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2017-01-28郑庆忠
郑庆忠
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郑庆忠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来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了新时期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挖掘教材潜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素材。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苏武的“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屈原生活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常常投奔他国。在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精神永远是中华精神文化的瑰宝。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等,都是民族强大的精神财富,是学生丰富的精神滋养。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有效载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整合教材资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传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指的就是传统文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高中语文课本在编排体例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把它当成是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窗口,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自然情怀。要学生明白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另外,语文课还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选修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诗文教学,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可以说一部浩瀚璀璨的中国文学史,是以诗词为主线和主要表现形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迄今已近三千个春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若繁星的伟大诗人,产生了大量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徜徉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学生可以随诗仙李白梦游天峔,伴豪放苏子放歌赤壁,想现实杜甫抒发忧国情怀,忆凄凉屈子行吟汨罗,陪忧伤易安独上兰舟,望悲壮放翁指点江山。品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落寞,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狂歌,追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悲壮磅礴,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戚,赞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古诗文的积累、诵读和学会做人结合起来,用古诗文为自己补充生命的元气,做一个有根基的中国人。
四、诵读国学经典,增强传统文化底蕴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诵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借着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东风,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888)的研究成果〕
甘肃陇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