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时英文课件与中文课件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2017-01-29程薇波
王 晔,程薇波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教学管理
病理学教学时英文课件与中文课件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王 晔,程薇波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比较用英文课件和中文课件的教学效果。方法:连续两届给本科学生授病理学课时,将学生分为两组,即传统组和教改组。传统教学组用中文课件且用中文讲授的方式授课,教改组则以全英文课件但用中文讲授方式授课。考核方式包括案例讨论、标本诊断考试、期末闭卷考试。对两组学生各项成绩分别进行比较,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教改组各项成绩均较传统组高。结论:用英文课件进行教学的效果优于中文课件教学。
病理学;双语教学;教学效果;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病理学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课堂上主要由老师用中文课件进行讲解、演示。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课件,平时很少花功夫学习,往往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教学课件和教材来通过课程考试,这样必然妨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课程理解不深入。因此很多学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其中比较常见的有PBL教学法、小班制探究性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方法前提条件就是要求每班人数较少,通常不多于35人。我们也曾经进行过为期两年的小班制探究式教学改革试点,应该说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有效,但多数学生觉得挤占他们的时间过多,不大愿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1]。另外,由于国情限制,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病理学教师人数配备不足。因此,大多数院校仍然不具备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不得不继续沿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
另外,大多数现代医学专著和科研论文是用英文发表出版的,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医学英文词汇,便于深入学习。为此,教育部曾专门发文要求各高校尽可能使用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尚未形成固定模式,但大体可为三种:(1)英文课件,中文讲授;(2)中英文对照课件,中文讲授;(3)中英文对照课件,中英文混合授课[2]。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第一种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即课件用全英文,讲授用汉语,并与传统模式(即中文课件—中文讲授模式)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对比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第一届学生系四川大学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生139人和2012级临床药学本科学生25人,学生年龄均在19-21岁范围;第二届学生系四川大学2013级预防医学本科生135人,2013级临床药学本科学生34人,学生年龄均在19-21岁范围。临床药学专业在学病理学之前的基础课程与预防医学基本相似。使用主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李玉林主编的《病理学》(第八版);参考教材有《病理学》(陈杰、李甘地主编,2011,第二版); 外国电子版教材: 《Pathology for the Heal Professions》《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Basic Pathology》(第九版);另外提供给学生的可以学习的网站有:病理学园地;http://peir.path.uab.edu/wiki/IPLab;http://library.med.utah.edu/WebPath/CVHTML/CVIDX.html。
(二)方法。
1.分组。第一年: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按照上一年度综合成绩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组71 人,教改组68 人,并将临床药学专业25人全部并入传统组,传统组上一年度平均成绩不低于教改组。第二年:将临床药学专业34人作为传统组:将全部预防医学学生134 人作为改革组,传统组上一年度平均成绩也不低于教改组。
2.教学方法。每周上课一次,共十六周, 每次连续三节课。 传统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授课,即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病理学》(第八版)及相关参考书制作中文课件,进行中文授课;教改组由一名青年教师首先制作英文课件,英文课件的制作根据《Pathology for the Heal Professions》《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basic pathology》中与《病理学》(第八版)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部分制作,然后用中文进行授课。实习课用中文进行教学,主要任务是观看病理学标本,其他教学资源,两组完全相同。
3.考核。总成绩分为三大部分,即标本考试、平时考核(即病案讨论3次,算平均分)、期末闭卷考试一次(期末考试的试题全部来自《病理学》第八版,考卷中不出现英文)。其中标本考试占20%,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50%。 按照相同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学生得分情况。
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两组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ɑ=0.05。
二、结 果
第一年:教改组标本考试平均成绩较传统教学组高8分;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传统教学组高3分;平时病案讨论成绩较传统组高1分,但无统计学差异;总成绩较传统组高3分。传统组内部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药学专业成绩比较:临床药学组标本考试成绩较预防医学组高3分,期末考试及总成绩两组基本相等。
第二年:教改组标本考试平均成绩较传统组高5分;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传统组高7分;平时病案讨论成绩较传统组高4分;总成绩较传统组高5分。在期末考试中,教改组名词解释得分较传统组高2分,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各高1分;综合分析题得分基本相等;总成绩高7分。
三、讨 论
病理学内容繁多,要求比较多的教学课时,但实际课时数往往不够。某兄弟院校病理学课程总教学课时数为16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18 学时,实习课为44学时),该校教师仍然觉得“课时紧、任务重”[3];而我校本科生病理学课时为64学时(包括实习在内),这就使得教师能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极为有限,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内容。如果采用“小班制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投入的时间就更多。我校学生在每学期第六周以后,几乎每周都有课程结业考试,学生们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病理学。因此,我们不得不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既不挤占学生太多时间,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兼顾教育部关于“双语教学”的导向。为此,我们采用全英文课件—汉语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们基于下三方面的考虑而没有采用英文讲授:(1)教师英语水平有限,特别是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入,授课不是照本宣科,有时需要对西方文化有较深的了解才能把知识点讲深讲透,另外英语发音也不地道,学生不容易听懂。(2)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用英文教学较难接受[4-5];在参加双语教学试点的学生中, 70%学生仅能听懂 30%的内容,而30%左右的学生根本一点也听不懂;还有部分学生感觉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6-7]。(3)由于课时数少,实施英文讲授势必会影响课堂知识容量,影响课程进度,从而完不成教学大纲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购买电子版英文原版教材成本较低、速度快、可以共享,且教材图文并茂,便于教学和学习。我们所用英文教材均为电子版教材,上课前由教师建立一个QQ群,把电子版教材上传于群内,让所有学生加入该群后自行下载学习。本研究所涉及英文课件内容都是来源于外国原版教材中与中文教材内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这样既没有脱离已有的教学大纲,又尽可能保持地道的英文。此外,我们推荐学生课后去浏览前述学习网站,通过阅览大量精美的图片、动画及示意图,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客观上也会使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逐步提高。
本研究中涉及到预防医学和临床药学两个专业本科学生,这两个专业都在大三开设病理学课程,且学习病理学课程前的基础课程基本相似,学生基本功也大致相同。第一年的研究表明,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平均成绩不低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因此在第二年时,我们才将临床药学单独作为传统组。本研究表明,与中文课件—中文讲授方式相比较,英文课件—中文讲授方式的教学效果确实明显提高:无论是标本考试、闭卷考试、还是平时案例分析,教改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组。我们认为学生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花在该门课程上的时间相对增加了,如果是中文课件中文讲授,学生过分依赖于课件,往往只是课堂上听讲,到了临近期末考试时才来复习课件及课本;而对于英文课件而言,如果英文基本功不是太好,要复习课件,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平时留点时间出来复习。这样对于病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必然明显提高,另外英文课件用中文讲授,也不至于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
尽管我们没有比较过英文课件—英文讲授与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效果,但刘双萍等研究表明就现阶段中国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的程度而言,英语讲授教学方式并没有明显优势,只是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的能力明显较强[8]。病理学课程首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病理学知识和技能,为学习临床课程打好基础,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则不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不降低教学效果。病理学教学应以传授学科知识为重点,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的理论框架,不能以降低课程教学质量为代价来追求外语讲授的教学形式。
[1]王 晔,程薇波,曹莹莹,等.自主学习驱动教学法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112-113.
[2]龙喜带,曲德英,卢运龙,等.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关系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651-652,667.
[3]曹相玫,董俭达,徐远义.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90,757.
[4]马 娟,冯振卿,冷 静,等.病理学双语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07-208.
[5]李 昱,叶秀峰,李 丹,等.病理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38-40.
[6]李 静,晏 伟,叶 菁,等.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784-786.
[7]杜杨君,吕自力.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3):223-225.
[8]刘双萍,刘树森,林贞花.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211-212.
G642.0
A
1002-1701(2017)06-0070-02
2016-05
王 晔,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2-1701.2017.0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