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7-01-28陈爱文

职教通讯 2017年32期
关键词:志愿队伍志愿者

陈爱文

基层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陈爱文

社会教育志愿者是社会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基层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教育志愿服务正在飞速发展,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对象也在不断壮大,相比较其他社会志愿者而言,社会教育志愿者是一股较为新生的力量,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政府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教育志愿者素养;开展形式内容多样化,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策略,以期为基层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

社会教育志愿者是推进基层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教育部以“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号召下,基层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制度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有不足,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在对当前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早日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证社会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一、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者是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智力、体力和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人,是一种自觉的社会义务性行为为体验的社会群体。在参与社会教育志愿工作中,既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社会教育志愿服务,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志愿服务,依据志愿者所从事的服务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社会教育志愿服务者和社会活动志愿服务者,而随着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但在精神文化领域却留有空白,这就需要大批的教育志愿服务者投入其中,以满足老百姓在教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社会教育

在我国,社会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社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中小学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大结合;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探索阶段。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在探索阶段社会教育开始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并日益突显出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特征;第三阶段是21世纪的全面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社会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社会教育成为教育事业中一片新的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立一直发展至今,我国的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老百姓在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社会教育志愿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研究社会教育志愿服务主要涉及的是社区教育、学生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成长和保护以及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四个领域,而本文将教育志愿服务的对象界定在社区之内,以满足社区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即进行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在界定社会教育的概念时,理论研究学界几乎是将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等同的,1949年,日本颁布《社会教育法》明确把社区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所以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几乎是同义词。著名的社区教育专家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面向群体居民所展开的各类教育、学习活动和过程的总称。[1]

(二)教育志愿者

所谓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大特点。根据志愿服务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教育志愿服务和活动志愿服务两类,对于立足于社区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所展开的志愿服务研究,理应归属于教育志愿服务,教育志愿者是隶属于志愿者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定义和特征上也存在相同之处,即教育志愿服务意指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资源和技能,不以索取物质报酬为前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提供的服务,同样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与组织性四大特点,而所谓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就是这样一群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提供无偿服务的人的集合体。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社区教育志愿者逐渐成为切实有效整体推进社区教育的宝贵人力资源,成为推进社区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正向全国发展。

二、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需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发展社会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以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繁荣的学习型社会,社会教育在社区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而社会教育志愿者又是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社会教育志愿者进入社区,给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当中来,让居民树立学习观念,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发展社会教育,最终建立学习型社会。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对于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社会教育人力资源,是普及社会教育工作的人才保障举措。

(二)整合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满足社会教育需求

社会教育是在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跟不上物质生活的节奏,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一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探索领域,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老百姓在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当前,各社区内存在着诸多但未经整合和开发的现有资源,所以,在本着“教育面向社区,资源来自社区”的原则,就急需一批从事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和开发的社会教育志愿者的存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引入教育志愿者进行教育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各社区的首要选择,它不但扩大了受益对象,增加了接受教育的内容,改变了我国社会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单一的状况,同时,也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2]因此,为了推动社区教育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坚持在社区教育中积极引入社会教育志愿者,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在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志愿服务下,对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加强各项教育资源横向与纵向的沟通,从而展开社会教育,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每个志愿者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各个自愿者放在最适合的岗位,提高工作效率,整合社会教育志愿者资源。

(三)提高生活质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

当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变居民,村组变社区,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跟不上物质生活的节奏,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突飞猛进,加之社会现状是各类文化、教育资源较为缺乏,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较为匮乏,“黄、赌、毒”呈上升势头,社会治安形势更加复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社区精神有待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志愿服务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发展的要求。根据志愿服务的内容,可以将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分为教育志愿服务和活动志愿服务两类,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旨在加强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是相对看得见、摸得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相比较而言,教育志愿服务承担的更多,它是无形的,在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志愿服务的形式加强社会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全方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一个富有的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追求,这个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3]

社会教育是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事业,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评价社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志愿者无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传播知识与经验,帮助居民提高知识和技能,同时,也给自己个人特长展示提供平台,人生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从而增强志愿者队伍的吸引力,营造一个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志愿者队伍的好坏,思想是关键,要树立服务意识,志愿者队伍品德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引领居民,志愿者就要建立良好、积极、向上、乐观、合作与奉献的心态,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举止习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品德高尚的志愿者更能带动身边之人,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三、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一)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健全

我国志愿者队伍主要有隶属于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隶属于民政部的社区志愿者、民间组织发起的草根志愿者和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者等组成,而教育志愿者又属于志愿者队伍中的一支新兴又较为特殊的队伍,教育志愿队伍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关专门管理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机构,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分散于上述队伍之中,但以民政部门的社区志愿者为主,不存在明确的政府监管主体,不存在长效管理的部门。由于共青团组织、民政部门等的多头领导,形成了人人都想管,但实际又没有人真正去管的现状,使得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很多并不符合社会教育志愿服务者要求的人进入该队伍中,并试图浑水摸鱼,加之教育志愿服务人员流动性大、随机性大,最终,形成了目前教育志愿服务“散、乱、弱”的总体局面。由于缺乏明确的风险管控主体,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专门针对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来制定相关的、比较明确的管理机制,更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约束。目前,对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管理主要参考的是《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没有形成专门针对性的管理条例或暂行办法,对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使社会教育志愿服务队伍缺乏针对性的管理依据,加之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先天不足,导致了当前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方式过于松散,随意性、自由性大,教育志愿者在提供教育志愿服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马虎应付了事的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影响了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呼吁逐步完善志愿者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建全法律法规,所以,应建立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制度,明确职责、加强指导、提出自愿服务的要求、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志愿者组织不是单打独斗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群体。从志愿者定义中可知,是没有报酬的劳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义务,因此,加强志愿者自身建设,志愿者要知法、懂法,认真学习各项政策法规,带头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升社会志愿者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用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自己,服务于居民。

(二)教育志愿者素质不高且构成单一

从当前社会教育志愿者自身角度考虑而言,志愿者人员素质不高且构成单一。由于当前对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从志愿者招募到培训再到最后的提供教育志愿服务,整个流程都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作指导。在志愿者招募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招募要求,没有做到严格把关,也没有设定相应的招募标准,使得大量并不具有教育志愿者资格的人进入教育志愿队伍中,没有经过严格选拔的教育志愿者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对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志愿者自身服务意识十分薄弱,只是浑水摸鱼,严重影响了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和素质是保证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而在志愿者培训过程中,由于社会教育志愿者的流动性大,给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因为每年或者每一季度都有大量的志愿者加入也有大量的志愿者退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性。由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对每一位志愿者都进行培训很难实现,大部分的志愿者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教育志愿训练,他们在教育志愿服务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志愿服务。目前,社会教育志愿者以退休老人、在校大学生为主,青年人较少,普通人员较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较少,构成相对较为单一。因为年轻人白天要上班,青少年要上学,就只剩下具有大量闲暇时间的退休老人和在校就读的大学生,这也是目前社会教育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支撑,导致了社会教育志愿者老龄化趋于严重、技能型匮乏和流动性比较大。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的整体教育水平,面向的群体是整个社会,但是由老年人组成的教育志愿服务队伍就成了老年人自己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完全背离了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由于老年人身体、知识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所提供的社会教育志愿服务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现代化的学习需求;在校大学生有志愿服务的愿望但是技能单一,更有些大学生打着志愿者的幌子却做起其他事情,背离了志愿者宗旨。因而,志愿者队伍中素质不高及构成单一是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发展遇到的瓶颈,只有从源头上解决志愿者自身的问题,解决好志愿者的“入口”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三)服务群体对象较窄,服务内容单一

由于志愿者素质以及人员构成单一等原因,造成了志愿服务群体对象较窄,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目前,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和青少年身上,服务群体对象较窄,完全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实质,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居民,而现在的发展趋势则完全背离了全民教育的理念,在社区内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影响力。志愿者们开展的教育志愿活动大多还停留在以传统节日为背景而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每年的活动都大同小异,大多以讲座、咨询的形式进行,且参加的人多为老年人,由于教育志愿活动形式的单一,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参加,使得大部分的活动都有流于形式的意味,难以真正提供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发放纪念品以及奖品的形式吸引社区居民参加,但即便如此,还是存在大量的社区居民没有参加社会教育活动,没有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如何解决服务对象较窄、内容单一,根源还是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四、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

民政部门是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注册机关,因而具有对志愿服务组织加强监管的法定责任,民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而改变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多头领导的“散、乱、弱”的总体局面。规定中已经对社会教育志愿服务作了明确要求,但还需要政府在提出要求后将各项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而并非只停留在口号层面,从而真正实现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特别是当前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更加需要政府发挥牵头领导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将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入正轨,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政府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公开招募的制度上,政府有必要制定公开的招募制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社会教育志愿服务中来,以此扩大社会教育志愿者的来源;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负责制定的统一、公开的招募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权威性,在政府的号召下,会有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社会精英人员进入社会教育志愿服务队伍中,以此提高教育志愿服务队伍的人员素质。由于社会教育是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进的,政府一定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在资金上要予以大力支持,只有这样,基层组织才有信心完成这项工作。目前,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而通过社会捐助获得的资金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给社会教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工作难以推进。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组织在政府给予资金大力支持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吸纳社会资金,争取社会支持,并公开社会资金支出使用情况,便于社会的监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非政府组织资金主要来源就是社会捐助,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中,公共部门占43%,私人部门占47%,私人捐赠占10%。[4]从三者的比列中可以看出,社会经费是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我们也应该借鉴吸收这种获取资金的渠道,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逐步的建立起稳定、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给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教育志愿者素养

大部分社会教育志愿者对社会教育是满怀热情的,但由于志愿者来自不同行业,相对接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志愿者队伍鱼龙混杂。即对社会教育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的认识各有千秋,造成了教育志愿服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居民反映不一,因此,有必要分条理、按层次的逐步来提高教育志愿者的素养,统一思想认识。(1)建立社会教育志愿者定期培训制度,来提高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养,其中,身心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模范带头作用来树立社会教育志愿者典型,从而让更多的教育志愿者了解规范的教育志愿服务的流程。在对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时,要根据教育志愿服务特点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专项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一定要落实到位,在招募相关技术领域的志愿者后再针对教育志愿的特点进行培训,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志愿服务。(2)对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培训,通过定期开展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讲座来实现教育志愿者之间的自学、交流和研讨,切实提高教育志愿者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3)结合网络资源,利用已经普及的QQ、微信等具有时效性的跨平台的语音工具进行传送相关的科技动态。一方面,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让教育志愿者了解最新的工作动态,以协调好自己的工作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教育志愿服务充满预见性,而不是在仓促之间潦草完成教育志愿服务;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志愿者有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从而达到更新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每天都会出现有关各个领域的新闻,这样一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教育志愿者跟上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掌握教育志愿服务领域的最新动态,开阔和丰富社会教育志愿者的眼见。

(三)开展形式内容多样化,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教育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社会教育志愿服务对象的固化以及服务内容的形式化,有必要开展形式内容多样化,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在提供教育志愿服务之前,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对服务的社区进行调查,对服务社区内的群体构成、年龄构成、男女比例等方面进行调查,在掌握充足的资料后开展有关针对性的教育志愿服务,从而使教育志愿服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实现教育志愿服务大众化的目标。在教育志愿服务的内容上要大胆创新,形式上要更加多样化,比如,针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采取周末小课堂、趣味学堂等形式,以满足他们在课堂之外的学习需求,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解决双职工留守儿童问题;针对中年人,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岗位就业信息,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且职业技能又相对薄弱的人员,难以适应信息化、技术密集型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在就业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所以,在教育志愿者提供教育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针对这样的劣势群体给出针对性的教育志愿服务,提供技能培训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招聘信息;针对老年人,主要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搜集目前较为健康的身体锻炼方式,然后在教育志愿服务过程中给他们普及并亲自示范新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解决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的子女放心,这样,可以让他们的子女对社会教育志愿服务有更为清晰地认知,也有利于给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树立良好的口碑,从而更有利于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为社会教育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而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是一支创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要真正的落实这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教育志愿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团结社会教育志愿者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不断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从而实现社会教育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陈乃林.终身教育理念观照下的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8(10):16-18.

[2] 朱涛.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创建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2003(11):4-5.

[3]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 李晓辉.国家立法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99-101.

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SS-C-2016006);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5040)

陈爱文,男,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7)32-0075-06

[责任编辑 李漪]

猜你喜欢

志愿队伍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