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心授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2017-01-28刘会轻
刘会轻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口传心授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刘会轻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渠道的口传心授,是社会文明三种延续方式中的一种。口传心授所特有的意义与价值,在美声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口传心授对于美声歌唱的技巧、活态、独特神韵的传承有很重要的作用。
口传心授;美声教学;价值
文字为载体的文献、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构成了三种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声的主要传承方式。文章分析口传心授的意义与内涵,探究其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口传心授的价值与内涵
《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一书中将口传心授纳入人类文明的三种传承方式之一,可见作者郑培凯对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的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以文献和实物的形式被传承,而口传心授则可以通过传与受双方的语言和心灵的沟通,使受者充分领悟文化艺术的蕴含与神韵。“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有所随者,不可言传也”指出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往往在表达文化艺术时略显苍白,而口传心授却能很好地弥补单纯语言表达的欠缺,将艺术的形与神都体现出来。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重要性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所提及,如韩愈在《重答张籍书》关于儒家书籍写作时提到“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指出了思想传承精而正的要求。“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则说明书法的精髓离不开口传心授。同样,文化艺术的传承也主要依靠口传心授。
一直以来学者们就口传心授的蕴含提出了诸多见解。有人认为口传心授指传者通过口传为受者传授某一知识。也有人认为口传指传艺者的言传身教,心授指传艺者艺术心法的传授,而心授则包括传者的心得和受者的感悟。这些见解主要是从艺术表演教学的角度来解读言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的。
口传心授于声乐教学中,被认为是教师语言表达给学生知识的口传和师生之间心得的互相沟通的心授。而在《“口传心授”释义》一文中得出口传心授即是通过感官得其形,而感知悟其神,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形式来定义。
以上对口传心授的解读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全面的。首先,口传应是除语言表达之外,还包括神与形的非语言传述。而且没有涵盖口传与心授相关联的部分,部分思想情感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才能够表达出来。因此应将口传与心授作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来看待。我个人认为口传心授既包括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还应该兼备神情和动作的非语言表达部分,从而使受者能全面地领悟传者的内心感受与想法。
美声教学同样需要口传心授才能取得最好的传授效果,通常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原因主要在于美声歌唱的技巧不容易轻易掌握,再就是美声歌唱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的艺术,具有独特的神韵和魅力。就美声歌唱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探讨为什么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美声教学。
二、美声教学中要运用口传心授的原因
《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讲到美声歌唱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声区的混合歌唱。美声唱法是真假声根据比例需要不断混合,并调动所有歌唱时的共鸣腔体的演唱方式。这种特点造就了其独有的韵味。而单纯从文字描述中是无法领悟这种听觉和视觉艺术的韵味的。美声歌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也就离不开口传心授。以下将分析口传心授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美声歌唱技巧的隐蔽性
美声歌唱包括歌词、呼吸、共鸣和发声四要素,且四个要素要做到和谐、统一。其中呼吸最能体现美声歌唱的技巧性,歌唱时的呼吸与生理呼吸不是一个概念,比生理呼吸要更悠长,呼吸的同时腔体要打开,歌唱时保持吸气肌肉继续吸气,使呼气与吸气肌肉同时工作,这样吸气肌肉就能得到不断地锻炼,从而使得歌唱时发声更有力量,更显协调。以最小的气息消耗产生最大的共鸣,从而发出美妙的歌声。控制好呼气才能产生强烈的腔体共鸣,呼气是隐蔽技巧,是肉眼看不到的肌肉组织的协调运动。只有有经验的歌者才能将歌唱的四要素完美配合,从而做到发声张弛有度。而初学者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很难自己体会出其中的隐藏性技巧。
《乐府杂谈》中记载:歌者,乐之声也一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坠抗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可见自古中外歌唱都将气息的对抗视为发声的技巧。而这种技巧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师生充分地沟通交流与演示,才能使学生理解歌唱技巧的要义,单纯靠书本是难以达到效果的。我认为说自己“自学成才”的歌手是说不通的,专业人士能从他们的歌唱中找出很多疵病,长期错误的发声方法会对发声器官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从而最终放弃歌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缺乏口传心授占绝大部分。
(二)美声歇唱状态的活态性特征
美声歌唱的艺术性受时间的限制,只能在当时享受美声歌唱所带来的美,而无法挽留。美妙的声音是由人的腔体共鸣所发出来的,是活态性的非物质,需要表演者的嗓音和肢体的共同配合方可诠释其魅力,因此需要口传心授才能将其技巧,神韵等传递下去,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况且每个人的气质和神情表现都不同,因此音像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只能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而不能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想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除了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还是需要口传心授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老师的感情变化和心灵沟通,才能学到美声歌唱的美妙。
(三)美声歌唱艺术的独特神韵
每个人气质、经历的不同,加上内心微妙的复杂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同。高质量的歌唱表演要求表演者的艺术和情感处理到位,这样才能达到神形兼备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歌声要足够细腻,能够打动观众。而只有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才能将老师内心微妙的感受和表演时的神韵精确地传达给学生。
歌唱演员往往要表现各种不同身份、性格、阅历的舞台角色,这就需要表演者充分把握角色的内心情感,才能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表演者本身的经验要丰富外,还需要其充分解读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主旨思想,才能真正地将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通过歌声完美诠释出来。从思想层面感悟和体会音乐的歌词和表演方式所要展现出来的效果,加上演唱技巧拿捏的得当,才能将内心理解的思想和领悟到的情感通过歌声完美地表现出来。而如果没有前辈的口传心授,就很难使美声歌唱达到神形兼备的感染力和层次。即使呼吸、共鸣都处理得很好,声音也够洪亮,节奏感也掌握得很好,但如果缺少了神韵,表演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犹如一个只有肉体而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般,无法轻易地感染观众,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口传心授作为美声歌唱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正是因为美声歌唱对表演神韵的严格要求。
三、结语
美声歌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有的技巧性、活态性和神韵必须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只有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心灵沟通才能传授其要义,并且要依靠学生长期反复的推敲和经验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消化。只有老师口传心授的教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美声唱法的特点和技巧。郑泽凯指出“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是人类文明传递和延续的方式之一,是对口传心授在文化传承中价值的肯定。口传心授的文明传递是现代科技和物质无法取代的,在美声教学中同样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1]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2]刘富琳.“口传心授”释义[J].民族音乐研究,1997(04):23.
[3]朱洁琼.“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J].人民音乐,2010(06):38.
J616.2
A
刘会轻(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 硕士研究生 ,助教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