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
——以《伤仲永》为例

2017-01-28

中学语文 2017年36期
关键词:仲永悲剧个性化

丁 霞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
——以《伤仲永》为例

丁 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要求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从“多元解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阅读主动性、积极性,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落实。但审视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形:要么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造成课堂的高耗低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放任学生对文本内容“指鹿为马”的任意曲解或“不设边界”的过度解读,导致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表面上百花齐放的现象。

那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打破传统地“一元解读”的教学现状,引领学生进行合理地、科学地个性化阅读呢?笔者将结合《伤仲永》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微笑着抛出问题: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由于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

突然,一位一向沉默内向的同学表示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不能仅仅归咎其父亲的“不使学”。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先是几个同学点头附和,接着大部分同学自发地小声讨论起来。我在心里进行着激烈地思想斗争:是轻描淡写地“敷衍”带过,还是珍视课堂的“生成”?思虑再三,我决定让学生重新研读文本,讨论“悲剧谁之过”这一问题。

五分钟后……

生1:我认为仲永的悲剧是父亲造成的。正因为他父亲鼠目寸光,贪图眼前蝇头小利,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耽误了仲永接受后天教育。

师: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无利可图,仲永父亲就一定会让他好好接受后天教育。

生2:也不一定。因为他们家“世隶耕”,缺乏经济基础,理论上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文中“借旁近与之”可以验证。

生3:正因为“世隶耕”,所以突然受到“宾客之礼”相待,还有人以钱币乞诗,他何乐而不为呢!用我们今天时髦话说则是“小农意识”爆表啦!

师:所以父亲的“利其然”“不使学”只是造成仲永悲剧的直接原因、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仲永出生的家庭阶层所具有的思想意识。

生4:仲永自己也难逃其咎。就算父亲目光短浅,可是他自己为什么不要求接受后天教育呢?就算当时他只有五岁,难道十二三岁,甚至二十岁还不能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吗?何况他还是个早慧的孩子!

生5:因为他孝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说明他是个孝顺孩子。

生6:我觉得邑人也是造成仲永悲剧的因素:“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

生7:对,邑人做法麻痹了仲永父子,助长了他们内心深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师:的确,北宋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重文轻武,相对于唐朝的“储官”制度,宋朝只要科举在榜便是准官员。因此,如果说父亲的“不使学”是“棒杀”了仲永,那么邑人做法则是“捧杀”了仲永。总之北宋当时的风气的确是造成仲永悲剧的深层原因。

师:其实“棒杀”也好,“捧杀”也罢,仲永的悲剧已经造成了,因此作者在文中向读者阐述了一个沉重的道理,那就是——

生齐: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生8:老师,我认为作者也不是“好人”,他亲闻亲历了仲永才能由盛而衰,直至“泯然众人”,可是他为什么只是充当看客?

生9:可能仲永并不真实存在,作者只是借题发挥。

师:的确,在当时的北宋,由于教育资源缺失,类似于仲永的悲剧不胜枚举,作者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仲永”,所以北宋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已无关紧要,他只是在借此现象来阐述道理。实践证明,在后来的变法中,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学校地位,普及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可见,在本文中作者哀伤的不是仲永个人才能“泯然众人”的悲剧,而是哀伤?

生:(抢着回答)哀伤造成仲永悲剧的社会现实、经济状况、思想理念、社会文化……

反思本课教学,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深层阅读,进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下结如下:

一、正视文本的生成取向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在本课教学中从“世隶耕”一句中敏锐地分析出经济基础薄弱是仲永悲剧的原因之一,从“稍稍”一词中悟出邑人那种观望、权衡、投资的复杂心态。由此可见,学生的独特感悟、个性体验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离开对文本的研读,个性化阅读生成便成了无本之木。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在关注知识“生成”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承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的科学性,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一千个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的事实。

二、珍视学生的潜在经验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经验,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都使其具有自己的“前知识”,这样必然会对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体会,正所谓“见仁见智”;另外,因为文本的语言文字本身包容性极大,所以不同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同一文本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对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前经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参与思考、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情感积累,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自己的眼去触及作品,用自己的心去抚摸作品,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审视师生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学生的角色:学生不仅是具有自主性的个体,而且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同时新课标还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仁者”“智者”的交流碰撞中悟出“真谛”。当然实施个性化阅读也要掌握好“度”,既要避免放任自流,也要避免刻意追求“新奇特”,对学生的“误读”一定要加以纠正引导,因为个性化阅读绝不是随意而漫无目标的“放羊式”阅读。

四、重视解读的开放多元

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学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千差万别,是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很好佐证。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他们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鼓励他们用多种形式呈现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仲永悲剧个性化
伟大的悲剧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画家的悲剧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近视的悲剧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