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习医动机与影响动机强弱因素之探讨
2017-01-29邓上清余胜男
邓上清,余胜男,杨 浩
(1.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2.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福建医科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福建 福州350122)
一、引 言
近年来医护人员职业的高压力、高风险特征明显凸出,医学高等教育危机趋显,如何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成为当今社会探索的难题之一。
通过调查分析医学生习医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强弱程度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动机是行为的能量和方向的表达,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其通过调动内部能量和调节行为方向与有机体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有机体行为的决定因素[1]。通过对影响医学院校医学生习医动机的因子及影响程度,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医学生习医动机的影响因子,更可通过理清相关变量造成的影响强弱,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适当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采取调查问卷法,共计发出20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应答率为99.5%。研究纳入了208名来自某医学院校各医学相关专业、年龄在18-26岁的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其中男性 127 位,占 60.8%,而女性 82 位,占39.2%。结构式问卷主要包含四部分:医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医学生习医动机、对医学专业的感受、对医生职业的认知。运用SPSS软件为研究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医学生习医动机及影响强弱现状。(1)医学生基本信息与习医动机强弱。在医学生基本信息的各个因子中,医学生就读年级能明显影响动机强弱,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其相关性分析为负相关(r=-0.356,P=0.000),即年级越高,习医动机越低。同时,经Scheffe 事后检定,一年级习医动机强弱的平均分数(M=12.29)与四、五、六年级(M=10.39、9.73、10.45)间的差异,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五年级(M=9.73)与一、二、三年级(M=12.29、11.4、11.37)间的差异,亦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一年级较四、五、六年级有高意愿成为医生,而五年级则是较一、二、三年级成为医生的意愿低。换言之,一年级初入医学专业,习医动机最强,远较四、五、六年级高,而五年级最弱,远较一、二、三年级低。(2)选择医学专业原因与习医动机强弱。将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分成四组:父母期望(30.6%)、兴趣(24.9%)、高考落点(22.5%)、其他(22.0%),以各组习医动机强弱平均分数做ANOVA检定,其结果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F=11.33、P<0.001)。依据以上结果将达到统计上显著差异的因子,进行 Scheffe 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因“兴趣”选择医学专业组(M=12.28)及“其他”组(M=11.7)的分数明显较高;也就是“父母期望”(M=10.48)及“高考落点”组(M=10.28)相对于“兴趣”组及“其他”组成为医生的动机较弱。因兴趣选医学专业组较父母期望组及高考落点组习医动机强,可理解由兴趣引发的选择是比较强烈,不易改变;再对应于“认为医学专业吸引的地方”与习医动机强弱的关系,认为医学专业不吸引人,只因分数考到医学专业的学生,其动机较其他各组低,换言之,其对医学专业学习目标方向等认知不清,对专业无专业认同,该类学生较难有动机习医。(3)对医学专业的了解与习医动机强弱。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越觉得之前了解医学专业(r=0.344,P=0.000),习医动机就越强;越觉得医学生较优秀者,会有较高的习医动机,因优越感增强了动机,不过相关性并不显著。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作用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榜样激励上,教师的态度 、情绪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需要和动机”[2]。研究也发现医学生有榜样者,较没榜样者习医动机高,由此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可以提高医学生习医动机,遗憾的是,研究超过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并未发现值得学习的良医典范。(4)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与习医动机强弱。依据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与习医动机强弱做ANOVA检定,结果显示“医生的高收入吸引人”(F=11.865,P<0.001)和“医生有特殊社会责任”(F=7.01,P<0.001)答案分组在习医动机强弱差异,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将ANOVA检定结果中达到统计上显著差异之因子,进行Scheffe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医生的高收入吸引人”回答者中,非常同意者(M=13.08)较其他三者(M=11.39、10.12、8.86)习医动机强弱平均分数高,同意者高于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者;“医生有特殊社会责任”回答者中,非常同意者(M=11.97)较同意者(M=10.92)及不同意者(M=9.6)习医动机强弱平均分数高,也就是非常同意“医生有特殊社会责任”者,习医动机强度明显较强,此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中认为医学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学习动机存在相关关系具有一致性[3]。以上表明,高收入、社会责任与习医动机两者成正相关。研究亦发现一旦将医生薪资调整为与非临床类医护人员相同,不愿从医者的习医动机明显较弱。
2.医学生习医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表明,影响医学生习医动机最大的正向因素是医生的高收入。目前为止虽因公立医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制度的实施,医护人员的收入受到若干影响,但医生的收入在社会各阶层上仍属高标准,因此,医学专业在高中生的志愿排行中,仍具有较大吸引力。因兴趣选读是医学专业第二正向因素。在本研究中,因兴趣选择医学专业者,虽难确认该类学生是否确为兴趣入学,但分析显示,此类学生习医动机明显较强、入学前比较了解医学专业、也比较有仰慕的医生典范,遗憾的是因为兴趣选医学专业在本研究只占25%,较多数医学生均非因兴趣而习医。 认知医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第三正向因素。本研究样本大部分的医学生(90.9%)都了解自身肩负的特殊社会责任,认可医护人员救死扶伤、造福大众的习医宗旨,符合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期待,也因此强化了医学生的习医动机。 第四正向因素是医学专业的了解。入学前已了解医学专业,有利于帮助医学生尽快适应医学专业生活,专业认同感较为良好,学习投入较快且效果显著,因此,医学专业内涵社会化应该成为医学教育中可以着力的重点。 影响医学生的习医动机的惟一负向因素是医学生的就读年级。低年级学生入读医学专业,伊始怀有对职业向往的热情,然而随着学生往医学殿堂道路的迈进,却相应地减低其习医动机。
四、 加强医学生习医动机的建议
1.维护医学生的习医热情驱动。 高收入作为影响医学生习医的最大正向因素,维持医生薪资与一般受薪阶层的合理差距应继续保持并根据实际调整。此外兴趣作为医学生习医动机的第二大正向因素应该是医学教育值得努力的方向。首先,医学院校可以开设一些具体课程的学习,比如开设“临床实践训练入门”,通过此类课程带领医学生走入社区医院倾听居民声音、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综合性医院陪医导诊了解医护人员的苦乐[4],促使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端正职业态度。其次,加强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社团活动等形式从正面引导学生对目前的医疗环境做出明智判断。另外,还要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比如充分优化医患沟通技能教程、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用参与式学习,并综合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医学生在课堂体验和讨论中明确一个合格的医学生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治疗患者疾病的重要性,从而使医学生坚定习医的信念和动机。
2.增强医学生的专业目标认知。 根据研究,加强医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习医动机,专业的认知了解可包括对医学职业群体的认知、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对医学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首先,组织医学生与不同群体的医护工作者,从不同的层面、 不同的角度和学生分享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经验,使医学生能全面了解医学职业发展的整个脉络。其次,可以开展“24 小时”一日生活图片系列活动,拍摄各个医护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一系列生动、完整、 真实、 立体的图片形式进行呈现,从而让医学生更全面的认知,为以后更好的完成角色转换打下良好的基础[5]。
3.实践教育式的医学行为体验。 医学教育一直被认为过度专业化、缺乏主动学习及思维的训练[6],加之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足,因此难能使医学生具有较好动机,成为真正慈悲为怀、救人济世的医疗工作者。根据本研究,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要强调医生对社会责任,及早接触病患群体,培养同理心、同情心,养成尊重与关怀。因此,医学教育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导入人文关怀的课程,带领医学生深入社区,了解并帮助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开展名医与医学生座谈,加深其医学职业三观的形成。同时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实际了解临床工作的典范,从潜移默化中,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实践建设,最后,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知识竞赛, 如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都能较好增强医学生专业认知的了解以及社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习医动机。
[1]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2.
[2]郭 茜,刘惠军.新入学医学生从医动机与职业认知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9-20.
[3]金玲玲,李 芳,刘 芳,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22-25.
[4]聂光辉,曹伟玲.基于学生评价的医学人文课程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9-10.
[5]傅麒宁,黄 华,唐文娇.搭建医学生职业认知与角色转换之桥——记2009-2010年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开展情况[J].中国高等教育,2010(3):2-3.
[6]王胜男,刘 冰,孙宏伟.医学生大学适应现状级提升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