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数概括让《孔雀东南飞》教学更高效
2017-01-28张文宽
张文宽
标数概括让《孔雀东南飞》教学更高效
张文宽
所谓标数概括,是指用数字把零散的事物、材料归纳整理成带数目的有序整体,使之便于把握、记忆。如古代科举考试必读书目,用标数概括法可以归纳为“四书五经”,古代读书人要掌握的六种技能标数概括为“六艺”,其它如“五行”“六部”“九州”等等,不一而足。经典长诗《孔雀东南飞》用标数概括法教学为抓手,既能很快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关键点,又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主人公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孔雀东南飞》着力塑造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形象,尤其是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尤为细腻、丰满。诗歌比较长,为了让学生能很快把握课文要点,理解刘兰芝的形象,可将刘兰芝的动作、语言、情态用标数概括法归纳为“四哭泣”“三道别”“两应答”“一赴死”四个主抓点。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会很快把握刘兰芝情感变化的过程,准确地理解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四哭泣”:诗歌共有四处写到了刘兰芝的哭泣,第一次是在别小姑时“泪落连珠子”,第二次是离开焦家时“泪落百余行”,第三次是府君迎娶兰芝的前一天,母亲问她为何还不做出嫁的衣裳时“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第四次是在她做成婚服后的黄昏时分,她“愁思出门啼”。这四次哭泣将刘兰芝的内心活动及她的性格活动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别小姑时的落泪,那是她重情重义;离开焦家时的落泪,那时她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出嫁在即,婚服还未成,面对母亲的催促,她心如刀绞,一边是与仲卿的约定,一边是兄长的逼婚,此前曾有的与仲卿复合的那一丝微茫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内心无比悲痛,但又不能在母亲面前表现,她只能将这悲痛强压在心里,掩口抽泣;强压在心头的悲痛再也无法遏止,于是她出门将内心的伤痛尽情地倾泻而出。四次哭泣,情感由最初的留恋不舍,到离开焦家时痛苦、委屈,再到强压内心无以言说的苦痛,最后与仲卿复合的希望破灭后出门而啼,内心的痛苦一步步加深,这为后文兰芝“举身赴清池”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道别”:诗歌写了兰芝的三次道别,第一次是离家别,第二次是道口别,第三次是与仲卿的死别。
“离家别”写兰芝与婆婆、小姑、仲卿道别,写得曲折有致,富于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兰芝的性格特征。和焦仲卿道别时,对仲卿“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许诺,她却没抱希望,她对自己将来的命运是清楚的。在写她与焦母道别时,充分体现了她的倔强、自尊。与小姑道别时,兰芝将自己的不舍彻底流露出来,体现了她的真诚、善良。
“道口别”是兰芝与仲卿的第二次道别,仲卿恋恋不舍送兰芝到道口,并以斩截的语气发誓不负兰芝,兰芝感于仲卿的忠贞之言,也回以忠贞之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但兰芝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但面对仲卿的的誓言,她又不能不想他们的未来,然而一想到此,让她痛苦难当。
“死别”是兰芝与仲卿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他们最后的道别。听到兰芝改嫁的消息,心急如焚的仲卿骑马来找兰芝,兰芝面对仲卿的责难,有口难言,只能相约以死明志:“黄泉下相见,无违今日言。”“死别”这一情节,既应证了兰芝之前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兰芝不慕荣华,忠于爱情的可贵品质。
“两应答”:兰芝回到娘家后,对兄长和母亲的两次应答,揭示了兰芝丰富的内心世界。初回到家先后有县令和太守派人来说媒。县令派人来说媒时,兰芝是“含泪答”,因为她心中还有与仲卿的誓约——“结誓不别离”,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门亲事。不久,太守又派人来给儿子求亲,母亲知道女儿心系仲卿人,便推辞了这门亲事,但兰芝的哥哥却再也忍不住了,口气严厉地批评妹妹:“作计何不量”,责怪兰芝“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于是“兰芝仰头答”。兰芝的仰头答,看似屈服,实则是不屈,当面对无法抗争的处境时,她的“仰头答”便有一种以死抗争的心理准备。所以两次应答也反映了兰芝不同的心理变化过程,坚守与仲卿的誓约,荣华富贵打不倒对爱的忠贞,但当无法坚守爱的誓约时,她宁愿以死来抗争。
“一赴死”:诗歌的最后写了兰芝“举身赴清池”,在赴死时她显得非常决然,没有一丝犹豫。反映出她对封建礼教强烈的反抗性。相比焦仲卿还老母要奉养,他难以决绝地放下自己的责任,因而他“徘徊庭树下”,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以及身上的软弱性来。当然,最后他以自己的死对封建礼教做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孔雀东南飞》成功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分析他们的形象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有重要的作用。怎样将散于诗歌中一个个闪光的珠子找出来并串成串,从而体会他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妙处。标数概括法便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就像一个抓手,把一个我们难以拿捏的东很容易地抓到手中,从而使这首比较费时的长诗教学更省时、更高效。
宁夏银川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