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中医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及学习策略研究
2017-01-29张红霞
张红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教育管理
来华中医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及学习策略研究
张红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目的: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来华中医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及学习策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结果:中医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三阶段螺旋式上升模式:消极接受—冲突(积极接受)—影响;其对中医的认识水平经历了从治病技术—文化内核—生活方式的三个递进层次。结论: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是外国人如何接受中医的缩影,对中医教育如何走向国际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教育;留学生;跨文化学习
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的过程如同一个黑箱。跨文化背景下,他们对中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蜕变过程?本研究基于对100多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并从中选取11位不同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和学历结构的留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概括了他们对中医认知的变化过程及特点,以期为中医教育如何走向国际提供一种视角。
一、来华中医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
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过程可归纳为三阶段模式:消极接受—冲突(积极接受)—影响。这个过程不是直线递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充满断裂的波段。
(一)消极接受。
外国人对中医的了解多数来自于媒体报道,中医总是被披上神秘的外衣。在中医药海外传播史上有一些典型事件,比如70年代末《纽约时报》关于尼克松访华随行医官接受针灸阑尾术后镇痛的神奇疗效的报道引发美国针灸热,直接推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中医热。在现代媒体高速发达的当下,外国人接触、认识中医的途径越来越多,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背上的拔罐印一经媒体报道引发中外中医热论。但是,这种接受不是主动的,是媒体推送给大众的印象。被动性还体现在留学选择上,比较多的亚洲留学生受父母、亲友、同学等意见影响选择学中医,这与东方文化重视群体意识有一定联系。在学习的初始阶段,留学生也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比如中医老师评价初学脉诊的留学生“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意思是心里似乎明白,可一上手就分不清脉搏的区别。
(二)冲突(积极接受)。
进入第二阶段,留学生遭遇到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冲突。他们会问:“什么是中医之道?”这个提问本身就是典型的西方式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中医学强调内证与体悟,与西方的科学分析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医对“道”的认知是“向内”的,往往以自身体验为前提,继而以“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为特点的思维方式置中医诊治于黑箱中。
另一方面,语言与术语也构成学习障碍。中医语言讲求意会,比如中医对脉象的描述:“春脉浮,犹鱼之游在波”,这是一种观察性语言,同时传达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官体会。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人类语言就是两种,一种是情感语言,重在表现,一种是科学语言,重在认知。因此,面对情感语言作为知识的表征方式,留学生手足无措。在这阶段留学生努力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对于中医学所包含的文化精髓进行积极地求索与汇通。
(三)影响。
越过技术的山丘,翻过文化的高山,留学生的取经之路基本达标,但不是终点。中医教育的成功之处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正如19世纪英国社会学大师斯宾塞所言:“教育为生活做准备”。中医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留学生内心所遭遇到的有异于中国学生最大的“先天劣势”在于融入生活世界的学习,比如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在从小生长的环境里每分每秒都在接触中医的熏陶,受父辈耳濡目染的影响。留学生则需要足够的时间把其糅合成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
二、来华中医留学生对中医认知的三个层次
留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和升华的濡化过程,表现为三个递进层次:治病技术—文化内核—生活方式。初级层次是学习中医的治病技术;中级层次是领会中医的文化内核;高级层次是形成中医的生活方式。
这三个不同层次与学习者年龄、阅历、学习时间成正相关。这个结论从留学生对中医的认知、态度的问卷结果得到证明,也在对11名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中获得验证。研究发现:一般而言,本科生经过四、五年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而中医思维的形成和对中医文化内核的领悟需要继续两至三年的培养周期,时间长短与学习者的悟性密切相关。研究生对于中医医术与医道的理解普遍要比本科生深刻。但是,如果要达到第三层次,留学生不仅需要6-8年的学习时间,还要有良好的中文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跨文化生活能力。成功的留学生使中医成为一种人生哲学,比如有一位在华8年的留学生坚持每天练功、打坐、研读典籍,置身山间采草药、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身心不断与天地对话。作为比较成功的学习者典范,他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对中医的理解:中医不是单纯的医学。如果你只从治病的角度看它,说明还没有真正认识它,那太可惜了!你一旦认识它,必然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就像中国人说的“缘分”……就意味着你开始用不同的思维看世界、看自己!我曾是生物学硕士,看到最多的是微观世界,可是,我喜欢想一些“无用”的东西……我想象一定存在另外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直到那次在我大学的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了那本书……中医的“阴阳理论”让我一下子站在宇宙最高点来俯瞰世界。不同于我曾经常常身陷微观世界,好奇又惧怕无法预知的未来,如今的我内心平静,因为我知道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规律。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成熟的文化!
三、来华中医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策略
对“学好中医的秘诀是什么?”这个问题,成功的留学生学习经验可概括为五点:一要热爱,发自内心地热爱;二要学好中文,阅读古籍;三要跟大师学习,与高手交流;四要抛开一切原有的思维方式,用中医之眼看世界;五要学会生活,走入生活与自然。
除了中国文化情结之外,多数留学生接触中医往往源于偶然事件。对东方技艺的强烈好奇促使他们来华学习中医。但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诘屈聱牙的古文、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思维方式等引起内在冲突甚至导致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迷茫、分离与断裂。留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积极地调整旧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借助异文化组织新的认知模式,因为“密切的文化接触会提供给每一种文化彼此借助的机会”[1]。这种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过程的快慢因个人性格、对于异文化的开放态度、个体在异文化环境下交流频率和密切程度等而不同[2]。另一种是消极地回避新思维和文化,始终抱着对异文化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通过排斥新的文化来自我防御,有时宁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则对新文化给出负面的评价,比如贬斥中医的科学性,用“毫无逻辑”来批判中医思维。此时,来自老师、同辈群体等“重要他人”的积极辅助有助于他们度过沮丧期,积聚新的力量向新的学习目标继续前进[3]。
“走入生活世界”的学习是真正吸引留学生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倡导“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中医不是“实验室医学”,中医学知识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劳动经验积累,蕴含在民间生活中。如果你没有观察过鱼儿在水中游,如何意会中医对脉象的描述:“春脉浮,犹鱼之游在波”?如果没有观察过各种雨点特点,如何把握“涩脉,如雨沾沙”的力度?成功的学习者有个共性就是走入生活,融入自然。留学生比较喜欢户外运动和郊游,借此迅速认识更多中国朋友,提升中文水平,并在自然的环境中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领会中医之道。
四、结 语
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4]。教育本质上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唤醒,提高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发展探索性学习[5]。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大象无形”,而中医教育应如春风化雨般改变医者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塑造人生境界。中医教育走向国际的核心策略在于植入人心:传递“大象无形”的中医理念,唤醒学习者身上每一个灵敏的感官,指向诗意、生活、自然、传统的教学。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Allyn & Bacon,1998.
[2]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57.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4]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65.
[5]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张志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65.
AstudyonTCMforeignstudents’perceptionsofTCMandlearningstrategies
Zhang Hongxia
(CollegeofHumanityandSocialSciencein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Zhejiang,China)
Aims:This study aims at finding out the foreign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CM and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Methods: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adopted.Results:Their perception model has a spiral upwards tendency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accept (negative)—conflict….accept (positive)—influence.Correspondingly,their perceptions of TCM have three levels:a healing—a culture—a lifestyle.Conclusion: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has a pedagogic implication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TCM education.
TCM education;foreign students;intercultural study
G791
A
1002-1701(2017)06-0035-02
2016-12
张红霞,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中医教育。
201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NDJC247YB);2017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2017SB130)。
10.3969/j.issn.1002-1701.2017.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