“时局转变了,我们的斗争方针和策略也应该随着转变”,“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57年7月18日至27日),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第58页。

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却乘机大造谣言:“油山共匪要求投诚”,“游击队应迅速下山改编。”*信丰县委党史办:《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概述》,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1辑,1987年内刊,第312页。国民党南雄县里东唐营长和信丰县第六区陈区长竟然给红军游击队写信,要红军游击队向何长林、李丙生等无耻叛徒学习,向国民党“自新”,不但“免死不咎”,而且可以“升官发财”*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第197页。。甚至一些豪绅地主也大肆造谣“合作共产党都走了”,“合了后工农的事共产党不管了”,“合了后要加租加利要追还一切老债”*《中共信康赣县委告游击区工农同志书》(1937年9月8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49-50页。,乘机挑拨游击队和群众的关系。为了提高思想觉悟,认清形势,项英和陈毅在油山地区的一座大山上召开赣粤边游击区党员干部会议,学习党中央和毛泽东有关抗日指示精神,决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造谣污蔑和破坏合作抗日的行径给予坚决的回击。根据赣粤边特委指示,信康赣县委发布《告游击区工农同志书》,揭露土豪劣绅的各种谣言,阐明抗日救国与工农群众解放的关系。经过政治和军事斗争,国民党军队陆续从赣粤边游击区撤走。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师长和信丰、大余、南雄、南康等县的县长联合署名发表《告中共同志书》快邮代电,说:“你们是爱国志士,多年奋斗,我们无限钦佩。现在是志士抗日救国之时,欢迎下山谈判,共商北上抗日事宜。”*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第122-123页。

9月8日,陈毅作为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的全权谈判代表,在大余池江与彭育英的代表、大余县政府秘书鲁炯雯开始谈判,双方初步达成停止对游击区的进攻、释放政治犯等7项协议。9月11日,陈毅在大余县长彭育英陪同下抵赣州,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江西全省抗日义勇军编练处副主任熊滨、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葆珩等谈判。*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第198页。国民党地方当局代表企图否定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平等地位,遭到陈毅的严厉驳斥。在赣州谈判中,陈毅提出要打电报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南方游击队的情况,国民党当局借口有碍国际关系坚持不发。由于陈毅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了必要的让步,终于使赣州谈判达成九项协议。1937年9月下旬,项英到达南昌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进行谈判。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和谈终于获得成功,解决了南方其它地区游击队改编和赣州谈判的遗留问题。谈判期间,项英得知博古、叶剑英等正在南京与国民党就国共合作抗日的问题继续谈判的消息后,立即给他们发出电报,并请他们转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随后,项英得到党中央指示,从而“结束了旧的斗争生活,好似重见天日,直接在党中央领导之下,而为当前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而奋斗”*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541页。。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浙江、安徽、河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南昌谈判达成协议后,陈毅留在江西负责南方各区游击队的总联络及完成组建新四军的任务,后来还亲自到湘赣、闽浙赣等驻地联系下山事宜。赣粤边游击区保存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按照谈判协议,陆续下山,在大余池江改编成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之一部。

1938年2月,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领下,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追随全国友军和第八路军之后,为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解放而作英勇的战斗”*《项英致书南方各边区红军游击队》(1937年9月29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418页。,成为大江两岸抗日前线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三、红军和游击队能够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因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残酷的斗争。红军和游击队能够坚持并最终取得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1937年10月30日,项英分析了能够坚持的原因:“在极端困难与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依靠些什么条件去取得胜利呢?主要的是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我们能够正确的分析和估计整个的斗争形势,适应各个斗争的主客观条件,决定我们的行动方针;依靠游击战术的灵活运用,能够随机应变,以适应各个时期对方进攻的手段;依靠最忠实于革命和民众利益的坚强干部作骨干;依靠有高度政治觉悟以及有经常做政治工作的武装部队;最后而且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依靠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使武装与民众结成一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1937年12月11日),军事科学院《项英军事文选》编辑组编:《项英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46-447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军和游击队夺取胜利的关键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是亘古未有的。红军和游击队想要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指出:“十年以来,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92页。项英、陈毅等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对党和革命事业绝对忠诚。他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分析、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具有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在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的领导下,赣粤边游击区的各级党组织,能在游击战争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及坚强的堡垒作用。虽然特委、县委、区委和党支部人数不多,但是这些党组织始终保持不散,从上而下形成了党的统一领导的体系。

长岭会议以后,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

在军事上,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多数同志主张:游击队必须依靠群众,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夺取胜利。游击队的军事行动虽然应该秘密,但是政治口号一定要公开。对华北事变、两广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一定要以共产党的名义和游击队的名义发表宣言,表明共产党的态度,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揭露敌人,教育群众,扩大政治影响,使游击队成为政治武装工作队,团结广大群众开展积极主动的游击战。

在政治上,党内“左”倾分子主张对国民党的乡村政权和土豪劣绅一律镇压,以赤色恐怖对付白色恐怖。而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等同志则主张分清情况,具体分析,采用争取、分化、瓦解、打击相结合的灵活政策,坚决镇压顽固的反动派,坚决反对不讲政策对土豪乱杀乱抽款的极端错误做法。

在巩固内部方面,当时“左”倾分子把中央苏区肃反中的错误作法搬到游击区来,主张对革命动摇者坚决镇压,对情绪低落思想落后者开展无情斗争,造成内部恐慌疑虑,严重影响团结。项英、陈毅等同志则认为在党内和游击队内部应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定革命信心和决心,提高革命的自觉性,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气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政治、军事、经济民主。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歧视,不打击,使其改正错误。

由于项英、陈毅和特委其他领导同志在党内采取了正确的做法,进行了极其严肃认真的思想斗争,统一了思想认识,使党内上下步调一致,并且始终加强了对游击队指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确保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全党指战员同心同德,“他们相信党,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积极地投入了[到]游击斗争(中),在残酷的斗争中,茹苦含辛,流血牺牲,表现了最大的勇敢和坚定”*陈毅:《忆三年游击战争》(195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27-228页。,保证了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

(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军和游击队胜利的源泉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红军和游击队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坚持斗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和游击队给予有力支援。游击区的人民深深懂得,红军和游击队的艰苦斗争,完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早在创建苏区时期,红军就帮助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使人民翻身作了主人。血浓于水,人民群众始终把红军和游击队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把红军和游击队的干部和战士视为自己的亲人。1935年3月中下旬,项英、陈毅突围到信丰牛颈后,由曾纪财岳母家安排宿食,帮助联络交通,打探消息,直至把项英、陈毅安全送走。临别时,曾纪财岳母还装满了一叉口袋的炒米糖、熟鸡蛋和黄元米果,让他们在路上吃。同年夏,少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刘建华住在上乐村邓坑娘娘家里。邓坑娘娘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看待,刘建华的衣服被雨淋湿了,邓坑娘娘拿出家里的衣服替他换洗,连夜烘干,好让他天亮前穿上赶路。一听到敌人要来抄山,她马上进山告诉游击队。有一天深夜,她向刘建华报信,说敌人会来抄山,当晚,刘建华等人就转移到别的山头。第二天,敌人来了,结果扑了个空,无功而返。1936年初,大雪封山一月余,躲在上乐钟鼓岩山洞里的项英、陈毅,春节时不能安稳的过年,连米菜都吃不上。上乐的群众知道后,赶紧将米、菜及过年的年货让交通员送过去。

在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下,游击队的生活十分艰苦。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给游击队采购粮食、电池、胶鞋等物资。后来敌人实行移民并村,游击队只好在深山里搭棚子住。离开了人民群众,游击队的粮食和日用品的供给就更加困难。于是,群众把家里的粮食、咸菜、辣椒干等食品用缸子密封好,埋到村子背后的山里,做好标记,让游击队员自己去取。在敌人隔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时,群众依然想尽一切方法给红军游击队购买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用品,并设法送去。

在国民党军连续“清剿”的情况下,能否及时提供敌人进山“清剿”的消息和情报,是关系到红军和游击队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1937年2月,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派一个营的兵力“清剿”信丰油山潭塘坑时,群众及时把国民党军的征粮数字通报给项英,项英很快就推算出国民党军“清剿”的时间有多长,从而决定是否带领队伍转移。项英在信丰阅读的国民党报纸,也是群众提供的。正是通过这些报纸,项英、陈毅等领导人得以了解全国的政治形势,研究和决定斗争的正确方针策略。

人民群众还积极参加军事政治斗争。三年游击战争开始后,游击区的群众组成游击小组,除担负站岗、放哨、运送物资等任务外,还直接参加政治、军事斗争。信丰油山上乐塔下的游击小组,利用赴圩和晚上去大余新城看戏的机会,把特委油印处印制的标语传单,秘密散发到新城敌人的据点和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

赣粤边游击区的人民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信丰黄泥排有个名叫黄垂基的屠夫,以卖猪肉为掩护,给游击队提供不少情报。后来,由于叛徒出卖,他壮烈牺牲了。信丰崇仙白泡一位姓杨的交通员,碓寮一位姓肖的理发员,都是为了革命、为了支援红军和游击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像他们这些舍生忘死为了革命支援游击队的群众不计其数。正如陈毅同志所说:“在那样艰苦残酷的长期斗争中,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与人民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陈毅:《忆三年游击战争》(1959年2月),《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第234页。项英、陈毅多次遇险都是在群众的有力帮助下化险为夷的。人民群众与红军、游击队血肉相连,其深情厚谊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凝聚的。正如陈毅同志在《赣南游击词》里所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赣南游击词》(1936年夏),《陈毅诗词选集》,第16页。

(三)实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斗争策略是红军和游击队胜利的重要因素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长期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虽然有群众无私无畏的支援,但仍不能完全保证粮食供应,特别在敌人“清剿”的最紧张时期,游击队更是经常断炊,夏吃杨梅冬剥笋,风餐露宿,分散隐蔽游击。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游击队能始终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友爱,自力更生,在人民的支援下渡过艰难的岁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主要由于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始终十分注重游击队本身的团结、巩固、发展、壮大,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加强部队建设。

1.加强内部团结,防止叛变事件的发生。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对那些危害革命的叛徒主张坚决镇压,而对游击队内部,则主张运用红军政治工作经验,靠教育、说服、民主以及必要的组织纪律来管理。当时斗争非常残酷复杂,特别是在斗争的初级阶段,少数人动摇、逃跑、开小差甚至叛变。但是,陈毅采取了与国民党军阀主义完全相反的做法,他指出:“开小差的,抓回来就杀,听到讲怪话的就斗争,那是自己挖自己的脚嘛!靠这种办法是没法巩固队伍的,这是国民党的办法,我们共产党无论如何不能采用。革命是自愿的,决不强迫,不能逼着人家革命,更不能绑着人家干革命。”*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第43页。陈毅和赣特委经过研究决定,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先做思想工作劝他们留下来。如果他硬是要走,就让他走或帮助他走,并发给他路费,帮他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派交通员护送他通过赤白交界区,让其安全到家。有的出去后被反动派抓壮丁了,还千方百计营救他,做到仁至义尽。不但如此,陈毅还在会议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坚持的当然应当坚持,愿意回家的,可以发给路费。但出去了,要站稳立场,不要叛变,不要去当反革命,不要翻脸为仇,危害革命,不要不辞而别,要握手告别,后会有期。出去了呆不住,愿意回来的还可以再来。至于我个人,党交给我的任务是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就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第43页。听了陈毅的讲话,战士们纷纷表态:“你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也要坚持到底,决不动摇。”*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第44页。这样,留下来在游击队坚持斗争的都是一些革命的精英。

2.加强对游击队指战员的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克服领导软弱、自由涣散和各种破坏纪律的现象,大力提高游击队的政治素质。项英、陈毅和其他特委领导同志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给游击队指战员作报告,分析形势,讲解政策,指明前途,使大家明白斗争是复杂的,现实是困难的,前途是光明的。特委还给游击队规定了五大任务、十项注意,作为行动的宗旨,并且还编写了《红军指挥员必读》《红色战士必读》供游击队指战员学习。经过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游击队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倾向不断得到纠正,游击队真正成了政治武装工作队和革命的大熔炉。

3.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官兵平等,实行经济民主。在三年艰苦斗争中,项英、陈毅等领导处处以身作则,和游击队员一样过艰难的生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头遵守和执行各种纪律与制度,亲自到前线观察动态、分析敌情、指导工作、指挥战斗。工作责任上是上下级,生活上一律平等。每人每月发一块钱“鞋子费”,他们都节省下来,把买来的鞋子给队员穿,衣被鞋袜等日用品不分彼此,谁需要就谁用,吃饭和大家一样有什么吃什么,甚至把自己的一份节省下来让给伤病员吃。打土豪得来的钱都作为游击队的活动经费,数目公开并让忠于革命的同志公开保管。领导同志这些官兵平等的做法、同甘共苦的高尚革命品质和乐于助人的革命情操,极大鼓舞着全体游击队员,尽管风餐露宿、枪林弹雨,但是广大指战员们仍然是斗志昂扬、乐观向上、团结友爱、通力协作。

正是由于项英、陈毅带领特委成功地运用红军政治工作经验,采取了以上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三年的艰苦斗争中,赣粤边游击队拧成一根绳,坚强如钢,才保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圆满胜利。

(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红军和游击队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广大的群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的战术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游击战的6条战术基本原则,以及关于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等一系列军事要规。项英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编写出“团结群众,配合行动,支配敌人,自己主动……”*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17页。的游击战术歌诀。这些基本原则、军事要规和战术歌诀是三年游击战争军事实践的理论体现,是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在反“清剿”斗争中,红军游击队运用昼伏夜出、袭击、伏击等灵活战术打击敌人。据杨尚奎回忆,1935年,国民党粤军对深居油山的赣粤边红军游击队进行全面“清剿”。一天深夜,油山游击队采取调虎离山的战术,出奇不意夜行军五十多公里,天亮前到达国民党粤军后方据点乌迳镇。在南雄乌迳党组织的配合下,油山游击队全歼乌迳镇靖卫团,击毙团总邱桂兴。同年5月,油山游击队队长曾彪率游击队来到大余西游仙圩,埋伏在离敌人碉堡不远的树林里,采用“引蛇出动的战术”,将躲在碉堡内的敌人引出来,歼敌一个班,缴获长短枪10余支。随后,游击队又装扮成为商人,袭击了大余县西华山矿矿警队,击毙矿警队队长,俘全部矿警,缴获步枪10余支、短枪2支。6月,油山游击队乘南雄县善和逢圩的机会,化装成买猪、牛的小贩,袭击国民党乡公所,缴枪4支。*杨尚奎:《红色赣粤边》,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0-36页。1935年9月7日,油山游击队在雄余公路灵角路段伏击余汉谋部3辆军车,缴获一批军用物资。

陈毅说:“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我们对付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这种游击战术达到了最精采的阶段。”*《给罗生特同志的信》(1942年3月8日),《陈毅诗词选集》,第363-364页。“牵牛出山”,这是红军游击队常用的又一战法。1937年3月初旬,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向信丰油山槽里发动大规模“清剿”。项英从信丰油山转移到南雄境内,信丰游击队也随之转移。信南游击队根据项英和赣粤边特委的指示,采用“牵牛出山”的战术,从炉迳和青龙山出发,深入到南雄水口、乌迳等敌人据点,打击保安团,捉拿土豪,筹集大量银元及军用物资。当“牛”没有牵出山时,红军游击队就加紧开展活动,用“游击第×支队”“游击第×大队”“中国工农红军赣粤边游击纵队军法处”等名义张贴布告,同时,利用三四月春荒季节,领导农民开展春荒斗争。在赣粤边特委的领导下,信丰大小窝、长安、黄泥排一带农民,哄抢了国民党政府官洞坑库七十多担谷子,迫使敌人从山里撤兵回守据点。

红军游击队运用这些灵活的战术,在军事实力悬殊的形势下,灵活机动开展斗争,从生存到发展到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井冈山时期、苏区时期游击战争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的宝贵财富。游击队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把指挥机关设在高山大岭里面,让敌人难以找寻;队伍行动做到来无影、去无踪,使敌人找不到攻击目标;队伍精干,七八个人一组,分散打游击;队伍机动灵活,保持主动,伏击、袭击是作战的主要形式,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最终使敌人消灭各游击区和游击队的企图彻底失败,赢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四、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义的人民战争,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上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在政治上保持了革命红旗不倒,坚定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和胜利信心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郭沫若:《〈三年游击战争〉序言》,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红旗飘飘》第18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74页。。毛泽东高度评价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93页。在极其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以及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援,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总结和制定了一整套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战胜敌人的反复“清剿”,在赣粤边区始终保存着一大片有战略意义的“战略支点”,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政治影响,特别是贯彻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红军游击队以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胜利地渡过了这段艰难岁月,为形成伟大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与苏区精神一脉相承,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苏区精神的继承、捍卫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推动机的作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1937年12月11日),《项英军事文选》,第446页。。

(二)在军事上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创造了一套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

赣粤边游击队在初期将几十万国民党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并给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以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掩护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正如1981年8月谭震林为陈丕显所著的《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南方的游击战,在红军长征之初,牵制了蒋介石的兵力,使我主力部队得以大踏步地前进。”*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第2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到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和革命群众的作用时,十分肯定地说:“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南京来不及动员足够部队来加以追逐和消灭于行军途中。”*[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63页。随后,红军和游击队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凭借简陋的武器,多次粉碎了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清剿”,为坚持抗战树立了“最好的一个榜样,足以打破对于抗日战争缺乏信心的‘恐日病’、‘唯武器论’的失败主义,揭破汉奸亲日派的和平妥协的投降阴谋”。*《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1937年12月11日),《项英军事文选》,第446页。

(三)在组织上保存了一块斗争阵地和一支革命武装,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和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永久难忘的峥嵘岁月,保存了党的许多基层组织,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忠于党、忠于革命、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领导干部和军事将领,如项英、陈毅、杨尚奎、陈丕显、刘建华、张日清、罗斌*罗斌(1914-1967),福建武平县人。曾任南雄南山游击队政委、队长。1962年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委时晋升为少将军衔。、康林、曾如清*曾如清(1914-1989),江西吉安人。曾任中共于都县谭头区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1955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政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等。与此同时,赣粤边游击区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和战士。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传承红色基因,紧紧依靠人民,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困难条件下,与日军浴血奋战,每战必胜,打出了军威,被新四军授予“战斗模范团”荣誉称号,被江南人民亲切地称为“老虎团”,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四军离开赣粤边开赴抗日前线时,留下了杨尚奎、刘符节、刘建华、朱赞珍、李绪龙等一批干部和一个通讯班坚持原地斗争,在广大地区撒下了革命火种,他们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结语

在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下,赣粤边地区军民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清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战胜了一切困难,终于赢得了胜利。由于敌人采取碉堡围困、经济封锁,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最残酷、最毒辣的手段,实行反复“清剿”,有些游击队员被困在山林里,靠吃野菜、野果充饥;没有房子住,就在深山老林里,或野外宿营,或搭茅棚暂住,或住山洞避风雨;缺少衣被御寒,大家就相互靠体温依偎着过夜;缺医少药,就靠采集草药给伤病员治疗。面对国民党军队反复“清剿”和血腥镇压,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心连心,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了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何叔衡、贺昌、阮啸仙、李乐天、蔡会文、曾纪财、方维夏、叶明魁等和其他许多干部、战士,都先后英勇牺牲。瞿秋白、刘伯坚等被俘后,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为了支援和掩护红军游击队,许多群众忍饥耐寒、风餐露宿,甚至牺牲个人和全家生命。在他们身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气节得到了生动诠释,值得我们永远纪念。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路线,牢固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革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创造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全党、全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魏烈刚

On the Proces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year Guerrilla War at the Jiangxi and Guangdong Border

Zhuang Chunxian

The three-year guerrilla war at the Jiangxi and Guangdong Border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ree-year guerrilla wa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revolution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army. After the strategic shift of the Central Red Army in October 1934, Xiang Ying, the central branch secretary, central military commander and political commissar, and Chen Yi, the member of the Central Bureau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 have broken through to Xinfeng Oil Mountain, which was the center of the guerrilla areas at Jiangxi and Guangdong border. They led and commanded the three-year guerrilla war in that extremely hard and bitter environment, and eventually achieved victory. The three-year guerrilla war at the Jiangxi and Guangdong Border could roughly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the Red Army and the guerrillas changing from regular warfare to guerrilla warfare, the Red Army and the guerrillas smashing the Kuomintang's suppression, and being adapted to the New Fourth Army after the Kuomintang-CPC negotiations.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experience created by the Red Army and the guerrillas are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Xiang Ying; Chen Yi; the Jiangxi and Guangdong Border; Red Army guerrilla; process; significance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2.008

庄春贤,男,中共信丰县委党史办主任、党校副校长,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西信丰 341600)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项英游击队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项英军事实践的重要历史见证——写在《项英军事文选》正式出版之时
真实的项英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