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历史考察
2017-01-29周忠瑜
周忠瑜
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历史考察
周忠瑜
重新考察历史文献,可知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基本史实: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分三个纵队北上,其中左纵队全部途经班玛;红军中有32000人进入了班玛;左纵队大部队在班玛地区活动时间约为24至25天;红军进入班玛,主要目的是探路和筹粮;红军各部队在班玛的行军路线各不相同,且只有部分红军骑兵经过青海果洛的久治县。
红军长征;青海班玛;青海久治;历史考察
红军长征到过青海班玛的历史至今并没有被史学界,特别是中共党史界、军史界所完全认可,无论是红二方面军战史还是红四方面军战史对此都没有论述*例如,《红二方面军战史》是这样表述这段历史的:“七月二日至十日,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向甘南进发。继红四方面军之后,红二方面军也组成两个梯队,于七月十一日由甘孜的东谷出发,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拟经日庆、西倾寺、阿坝、包座等地向哈达埔地区前进。”(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页。)其中提到的所有地名均为四川和甘肃境内地名,没有提到青海班玛的任何一地。《红四方面军战史》这样说:“七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开始北上。方面军之第四军十师、十一师、第三十军八十八师和红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朱德、张国焘率领,七月三日从甘孜等地出动,经东谷、西倾寺、阿坝向包座、班佑前进”。(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56页。)同样提到的所有地名也是四川和甘肃境内地名,而没有提到青海班玛。,就连2016年最新重印的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红军长征史》也没有一点论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对这段历史这样说:“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按既定的北上部署,分三路纵队陆续出发北上。集结在甘孜地区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和十一师、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及第三十二军(后编入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朱德、张国焘率领,于7月3日出发,经东谷、西倾寺、阿坝向包座、班佑前进”。(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2016年重印,第447—448页。)同样提到的所有地名还是四川和甘肃境内地名,依然没有提到青海班玛。。然而,红军长征到达过青海这是客观事实,无法否认。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调研资料充分论证了红军长征来到青海班玛的历史。
1936年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后,根据红军总部的命令,陆续离开甘孜地区,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北上的征途。那么,到底是哪几支部队来到了青海班玛呢?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到底有多少人?红军经过青海班玛的时间有多长?红军为了什么目的来到了青海班玛?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是怎样的?红军到没到过青海果洛的久治县?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和调查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说明。
一、到底有哪几支部队来到了青海班玛呢?
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之后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其中左纵队分这样几部分北进:一是以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八十九师和红军骑兵师以及红军总部五局(教育局)为先头部队,是以筹粮和为左纵队探路为目的率先北进部分;二是以朱德、张国焘、任弼时*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在朱德的要求下,任弼时随红军总部北上,也是随红军总部来到青海班玛的。率领的三十军八十八师、四军十师、十一师、红军总部组成的北上红军中枢部分;三是以红二方面军六军为主的北进部队,这部分中含红三十二军,这支部队曾是四方面军编制,7月5日,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红三十二军(原红一方面军之第九军团,时有1300人,不包括当时从红二军团划归红三十二军团的第五师的人数,到当年的9月1日统计,全军尚有2677人)编入二方面军建制。7月6日六军和红三十二军会合共同北上;四是以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及二军,于7月11日,从东谷出发北上,这是左纵队中最后一支北进的部队。
上述这些部队是否都来到了青海班玛呢?尽管有学者认为“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是否全部经过青海没有定论,尚有若干疑问”。*弓力:《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研究状况综述》,《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第19页。但我们从众多的红军将领的长征日记和红二、四方面军、红军总部与中央的电报中可以得出红军左纵队全部进入了青海班玛的结论。之所以这样说,有如下的依据:
(1)1936年7月3日,由李先念率领的左纵队先遣部队为了探查道路及筹集粮食,率先进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知钦乡唐摇沟*今青海班玛县多柯河林场所在地。境内。对这支部队在青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1936年7月13日17时《朱德、张国焘对徐向前十二日建议的复电》中提到的:“先念率八十九、骑兵两师昨到作木沟,明(十四)日可到达阿坝”*《朱德、张国焘对徐向前十二日建议的复电》(1936年7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575页。。这里的作木沟就是今天青海班玛地区。所以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八十九师和红军骑兵师以及红军总部五局(教育局)为先头部队进入青海班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2)以朱德、张国焘率领的三十军八十八师、四军十师、十一师、红军总部进入青海班玛地区,依然可以通过电报得知。1936年7月7日4时《朱德、张国焘为九军及九十三师速出松潘控制粮区致徐向前、陈昌浩电报》中提到了红军总部及红四军随红三十军跟进的语言:“如让倘粮不足时,四军可在左翼出阿坝跟三十军进。我们明日向西倾寺进”。*《朱德、张国焘为九军及九十三师速出松潘控制粮区致徐向前、陈昌浩电报》,周忠瑜、杨发玉:《红军长征在班玛》,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5页。实际上最有力的证据是1936年7月11日任弼时从班玛(绒玉)给林育英、洛甫、周恩来、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发了电报。所以,红军总部及其部队进入了青海班玛也是没有问题的。
(3)红二方面军六军、三十二军长征来到青海班玛,这方面的史料最多,也是最没有争议的。首先,从红军总部的以下诸电报中多次提到六军、三十二军在班玛行军的表述:1936年7月2日6时《朱德、张国焘关于四军、三十二军行动致王宏坤等电报》中提出了六军、三十二军行军的基本路线,电报说:“三十二军留日庆,候六军接替四军直开让倘归还建制。”“六军明开两团到东谷;一团于五日接四军后跟进;一团在东谷警戒。”*《朱德、张国焘关于四军、三十二军行动致王宏坤等电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569页。1936年7月13日17时《朱德、张国焘对徐向前十二日建议的复电》中非常明确地说:“六军今到绒玉(绒玉即今天的班玛——作者注)已无粮。”实际上红六军和红三十二军进入青海班玛地区有太多的日记可证明:像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的日记,时任红军第六军军长的陈伯钧同志的日记,时任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的张子意同志的日记,左齐的日记,王恩茂的日记,都详细描述了红二军和红三十二军在青海班玛地区的行军路。
(4)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红二军进入青海班玛地区的证据了,当然我们依然从当时的电报中找到证据了:1936年7月13日《朱德、张国焘对徐向前十二日建议的复电》中六军今到绒玉已无粮。二军明(十四)日由东谷出发,每人带有十天干粮。这里虽然不能完全证明红二军进入班玛地区,但红二军跟随六军的意思非常明确,更何况整个左纵队是受红军总部指挥的,总部有让二军跟随六军的意思,所以二军进入班玛地区是必然的。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一名老红军的回忆。他说:“草地中央有个叫阿坝的地方,它是草地的中间站。原来说十天可到,但我们整整走了二十二天。距阿坝一天之程有个绒玉,当时李伯钊团长让我们在这里停留一夜,为二方面军的六师(郭鹏当师长,廖汉生当政委)演出。记得黄昏时,我们为六师唱了七支歌,跳了四个舞,演了一个小戏。部队的欢笑声使平静的草地变成了澎湃的海洋。我们在六师住了一夜”*陈靖:《红二方面军的宣传文化工作》,《三军大会师》(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页。。从他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不知道绒玉是青海班玛,但他对绒玉这个地名记得相当清楚,原因就是在绒玉失去了一些战友,在给六师演出后的“第二天起床时,我们这十六个人的小组,有四位同志停止了呼吸。”*陈靖:《红二方面军的宣传文化工作》,《三军大会师》(上),第389页。所以,他的记忆相当牢固,在几十年后的回忆直接说出了绒玉这个地方,我们认为这是红二军来到过青海班玛藏区的证据。
以上我们用了最有说服力的电报和一些回忆文章、红军长征日记证明了红军左纵队的全部人员都到了青海班玛藏区,这支部队是整个北上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整个北上部队的行动中枢和北上红军的主力。
二、到底有多少红军指战员进入青海班玛呢?
到底有多少红军指战员长征途经了青海班玛地区,以往的研究者有多种说法,主要有:(1)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的《青海历史纪要》中说:“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等同志的率领下……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境内。(2)格桑本、朱永馨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一文说:“红四方面军之一部”,由骑兵数百作前导,步兵数千为后续,进鱼托沟,到达班玛县境。(3)《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的一些情况》一文说:“九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长征经过了青海。(4)张嘉选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上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认为,“红二方面军进入青海的人数大约15000人。”(5)《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人数之考证》一文则认定,“进入青海省境的红二方面军人数应为18000人。”(6)张世华、索南发表在《青海党史通讯》1990年第1-2期上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由于增加了长征左纵队中的四方面军部分,因而进入青海的红军人数就大为增加了:“左纵队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大体人数……二方面军三个军约15000人,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十师、十一师,骑兵独立师,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约10000人。总计约25000人”。
提出上述观点的均是青海本地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其中既有高校教师,党校专事党史党建的教学研究人员,也有专职的党史研究部门的学者。然而,他们提出的红军长征来到青海班玛的红军指战员的人数竟有如此大的悬殊,从几千人到二万五千人。
那么,上述主张为何会出现?其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上述六种说法实际上依据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红军长征来到青海班玛的是偏师的说法,认为来到班玛的是红军的侧翼部队,不是主力,因此,人数不会太多,五千人或者几千人的说法产生了;二是,认为来到班玛的是红军二方面军,所以有了“近万人”,“15000人”,和“18000人”的说法;三是,认为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所以人数也增加到了25000人。
前述六种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人数,除了提到二方面军时有一定史料依据外,其余都经不起考证:上述(1)(2)(3)种说法即5000人、数千人、近万人的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上述三篇文章或著作没有任何交代。笔者可以肯定的说,上述主张都是建立在估计上的数据;而(4)(5)种说法的前提是来到班玛的只是红二方面军,所以得出了15000人和18000人的数字。红二方面军人数有史料依据,持15000人之说者,依据的是1936年10月5日朱德、张国焘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打电报所反映的二方面军人员的统计数字。据1936年9月1日统计,二军人数为7643人,六军为4059人,三十二军为2677人,共计14379人。文章以1936年9月1日红二方面军的数字代替了1936年7月初的数字。持18000人之说用了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的数字,加上了三十二军的人数,得出了18000人的数字。就红二方面军而言,18000人之说更符合实际。但是,来班玛的不只是红二方面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所以18000人之说不全面;(6)种说法对二方面军人数的统计是正确的,但红四方面军来班玛的部队人数是在估计的前提下形成的,“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十师、十一师,骑兵独立师,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约10000人。”*张世华、索南发:《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青海党史通讯》1990年第1期,第6页。所以得出了25000人的数字。
我们认为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人数超过32000多人,其理由和史料依据如下:
(1)北上进入青海班玛的红二方面军人数有17000人:二军9000人,六军5300人*1936年7月6日任弼时《关于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七月一日在甘孜会合现共同北进》给中央的电报中说:“这次远征计费时七个多月行军一万余里沿途大小战斗十余次,伤亡约五千三百人。出发时两个军共一万七千人,开甘孜会合时,为一万四千五百人,二军九千人,六军五千三百人,武器比桑植出发时稍有增加”。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570页。,加上从红四方面军并入的三十二军2700人左右*1936年9月1日统计的三十二军人数为2677人,加上过草地时的减员,我们认为三十二军进入青海班玛时大概有2700人左右或者更多。曾任过青海省省长的袁任远在回忆录中说:“1936年7月2日,二方面军成立”时“三十二军约4000人。”(袁任远:《征途纪实》,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因为是回忆,没有太多的其他辅助证据,所以我们依然用了上述数字。。这一数字有最原始且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不能怀疑。
(2)红三十军人数在7000人以上。这个数字是徐向前元帅《历史的回顾》中谈到1936年10月红三十军西渡黄河时的数字。他说:“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辖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治委员郑维山)、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政治委员张文德),共六个团,7000人,枪3200支,每枪平均子弹25发”*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7版,第521页。。由于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时序列中所说的红三十军由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组成,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第四方面军序列中红三十军依然是由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组成,所以过黄河时的红三十军人数只能少于北上时的人数,故我们将三十军的人数确定为7000人以上。
(3)四军十师、十一师是红四方面军主力军之一的两个师,红四军总数超过6000人,共四个师,所以每师人数不少于1500人,二个师就是3000人。
(4)骑兵独立师是北上前于1936年5月上旬刚刚在甘孜建立的,全师编3个团共3500多人,许世友任骑兵司令兼骑兵独立师师长。
(5)红军大学、红军总部机关、总部五局以及红四方面军文工团等等的人数不少于2000人。
所以我们得出,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人数不少于32000人。也正是在这样的考证面前,我们得出红军左纵队是整个北上红军中的绝对主力的观点。
三、红军经过青海班玛的时间有多长?
以往的研究文章在关于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时间问题上,大家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是在1936年7月。但由于论述的红军部队不同,所说的具体时间前后有一些不一致。《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发表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明确说:“红二方面军六军及三十二军自7月10日进入青海后,时经13天之后于7月23日走出青海”,而“总部及二军则是在26日和27日”走出青海。在红军经过青海省班玛地区的时间上,原青海省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写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是这样说的:“左纵队(红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北上是以左、中、右三个纵队行进的)经过青海省班玛县的时间是:1936年7月2日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进入唐摇沟起,到贺龙率领的二军7月26日到达阿坝与六军和三十二军会师,左纵队大部队在青海省班玛地区活动时间大致有20天至22天”*《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第35页。。仅仅就红二方面军而言,第一种说法没有错,六军1936年7月10日进入了青海班玛的唐摇沟,贺龙率领的二军和红二方面军总部是在7月26日和27日走出青海班玛到达四川阿坝的。但一定说清楚这期间六军和二军均有二天左右的时间不在青海班玛,而是在四川西倾寺等地,如六军7月12日和13日就在四川西倾寺等地。就红军总体在青海的时间,第二种说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但此文在两个方面不完全准确:一是李先念率领先遣军于7月2日进入唐摇沟的说法无法在史料中得到证实。这则史料来自1936年7月1日《朱德关于中纵队速向松潘前进致徐向前电》电报,朱德在电报中说:“先念二日可到西倾寺,再向阿坝前进”。西倾寺地处四川和青海交界,离班玛的唐摇沟超过60多华里路*王恩茂在日记中说:“从唐牙(摇)沟到西倾寺,其名60里,实则100里有余”。《王恩茂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按正常情况,部队7月2日到了西倾寺。7月3日先遣队才能到青海班玛的唐摇沟,这可以说是左纵队先遣部队进入班玛的准确的时间。但张文说二日到了唐摇沟,没有史料依据。二是总数的计算上有点失误,7月2日到7月26日总数应为25天,而不是20天至22天。按理这样简单的加减法是不会错的,那么,为什么会出错呢?我们考虑作者减去了从青海班玛唐摇沟到四川西倾寺等地的几天,这样总数就为22天左右。实际上,这种减法是不对的,先后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部队是分四批行军的,一支部队离开班玛时,另一支部队还在班玛,如六军离开班玛时,朱德等率领的红军总部部队还在青海班玛。
我们认为,左纵队经过青海省班玛地区的时间是:从1936年7月3日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进入唐摇沟起,到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以及二军7月26日和27日先后到达阿坝与六军和三十二军会师,这样,左纵队大部队在青海省班玛地区活动时间大致有24至25天。
四、红军来到青海班玛的目的是什么?
对红军长征为什么要走青海或者说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的研究,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是较早产生的研究成果认为,红军是为了掩护主力北上而进入青海。如格桑本、朱永馨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中就说:“红军在班玛县活动了半个月,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北上的任务,和藏族群众告别,向甘南方向追赶部队”去了。再如1959年出版的《青海历史纪要》一书说:“在青海的红军左翼完成了掩护主力北上的任务……退出果洛地区”;二是红军进入青海班玛主要是为了筹粮的观点,如张嘉选发表的《红二方面军属部长征经过青海初探》(《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认为:“讨论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理解。从宏观上讲,红军长征不管经过哪里,目的只有一个,即北上抗日;从微观上讲,红军本着北上这一宏观目标,时刻注意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一个没有根据地、长期游动作战、长途跋涉的部队离开筹粮便难以生存,因此,筹粮是红军长征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三是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是筹粮,二是防御。如张世华、索南发表在《青海党史通讯》1990年1一2期上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就认为:“左纵队北上取道青海南部班玛地区主要是边行军边筹粮,解决给养困难,同时也是为防止青海马步芳部队的袭扰。以便顺利前进。”
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没有依据,因为:
(1)没有搞清楚来到青海班玛是红军的哪些部队,这些部队在北上部队中的地位。从我们前述的内容不难发现,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不是策应部队,也不是一支属部,而是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的一些主力部队(如红三十军)、红二方面军的全部。同时,北上红军的行动中枢即红军总部也在左纵队。
(2)从左纵队占北上红军的人数看,左纵队是北上红军的主力,而不是策应部队,也不是一支属部。因为二、四方面军北上时总兵为45000人左右,其中四方面军30000多人,二方面军14300人(不含三十二军)左右。这些部队中左纵队人数占了全部北上红军的五分之三以上。因此,左纵队才是北上红军的主力。
第二、第三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将红军进入青海班玛说成是单纯的筹粮有点偏颇。
本文所持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探路。红军来到青海班玛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先念率领的红军先遣军探路的结果。虽然说长征期间筹粮是几乎每个红军部队首先要进行的任务,但红军长征来到班玛并不仅仅是为了筹粮,它更多的原因是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探路的结果。1936年6月25日红军总部给先遣军的任务就是为左纵队探路,“先头须查报西倾寺或让倘到阿坝路状,再定前进路线”。不难发现,1936年6月,红军北上是确定了,分三路北上也是确定了的,但红军北上左纵队如何走,走哪条线路开始并没有确定,朱德等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李先念的先遣军对从西倾寺或让倘到阿坝路状进行认真研究后得出了走绒玉、作木沟到阿坝的路要好走得多的结论,并将这一判断报告给了红军总部。于是,红军总部命令所有左纵队红军走这条路。这也是红军大部队来到班玛的主要原因。
(2)筹粮。当红军左纵队北上的路线基本确定之后,红军总部交给红军先遣军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筹粮。因为后续部队军粮严重不足,如1936年7月13日17时《朱德、张国焘对徐向前十二日建议的复电》中说:“六军今到绒玉已无粮。二军明(十四)日由东谷出发,每人带有十天干粮”。所以,朱德给先遣军的另一个任务是筹粮。1936年7月8日《朱德、张国焘关于向松潘、包座进军的部队区分致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电》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就是筹粮。“先念、世才率卅军、骑师迅由王楼出阿坝,主要任务为筹粮。”但必须说明的是,筹粮是在路线确定之后的主要任务。
五、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是怎样的?
关于红军长征在青海的路线,以往的研究者们认为红军在“青海班玛的行进路线的轮廓是:1936年7月初,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后,经西康(今四川)之色达,北行走至青海班玛县之唐摇沟(按:译音,又作唐牙沟),然后越过多柯河折兵东进至今四川壤塘县多柯乡之西倾寺(又作西穷寺、西青寺)、鱼托寺,继而向西北方向挺进复入青海班玛县,途经今灯塔乡、班前乡、亚尔塘乡、江日堂乡,进纳木达村,过佐木沟(又作木沟),最后沿克柯曲东进走出青海,向四川阿坝挺进”*张世华:《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班玛地区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第32页。。这里所依据的资料是张子意的《长征日记》。作者认为这本《日记》将红二方面军长征中经过青海的时间、地点记载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们认为,考证红军长征经过青海路线,除了研究者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外,主要依据的是现已发现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种:(1)电报,主要是中央军委给红二、四方面军及红军总部的电报,红二、四方面军及红军总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红军总部给二、四方面军的指示电报,二、四方面军给红军总部的电报。当然还有红军的对手马步芳给蒋介石的电报。(2)日记,老红军的长征日记,现在知道的有张子意、王恩茂、左齐、关向应的日记,还有六军军长陈伯钧的日记等。(3)红军指战员的回忆,他们的回忆可能不针对长征路线,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找到关于行军路线的资料。(4)青海当地的调研资料,这也是第一手资料。(5)青海旧政权中任过职的民主人士的回忆也是重要的史料。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了红军长征在青海的路线。当然,各部队的行军路线并不完全相同,具体为:
李先念率领的左纵队先头部队的行军路线为:西倾寺(四川)→鱼托寺(四川)→唐摇沟(青海)→绒玉(青海)→王柔(青海)→丁果(青海)→亚尔堂(青海)→作木沟(青海)→阿坝(四川)。
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率领的红军总部及其部队的行军路线为:西倾寺→鱼托寺→绒玉→王柔→丁果→亚尔堂→作木沟→阿坝。
六军及三十二军的行军路线为:唐摇沟→西倾寺→鱼托寺→绒玉→王柔→丁果→亚尔堂→作木沟→阿坝。
二方面军总部及二军和六军的行军路线相同。行军路线为:唐摇沟→西倾寺→鱼托寺→绒玉→王柔→丁果→亚尔堂→作木沟→阿坝。二军的行军路线我们没能找到更多的资料,但二军随六军行进是有依据的。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甘洒湛说:“十余天只见先头部队的足迹蹄痕,见不到一个人影,向导也没有。总是跟到先头部队宿营地宿营。”*甘洒淇:《与四方面军的会合到通过草地》(1936年12月19日),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关于二、六军团长征的政治工作总结报告》,转引自周忠瑜、杨发玉:《红军长征在班玛》,第249页。
六、红军是否到过青海果洛的久治县?
我们认为,大部队肯定没有到过久治县,但部分红军骑兵到过久治县,不然,红军和青海马家军多次交锋就无从谈起。理由有二:
一是青海旧政权任过职的民主人士的回忆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
曾任马步芳时期《青海日报》社社长的陈秉渊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说:“红军进军果洛,克复白玉寺:一九三六年七月中旬,红军主力由川北经向东南方前进。二十一日,红军前锋抵达川青边境的岔科尊苟、岔科朝欠、和日则干(岔科尊苟距麦仓约五马站,岔科朝欠距麦仓的七马站,和日则干距麦仓约三马站,当时牧区以马站计算里数,大体上以八十华里左右为一马站。)一带。二十二日,红军支队轻骑五千余人,插入青海果洛的康干,二十三日,红军支队继续推进,直入果洛内部,毁灭了马步芳一心指望红军不进入青南的迷梦。喇平福团急由同德拉加寺渡黄河驰往果洛,经官仓、拉路,再渡黄河,到达荷台寺一带。以白玉寺为果洛重镇和当地牧民信仰的中心,自率团直属骑兵连驻守。二十六日红军骑兵五百余人,克复牙尔塘。牙尔塘距白玉寺仅六十多里,喇平福派出一个排前往截堵,立被红军击溃,红军长驱直入,于三十日进抵白玉寺,喇平福的一个排又被歼灭,喇本人急率残部后退,红军克复了白玉寺,先头部队继续追击,直捣阿什姜河*阿什姜河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汇入黄河。南岸,喇平福纠集残部逃至阿什姜,胁迫附近民团四百余骑,隔河防守,并令当地牧民向大武麦仓地区移动。八月八日,红军由阿什姜河南岸回师,展开抗日宣传工作,搏得了群众的拥护。迄今白玉寺迤东大山岩石上,犹留有‘响应北上抗日反将’的标语字迹。二十五日,进入果洛的红军,由白玉寺经康干撤返麦仓,与主力军会合,转向万音阿哇前进,喇平福侦悉后,始于二十六日潜至白玉寺。惟恐红军复来进攻,遂在牙尔塘设卡瞭望,观察风色,本部人马,未敢远离白玉寺。及至月底进入川北、青南的全部红军,向甘南大进军。红军在麦仓前进中,又将反扑的杨俊扎细和唐隆古哇的民团击溃。原在西康北部德格一带的红军,早已与川甘集结的大部队会师,青南已无战斗。马步芳深恐红军由果洛深入青海腹地的隐忧,至此才松出了一口气,但他对幕僚们说:‘红军在我省游牧区不能立足,是我早预定的。’青海南部地区的战斗,自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起,至同年八月下旬止,历时仅一月余,至此结束。”*陈秉渊:《马步芳阻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始末》,《青海文史资料》第3辑,第15-16页。田生兰也在《青海南部和甘肃河西反共战役杂忆》中说:“七月间,红军进入阿木曲呼、桑河一带,马步芳令川北麦仓司令杨俊扎西率部阻击,刚一接触即被红军击败,杨俊扎西乃向马步芳部队请援。进入果洛境内的红军越查科宗苟、查科朝谦各地,占领白玉寺(即白衣寺),击溃了喇平福团的骑兵一个排。马步芳以战事吃紧,派韩进禄带骑兵数十名前赴麦仓,和杨俊扎西进行联络,鼓励麦仓民团继续反抗红军。并派马彪所率部队,由阿木曲呼一带前进,绕道南山,乘机偷袭,占据了麦仓附近的一些地方,残杀了红军的伤病员一千多人。青海南部各民团,也在万音根查地方截杀了红军战士多名。”*田生兰:《青海南部和甘肃河西反共战役杂忆》,《青海文史资料》第2辑,第32页。
尽管这些回忆是在事发一二十年后的回忆,尽管有些时间不一定准确,但红军到过久治县境内是不会错的。
二是青海一些研究者也提到了红军到过久治县的观点。如1959年出版的《青海历史纪要》说:“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省久治县境内。同样的说法还在《青海文史资料》第14辑发表的孙明轩的文章中曾两次提到。文章说:“7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经过了青海省果洛州班玛、久治县一带。”“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班玛、久治一带虽前后只13天,但其影响却是很大的。”
但也有学者否定红军到过久治县,如张嘉选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上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他在论证中断然否定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了久治的说法,提出:“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没有超出班玛县范围。”
我们认为红军的一部分确实到过久治县的白玉寺,不然红军与马家军的几次交锋就无法说明了。那么,到底是红军的哪支部队到了久治县呢?
发表于《青海党史通讯》1986年第3期上,署名中共青海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果洛州委的《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一文认为是红二方面军的二军。该文说:红二方面军两个梯队“大致行进在同一条线上,只是到班玛县哑公寺(今江日堂)一带时,方面军(按:这里应为“方面军总部”)及二军向北伸延百里至久治白衣寺、日庆一带,之后两个梯队又汇于一条路线上向阿坝前进”。由于二军在青海的史料太少,我们无法确定上述说法的可靠性。
我们认为,众多红军将领的日记中没有红军到过久治县的记载,所以红军大部队肯定没有到过久治。但是,我们见到的日记都是六军将领的日记,而没有见过李先念率领的先头部队将领写的日记,更没有见到过先头部队中骑兵师中红军指战员写的日记或者回忆录,而和马家军作战的很可能是红军骑兵师或是贺龙率领的红二军。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红军到过久治县。
这里说先头部队的骑兵师到过久治县的依据为:(1)曾在青海旧政权中任职人员的回忆中提到的和马家军部队作战的是红军骑兵,他们说:七月“二十二日,红军支队轻骑五千余人,插入青海果洛的康干,二十三日,红军支队继续推进,直入果洛内部”*陈秉渊:《马步芳阻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始末》,《青海文史资料》第3辑,第15-16页。。我们知道,经过青海的红军各部队中有骑兵的只有骑兵师,所以,和马家军作战的很有可能是李先念率领的先头部队的骑兵师。(2)1936年7月21日张国焘、任弼时关于敌情及红四方面军行动情况致贺龙、萧克、关向应的电报中说:“左纵先头八八师由朱、陈率亲,今日可抵箭岁塘*应为箭步塘,今名甲本塘,属四川阿坝境内。,骑师向葛曲河取左侧迂回路,沿途搜筹牛羊,宏坤率四军一部,先念率八九师一部,廿二三号[次]第由上阿[坝]向葛曲河开动”。这里明确说了骑师向葛曲河取左侧行进,左侧就是青海境内的久治。而且在时间上和陈秉渊回忆完全一致。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断定到达久治县就是骑兵师,此说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责任编辑:戴利朝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through Banma Qinghai
Zhou Zhongyu
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following facts basically about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through Banma Qinghai. The second and fourth Front Army joined forces in Ganzi and then divided into three columns to head north; among which the entire left column went through Banma. Totally, there were 32000 people in the Red Army entering into Banma. The main troop of the left column has stopped over in Banma for 24 to 25 days. Their main purpose was to explore the way and raise grain. The three columns had different marching routes in Banma. Therefore, only a part of the Red Army cavalry went through Jiuzhi County in Golog Qinghai.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Banma Qinghai; Jiuzhi county Qinghai; historical study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2.007
周忠瑜,男,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青海西宁 810007)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历史考查及当代价值研究”(XD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