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主持人 打好“民生牌”

2017-01-28文/杨

传媒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播民生主持人

文/杨 安

用“活”主持人 打好“民生牌”

文/杨 安

以平民的视角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是民生新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民生新闻节目广受电视观众青睐的根源所在,而“以服务创造认可”“好新闻,凭良心”“您的事就是我的事”等节目理念决定了民生新闻独有的“平民化”“本土化”和“亲民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一个“不死板,有思想”“说实话,真帮忙”的主持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容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穿越荧屏阻隔的信任感。那么民生新闻主持人究竟如何“活”起来呢?

独特的语言风格 “活”在节目中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观众往往对那些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新闻主播不感兴趣,甚至有厌烦情绪,这是因为民生新闻取材本就琐碎、家常,如果主持人用严肃的播音腔来播报表达,会让观众有强烈的距离感,久而久之便会使观众产生“不爱听、不相信、不去看”的抵触情绪。因此,主持人应尝试对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新闻事件进行故事性讲述,用“分享”的表述方法把观众带进节目中,让观众与主持人一起走进新闻发生地,走进新闻当事人,共同分析,一起评理。比如,《南京零距离》节目播发的新闻《欲盖弥彰 贻害无穷》,在报道某驾驶员为了逃避监控视频抓拍交通违法行为,而使用捡到的他人机动车号牌上路行驶时,主持人这样说道:“相信您有身份证吧,快摸摸在不在您兜里或者钱包里,您可得拿好了!因为这不仅是咱们身份的证明,还是我们被法律保护赋予权利的凭证,但同时也必须接受监督,如果您的身份证丢了还被别人盗用,那么您肯定很生气,下面这件事,就让失主张先生很恼火,不过他丢的不是身份证,那是怎么回事呢?”从表面上看,主持人似乎在“顾左右而言他”,有点“文不对题”,而实际上主持人是“活用”语言,借用人人都有,且明白其重要性的身份证来指代车牌照对于车辆的同样意义,指明涉牌涉证违法行为必将受到严惩。在提醒观众“检查”自己身份证安全的同时,又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因为遗失车牌被盗用而面临法律风险的新闻事件当中,让观众从“自省自查”到“疑问丛生”,再到评论部分被提醒要保管好自己的车牌,遗失后要及时挂失避免被盗用受牵连的“恍然大悟”。用“活”语言,为新闻题材增色不少。兰州电视台《民生视点》主持人在评论《黄牛泛滥 谁来监管》时说道:“其实车站派出所的民警与票贩子之间本该是猫和老鼠的角色关系,但是我们在这里并没有看到老鼠对猫的闻风丧胆,看到的却是硕鼠的肆无忌惮与病猫的缺乏监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猫咪去哪儿了?”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黄牛党是危害正常购票秩序和违背公平交易的“鼠”,理应遭到打击和管控,又用“病猫”和“去哪儿了”这种较为尖锐的语言指出执法部门的监管缺位,明确地表达了广大市民对监管部门不作为的不满和愤怒。“活”用语言,用准确的评论概括既抨击了丑陋又刺痛了迟钝。

丰满的人物形象 “活”在节目外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民生新闻主播都是“尽管天天见,只在节目中”的状态,此举可能会给公众人物营造一种“神秘感”,但长此以往也会导致民生新闻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感”。比如,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中都会涉及“困难家庭罹患重症亟待救助”的题材,如果主持人只是在节目中一遍遍地呼吁“请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帮帮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那么观众就会产生疑问,“尽己所能,你作为公众人物究竟做了那些努力?”这样的疑问随着同类型节目频繁播出,就会导致主持人说得不疼不痒,观众反应冷漠麻木,因为这种死板的“呼吁”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节目在报道《情牵小若男》六岁石女亟待援助的消息后,主持人走下主播台,走进生活中,得知患病女童热爱画画,便组织交大附小的同龄学生共同创作“你好明天——情牵若男”的公益画作义卖活动,并发动妇联、红十字会医院等爱心单位和广大电视观众共同为小患者筹款近十万元,成功帮助受助对象募集了足够的手术费用。此举不仅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患病家庭,更通过从荧屏到生活的真实互动,让广大电视观众相信这是一档有社会责任感的节目,这是一群有温度有良知的新闻人。还有甘肃电视台的《喧关帮忙》节目曾播出了《一月红提 盛产难销》,主持人在直播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里,利用个人朋友圈帮助果农传递产品销售信息,又利用周末时间邀请多路媒体代表走进果蔬农庄,义务为永登果农当起了形象代言人和致富引路人,利用公众人物的传播影响力和人际关系网帮助原本陷入销售困境的果农们增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不仅让自己成为果农们心目中的“大好人”,也实实在在地兑现了节目的服务宗旨。“活”在荧屏外,让主持人更加“有血有肉”,也让主持人所代表的民生新闻节目真实可信!

主动参与策划制作 努力扮演灵魂人物

一个好的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但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民生新闻主播都只是完成口播、录播这些与播音主持业务紧密相关的工作,很少亲自参与新闻调查、现场采访和后期剪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和缺位。倘若民生新闻主播能够全程参与节目制作,从确定选题到亲历采访再到后期配音剪辑,这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节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还能使主持人从全局把握节目的进程,将自己的发现、思考和评论融入到节目中,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到的分析和点评,最大程度地引发观众的共鸣。《兰州零距离》节目在2016年11月下旬发布了兰州市大气污染橙色预警公告,并按照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控指挥部要求,在节目中告知广大市民全市范围内即将开展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消息的播出引发了部分市民对于私家车出行受限的不满,很多人通过《兰州零距离》节目的热线电话与微信、微博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配合政府宣传部门做好这一重点工作,成为摆在节目组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作为兰州地区关注度最高的民生新闻节目,节目主播并没有拘泥于传声筒的角色,而是积极策划了《大气污染与市民健康》《机动车尾气与雾霾成因》等社会调查类专题报道,走进当地环保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调查采访,解开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和雾霾成因的症结,并且从医学角度阐释雾霾天持续会对广大市民健康造成的直接危害和潜在隐患,让更多的人理解政府部门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意义。与此同时,主持人为倡导广大市民在限行期内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还策划制作了《不开车的日子让双脚动起来》《支持限行 绿色出行》等公益宣传片,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广大有车一族欣然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此外,节目组还邀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最基层但也较为重要的洒水车驾驶员、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员、交警和普通市民等代表走进节目直播间,共同探讨保卫“兰州蓝”的重要意义和措施,让每一位市民达成“兰州蓝绽放在头顶,激荡在心底”的共识。作为民生节目的主持人,在与一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角色担当中,很好地扮演了从前期科普宣传,到中期身体力行再到后期全面辐射的引领作用,使得媒体尖兵走在了这场大气污染防治战的最前线。在这样的基础上,民生新闻主播就不再是被动的角色,而真正具备了节目的主导权,可以真正把握一档节目或者一个阶段性宣传报道的节奏、分寸、延伸和导向,从而不仅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还能有效促进主题宣传报道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有利于主持人个人风格的树立。

结语

一个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始终坚信民生新闻的实质和内涵是“为老百姓说话”和“替老百姓办事”,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实践当中,坚持百姓立场,评说生活点滴,体现人文关怀,传播公益能量。与此同时,主持人还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加深对党和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宣传政策和政令法规的理解,对新时期广大市民的诉求和关注进行清晰而深刻的领悟和感知。并坚决摒弃“曲高和寡”和“孤芳自赏”型的主持风格,因为高高在上的说教和片面狭隘的评论,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与接受,反而会失去民生新闻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民生新闻反映民情,民生新闻服务为民。用“活”主持人,跳脱出固有模式,在巩固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亲和力的同时,锤炼独特的语言风格,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并且坚定不移地站在平民视角,把握民生新闻事关百姓衣食住行无小事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民生新闻的征途上继续昂首向前。

作者系兰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兰州零距离》主播

猜你喜欢

主播民生主持人
主持人语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人气』主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