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教材供应市场化趋势初探

2017-01-29张丽芳李跃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市场化供应教材

张丽芳,李跃平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教材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教材供应工作是落实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研究教材供应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教材供应模式对完善教材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一、教材供应模式演变的规律

1.外在规律。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解放初至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与发展,高校教材供应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计划经济教材供应模式,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教材供应方式。主要特点是将高校教材的供应以严格计划的形式来执行,实施交款、预订、发放到结算的统一流程。它保证了当时教材按时足量供应和课前到书率,与完全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稳定了基本教学秩序。但其高度计划的弊端也是致命的,首先极易造成大量库存积压浪费[1],更重要是它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市场经济教材供应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教材市场多层次发展的供应模式。主要特点是将高校教材供应管理放到市场经济规律中,学生有权进行教材的选择与购买,教材供应工作完全由市场来运作,由经济规律来监管。这种模式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偶有存在,在国外高校比较普遍。这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完全学分制、高度开放教育等有关。不过该模式弱化了教材的教育教学作用,反而强化了其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若学生对教材选择不当,则不利于学习。三是混合经济教材供应模式,是高校教材供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是教材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状况,将计划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有以计划为主和以市场为主两种形式,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主要教材供应模式。如必修课教材统一购买,而选修课教材自愿购买,或教材供应职能社会化,但管理部门仍负监督职责等。可知,不同的期的教材供应模式以各自不同方式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同时,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也决定着教材供应模式应做出相应的调适或改变。

2.内在规律。 教材的本质属性是教材供应模式的内在制约性因素,也是教材供应模式演变的内在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教材首先具有商品属性,决定了教材供应管理应纳入市场经济大环境,纳入市场调节轨道,受市场运行机制制约。在市场经济阶段,教材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教材供应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2]和最终归属。其次教材有其特定的教育属性,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为高等教育服务,这也决定了高校教材供应必须以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而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二、教材供应市场化的内涵

借鉴市场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理论发展研究成果[3],我们认为:高校教材供应市场化,就是高校将市场逻辑引入教材管理,让竞争和价格机制引导教材管理机构响应市场需求,以增强弹性、提升效率,同时建立评价制度,一方面提供给高等教育消费者更充分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形成教材管理必须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压力。

教材供应市场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供应职能市场化,在教材供应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或将教材供应工作推向社会;二是供应方式市场化,学生可自由选择购买教材的种类和数量;三是教材供应遵循价格和供求关系规律。

三、教材供应市场化的探索

1.教材供应市场化意义。(1)破解与教材管理政策矛盾。《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严禁直属高校在经济往来中违规收受回扣的通知》等文件对于教材供应提出“自愿基础”“折扣让利”等要求,与现行教材供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高校转变观念,把教材供应交给市场,让教材供应由社会企业来做,结算折扣由市场来定,从哪购买、是否购买及购买何种教材由学生来定,同时,厘清了教材与经济事务的关系,使高校能更专注于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服务。(2)顺应学生个性化意愿。随着商品经济意识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学生对教材选购提出个性需求。每年均有一些学生甚至整个班级提出不愿购买学校统一发放的全部或部分教材的要求。多数高校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尽量满足学生意愿,但实际上这给“大一统”的教材供应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学生越发强烈的个性化购书意愿,面对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管理者们应从被动保证教材供应,转变为主动适应变化,适应教材供应市场化趋势,保证教材正常供给,保障正常教学秩序。(3)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学分制实行等因素致教材供应面临的情况越发复杂,工作量越来越大。教材管理人员一面疲于应付“收收发发”事务,另一面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人员编制普遍不足,文化层次相对低,先进的管理软件也得不到广泛应用[4-5]。然而,随着教材市场进一步规范与成熟,教材折扣变得十分透明,经销商通过低报价争取更多业务已不再可能,他们只有“拼在服务”,主动提出“上门服务、超前服务、售后服务、个性化服务”[6]等。在教材买卖双方都急需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应把更多的教材供应工作交给人员及设备等都更加专业的供应商,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教育服务需求;同时,也借市场之手替职能过于宠杂的教材管理部门瘦身减负,使他们有精力致力于教材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

2.教材供应市场化实践。 如上所述,在内外因素驱动下,福建医科大学化被动为主动,对“以计划为主”的教材供应模式进行改革,实行学生“自愿购买”“自主结算”。学生按需向供应商预订、购买教材,并按招标价结算。学校公开招标教材供应服务商,并进驻校园,为师生提供教材服务。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教材供应商务管理,教务处负责业务指导,两个处室均负监督责任。新的教材供应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教材供应办法,理顺了教材供应关系,满足了学生自主购书意愿,同时提高了教材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了人员配置,得到了广大师生认可。据调查,该校学生对市场化教材供应模式总体满意度高达89.8%,2013-2014学年教材实际购买率达到69.9%,教材使用率达到99%。

3.教材供应市场化建议。(1)拓展多元的市场化形式。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近年很多省市都开发建设大学城,高校纷纷在大学城建立新校区。教材供应完全市场化要有高度成熟的市场做保障,但大学城大多远离繁华市区,周边商业配套尚不完善。若学校周边条件暂无法满足学生方便购买教材的需求,那么教材供应市场化不妨从校内开始,可实行股份制或承包责任制,也可引进校内书店。(2)创造和维护竞争环境。缺乏竞争的市场,不可能真正繁荣;存在不公正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发展活力。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创造和维护校园教材供应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促进校园教材市场健康发展。一是应继续严格执行公开招标制度,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自觉维护供应商准入制的公平公正;二是鼓励校园内外的合法经营,可以在校内招标校园书店,一方面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与教材供应商的临时供应形成互补,同时,对供应商形成竞争压力,促使其主动追求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3)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教材具有教育教学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价值。高校应进一步规范教材供应的商业行为,并建立阶段总结反馈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同时强化监管,定期检查,特别要加强与工商、物价、财税等部门联系,争取多方面支持与配合,维护图书市场正常秩序。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建立评价机制,及时采集教材管理与服务信息,促进教材管理部门和供应商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4)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不单是引入信息系统,更是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高校管理者应重视教材管理网络平台构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好信息沟通,建立教材信息库,广泛收集教材征订目录、高校联合书目、高校教材信息交流目录等,收集教材发行动态、教材评介文章,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存储管理,为教师进行教材选用、编写、研究等提供帮助;建立网络化教材供应、选用、建设、评估系统,实现教材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7]。(5)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及调研。在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师业务水平及选用优秀教材的自觉性参差不齐,故这类大学的教材选用不宜全面放开。恰恰相反,加强教材选用管理,是高校教材供应市场化后教材管理最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教材管理部门应加倍把好教材选用质量关,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指导学生科学选用教材,避免盲目性。当学生既不愿意购买也不愿意借用教材时,管理者应更多地从教材品种的选择上查找原因,进一步加强优秀教材选用;当学生体会到学校推荐的教材能“为我所用”“对我有用”时,教材供应的促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

[1]范存友.试论解决高校教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J].曲靖师专学报,1990(2):59-62.

[2]黄文勇.高校教材供应模式的社会化转变及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5):73-75.

[3]戴晓霞.市场导向及其对高等教育之影响[J].教育研究集刊,1999(42):40-43.

[4]王木桃,滕文庆,尚 佳,等.高校教材管理创新思考[J].南方论坛,2011(2):88-89.

[5]徐美凤,梁敏雅,钟福祥.高校教材管理现状及新模式的构建[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6):1-6.

[6]礼海波.高等学校教材管理改革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7):100-102.

[7]李 艳.新时期高校教材供应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8-139.

猜你喜欢

市场化供应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