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迪竹笛教学
2017-01-28郭蕾
郭 蕾
(萍乡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西 萍乡 337055)
马迪,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演奏﹑创作﹑教学理念,在如今百花齐放的笛坛独树一帜。作为一位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笛坛才子,马迪先生在乐曲创作﹑竹笛演奏﹑普及教育及竹笛理论研究上均呈现出大家风范。笔者将从马迪先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对马迪先生竹笛教学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训练方法上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马迪先生在竹笛演奏上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强调最轻松﹑最震动﹑最畅通的演奏状态,首次创造性地明确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吹奏方法。
传统的吹奏口型为“平嘴型”,这种口型有点类似人在微笑时的口型。这种口型在初学时因为嘴角两边收紧,更容易找到着力点来吹响笛子。但是这种口型由于口腔空间小,风门变窄,从而使得音色“扁平”,不能最大程度的振动笛子获得最好的共鸣。马迪先生经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摸索出来了更为自然地“凸嘴型”。这个口型有点类似汉字“扑”的发音。可以最大限度的打开口腔,提高口腔的储气量和共鸣,使声音更好地“立”起来。使音色可以更好地统一。
咽腔的打开在很多习笛者中都可能无意识的做到过,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更多的是附属于口腔的打开,而打开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之前也有人说吹笛时就像“含一口气”的感觉。马迪明确提出“咽腔打开”并指出其重要性。
马迪通过总结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经验,借鉴长笛和美声的一些发声原理和演奏(唱)技法,从竹笛发声原理的本源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竹笛的演奏方法。摸索出一套自成体系的竹笛发声和气息运用的训练法。
(一)独特的呼吸方法
马迪老师将其生动的形容为“狗喘气”,类似于人在半打哈欠时的口腔状态。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腹部对气息的控制和口腔﹑咽腔的打开。用这种呼吸方法来做传统的单音节和长音练习,有助于提高气息的通畅,找到最好的共鸣点,改善笛子的音色。
(二)强弱控制训练
传统的笛子演奏方法里非常突出“口劲”的作用,尤其是在强弱控制时。这种方法训练时容易出现音不准和杂音。高音容易偏高,弱控制时容易出现漏气发出杂音。这种方法吹奏的高音容易扁而散。在马迪的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放松”和“打开”。看过马迪吹笛子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吹笛时太轻松。好像就是将笛子放在嘴唇边。强弱控制﹑高低音变化的时候口型没有太大变化。他是通过下颌的灵活移动而不是“口劲”来改变口腔大小的变化,在腹部的气息控制下,完成由极弱到极强的强弱变化。最大程度的保证音色的统一。
(三)灵活多变的“气震音”
传统理念认为“气震音”是通过腹部或“喉部”控制气息按某个频率波动,从而演奏出类似于歌唱时颤音的效果。马迪认为:气震音是靠演奏意识而产生的,就像人大笑时绝不会先考虑腹部如何动作。“气震音的前提是喉部必须畅通,腹部一定要放松,然后用演奏意识引导气震音的频率。腹部和喉部的动作不一定产生气震音,气震音则会带动腹部和喉腔自然运动”。
二、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马迪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开放式的﹑包容性极强的理念,他追求自然﹑放松的演奏状态,不套用传统方法来要求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上的绝对性。他认为,在演奏方法上,只要是最放松﹑最舒服的演奏状态都是可以包容的。在乐曲处理时,在保证乐曲原有风格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演奏风格。正是因为这个包容性的教学理念,使得马迪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能从学生的演奏中受到很多启发,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演奏方法。
三、重视普及教育
马迪先生在进行专业院校教育的同时还很重视普及教育。他开通了自己的笛子网站,将自己演奏的音频﹑视频汇总供大家欣赏借鉴,还将他依据演奏心得所写的随笔及网友所精选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学习。并于2007年创立了“马迪笛箫联谊会”,花费大量的空余时间与一些笛箫初学者和爱好者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演奏经验和最新的吹笛感悟,教授他们笛子演奏技法,解答他们在学笛中的困惑。他的这些努力也使更多的人能接触竹笛音乐,了解﹑热爱竹笛音乐,进而尝试学习竹笛演奏。
四、结语
通过对马迪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笔者看到了马迪先生对于传统演奏教学方法的敢于怀疑的精神和对于新教学理念的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勇气。为笔者从事竹笛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的笛界同仁来关注﹑研究﹑论证﹑完善马迪的一些新的演奏﹑教学方法,为探索更加科学﹑系统的竹笛演奏﹑教学方法,发展竹笛演奏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
[1]马迪.中国笛子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
[2]高纯华.一曲成名,厚积薄发—马迪笛艺初探[J].中国竹笛,2009(03).
[3]马迪随笔.浅谈打开口腔、吹笛心得、艺海生涯、偶感.
[4]马迪.马迪笛艺三题[J].中国竹笛,2009(03).
[5]王玮.浅谈吹奏竹笛的呼吸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