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口腔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
2017-01-29蒋英英胡温庭冀洪海张娟娟
蒋英英,胡温庭,冀洪海*,孙 岩,张娟娟
(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潍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为适应现代教育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口腔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潍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结合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致力于构建具有特色的口腔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1]。口腔预防医学教研室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进行了“走出去”教学改革探索,现将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价进行阐述。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潍坊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2009-2011级大四学生为本次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2009-2011级在本部学习的大四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实验课教学,分别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理论课及实验课均由同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对所有学生在教学要求上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二)“走出去”教学实践基地。
潍坊医学院向来注重实践教学,现已建立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在口腔医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中,较为成熟的针对口腔健康教育的基地有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潍坊医学院祥和苑小区、周边幼儿园及小学、非口腔专业院系班级、附属医院健康宣教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的设立,旨在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基地的特定人群进行现场口腔卫生宣教,同时通过现场评价、调查问卷、知识考评等一系列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出去”教学形式[2]。“走出去”教学组的学生分组,根据所去的实践基地的人群特点,确定口腔健康宣教主题。由组内学生共同制定宣教计划,确定宣教方案。组内学生间相互配合,明确分工,按照预定安排时间,到选定的实践基地对特定人群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在向受众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的同时锻炼自我口腔健康的宣教能力。
(四)评价标准。
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全面评价新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结合口腔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制定出包括现场评价、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实习考核等环节的评价体系,即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
1.现场评价及问卷调查。针对该组学生的口腔卫生宣教的现场表现,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进行打分。评分标准及评分等级参照“讲出去”教学改革的评价方法[2]。所有参与“走出去”教学改革的学生均填写调查问卷。问卷采取集中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调查项目参考以往报道[2]。
2.考核评价。分为期终考试和实习考核两部分。期终考试的试卷设置一道满分为10分的口腔健康教育试题;考试程序按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和考试大纲的规定执行[2]。口腔健康教育的实习考核形式为面对就诊者的现场口腔卫生宣教。评分标准从五个方面设定(体现医德和人文关怀、口腔保健知识的熟练程度、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宣教效果的实现程度、患者或家属满意程度等),满分为50分。考核地点为潍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考核评委固定,进行统一培训。
二、结 果
分组情况是在行政班基础上进行微调,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在校前三年学习成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一)现场评价及调查问卷。
课堂评价发现学生准备充分,能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进行口腔健康宣教。课后学生问卷回收100%有效,学生普遍认为“走出去”教学方式能够对自身的口腔卫生宣教能力和口腔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帮助。被宣教对象的问卷回收100%有效,学生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的形式能够被宣教人群普遍接受,学生能够详细耐心的解答疑问并作出形象的演示,人们对宣教效果较满意。
(二)理论及实践考核。
期终考试关于口腔健康教育的试题,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分数无统计学差异;性别间亦无统计学差异。各年级之间,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期终考试分数比较发现,对照组男女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各年级分别比较,2009级男女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10级女生成绩略高于男生。
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的口腔健康教育的实习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2010级女生除外)。男、女生之间实习考核成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 论
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并建立口腔健康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3]。潍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在口腔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系列探索,通过多方面评价,显示教学改革效果除了提高了学生口腔健康宣教的能力,巩固了口腔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还着重加强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走出去”教学改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真正的宣教现场,能够真正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水平。期终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口腔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当,但面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宣教的实习考核时,实验组学生的口腔健康宣教的成绩高于对照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走出去”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面对被宣教人群,比模拟宣教更深刻更扎实地掌握了口腔健康宣教的本领,从而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更有帮助。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了不错的效果[4]。
总之,通过此次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发现此教学方法符合本校口腔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符合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索。
致谢:感谢潍坊医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办公室和口腔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对本教学改革的支持和协助。
[1]胡德渝.口腔预防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1-196.
[2]蒋英英,胡温庭,张娟娟,等.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2):209-212.
[3]王得利,袁 辉,周 洋,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60-61.
[4]宋义林,高树枚,陈 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