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思考
2017-01-29郭开华何军芳陶心琢许志威高国全
郭开华,何军芳,陶心琢,许志威,高国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学科,同时医学许多理论和知识的更新、获得也都来源于实践和科学研究,如人体结构的了解、临床疾病的诊疗等等,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和科学思维及执行力。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尤其临床医生都需要具备极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临床执业医师考核中首先就有临床技能操作考核,这是未来职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薪火相传,一直传承并发展了医学教育“三基三严三早”的优良传统,遵循中大“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医训,确立了“立足岭南、引领行业、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未来一流医学人才”的医学办学定位。我校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整合、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评估考核等都有不少亮点。
一、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相关举措
1.传承“三基三严”的优良传统,倡导“三早”模式。“三基”中的基本技能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三严”来保障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达到同样的高要求、高质量;“三早”模式中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均体现了对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一直要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中采取早正严实的教学模式,实行严格的三段式考核。
2.实行实验课程改革,提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改变以往各门实验课程内容单一、封闭,缺乏机体健康和疾病本身整体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实验生理科学课程和分子医学技能整合课程,从而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课程创新整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项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引领实验教学改革[1]。同时鉴于目前生物医学领域实验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针对基础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增基础医学综合性大实验内容,涉及形态、机能、免疫、分子生物、病毒等方面的综合性大实验,要求本科生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和实验技能,实验技术要求与研究生水平相当。
3.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中山医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是国内同时拥有医学基础类、临床技能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实验中心探索整合医学教育资源,资源重组、开放共享,打造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床技能[2];临床资源丰富,现有9所直属附属医院(未来深圳还有2家),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6所医学专业教学基地;另外我们的法医学、康复治疗学和医学检验专业都有各自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4.强化系统的制度设计,保障高水平的实践教学。(1)开展师资培训和准入制: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各门实验课程都要求教师有预实验,高年资教师(实验总)对年轻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对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上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实行考核和轮岗,实验教学中心也通过各种培训、技术交流提高实验教辅人员的素质,促进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协同发展,提升实验教学质量[3];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统一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教学示范查房等,实行临床带教培训和教学资格准入制度,保障临床实践教学的同标同质。在此基础上,各临床附属医院形成各自优势:附属第一医院建立高水平的外科培养基地,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普通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国际认证,积极探索本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附属二院坚持全院师资培育培养体系建设,强化临床师资培训;附属三院则特别重视建实建强临床课程教研室,保障临床教学质量。(2)严格实践能力考核:在基础和临床教学阶段,都有严格的实践(实验)能力考核。基础阶段的实验课程多数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的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方法规范性、人文素质等)、实验报告、标本考核等;在临床阶段开始进入实习前有实习资格临床技能考试,如考试不通过则无法进入临床实习;每次转科时的出科考试都有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毕业时也有多站式的临床技能操作考核。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考核,我院的临床医学生在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连续多年始终位于全国三甲行列。(3)依托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已连续举办了5届医学生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已有多家省内外高校来我院观摩学习,未来计划将该大赛推向全国;临床技能大赛曾连续4次获得全国特等奖,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也多次获得佳绩,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比赛在规范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4)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目前我院已在基础医学专业、检验专业和法医学专业学生实行学业导师制,在临床八年制实行全程导师制,正在临床五年制学生中推行临床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临床。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系列举措,保障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主动学习,提升其临床技能水平,反映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的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几乎全部达标;教育部评估专家评价“中大医科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非常扎实的”;在2016年世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取得优异成绩:我校中山医学院代表队斩获多个奖项,包括最佳治疗项目奖和最佳组成型生物模块奖,同时也被提名为全球最佳数学建模奖,并获得总决赛金奖。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
1.进一步探索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深度、实时和全程融合的新机制和方法。(1)深度融合代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在医学教育中本质上就是一体的,不应被刻意和人为地割裂,实践教学内容随着理论知识升级如最新的前沿科学进展,也必然实时更新,新的实验技术也必然在本科教育阶段了解掌握;(2)实时融合体现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共同发生和进行的特点,应采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如我校的集中见习制虽有其优势,但却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的割裂,两者未能完美配合,一定程度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全程融合反映医学教育从基础到临床的教育全过程均需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强调“早”,但不能被误认为忽略全程。
2.强化顶层设计,学习国外顶尖大学的医学教育包括实践教育的先进模式,加速推进临床基础教学深度融合。 目前我们也正尝试基础临床的教学融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融合。基础教研室可邀请临床医生参与实践教学、集体备课、试讲、开设临床相关讲座、教学研讨等,例如解剖教研室邀请外科临床医生参与局解操作指导,为临床医学生开设解剖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关讲座,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强化临床导向;临床科室邀请基础教师参与查房、疑难病例会诊、观摩授课、备课、技能操作等,保障基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临床疾病,临床教学夯实基础知识;未来双方可共同组织教学改革研讨会,编写案例,组建整合式教学团队等。
3.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体系。 理论教学的监督、评估体系常常由专家督导、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方面构成,其评价的各项指标较为明确;但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体系相对较为缺乏,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随意性相对明显;另外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推广深化形成性评价,全方位考核评价学生,但同时也必须杜绝形成性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
4.强化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 在实验中心、临床见实习基地和其他医学专业相关基地的空间、硬件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继续增加经费投入,与时俱进,遵循国际标准保证国内领先。
目前我们的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融合不够、前沿进展与实践教材不同步等问题,为此我们也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未来将借鉴UCLA模式,开展课程整合、纵向贯通临床见习和技能训练、编写相关实践教学书籍,我们计划未来将高年级临床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直接放到各临床附属医院院区,学生提早进入医院,改变集中见习制,充分融合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度层面上通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教学评价等保障基础临床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1]陈克敏,林明栋,王竹立,等.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21-25.
[2]颜少平,汪华侨,胡黎平,等.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92-95.
[3]陈省平,胡黎平,夏 丹,等.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46-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