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塑型媒介语态下的中国形象
——以“FT中文网”和《中国日报》G20峰会“中国话题”报道为例

2017-02-20江作苏孙志鹏

传媒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文网中国日报建构主义

文/江作苏 孙志鹏

互塑型媒介语态下的中国形象
——以“FT中文网”和《中国日报》G20峰会“中国话题”报道为例

文/江作苏 孙志鹏

本文将G20峰会视作话语分析平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双向互动角度分析语义,以互塑型语态的角度还原不同符号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以数据统计及话语包分析,呈现了在国家形象互塑过程中国际利益博弈下的中国形象构建及由此形成了互塑型的媒介语态。

中国形象 媒介语态 G20峰会 FT中文网 《中国日报》

2016年9月举行的G20杭州峰会,20多个重要国家(地区)领导人齐聚西湖,其不仅成为年度外交盛事,也引发了如何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话题,展现了一个多维媒介语态的互塑博弈平台。

一、研究目的与理论溯源

分析对外传播的现状可以发现:从我国早期的“对外宣传”到如今的“对外传播”,尽管传播手段在不断变化,但是宣传味太浓、官方色彩重等弊病却一直存在。导致在现有的对外传播体制下,涉及与本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国际事务时,经常会出现“有理说不清”的情况。

本文试从“建构主义国家关系理论”出发,分析国家形象在我国对外媒体和国际媒体互塑下的异同,进而探寻我国对外传播背后所展现的观念博弈。国家形象构建过程基本可以分为自塑与他塑两种形式,已有学术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比国家形象的具体描绘,而缺乏对形象塑造及传播模式的具体分析。

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是占据主导性的研究范式。而自冷战结束后,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兴起。相较于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建构主义则强调观念的分配是主导国际行为的表现。

具体而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人是社会存在现象;我们之所以能够具有人的特性,正是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因此提出了“认同”与“互动”这两个核心概念,并应用于现代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

“认同”是建构主义核心概念之一。这里的认同不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而是通过社会互动、沟通后得到社会承认的共识。而“互动”概念则认为,社会结构不是客观物质因素单独构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应该是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结果。

除了“认同”与“互动”两个核心概念外,“身份互塑”与“关系文化”也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身份,是一种在国家与国家间互动中所相互塑造出来的。同时,国家形象在主体间的相互形塑与彼此互动中会逐渐形成固定的互应机制,并最终形成一种共享的国际文化结构,即“关系文化”。

二、研究方法

除了以上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理论支撑,结合框架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外,本文还通过案例量化方式,解读西方主流媒体在传播语态中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从双向互动角度来分析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

基于此,本文选取对象:一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日报》(China Daily),二是欧美著名政经大报《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版“FT中文网”,并以“G20峰会”中的中国话题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数据挖掘,以“G20”为关键词进行新闻抓取,共获得从2008年到2016年间共3595条新闻,其中“FT中文网”1275条,《中国日报》2320条。通过对总样本的进一步人工筛选,提取与G20峰会中“中国话题”有直接联系的共526条,其中“FT中文网”165条,《中国日报》361条。

本文第一步以2008年G20国集团首次首脑级峰会到2016年的G20首脑杭州峰会的8年期间《中国日报》涉及的G20首脑峰会报道为分析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在《中国日报》对外传播过程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第二步着重探寻中国媒体“走出去”是否落实,效果如何?考察“FT中文网”2008年到2016年间关于G20首脑峰会中的中国议题报道,以分析中国的对外传播。

最后,通过分析案例,试图从深层传播学角度和国际关系视野去分析中外传播间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并且通过分析差异化传播的现实,去探讨在“主体建构”过程中“形象互塑”的重要性。

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同样也是辅助理论工具。本研究以定量结合定性,框架分析结合话语分析的原则,运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共计526条样本数据进行编码后构建如下编码类目:信息来源、新闻文本形式、报道态度、内容框架、议题框架。

甘姆森把媒体框架定义为“有组织和逻辑的中心观点,并且能够为整体事件提供意义”。他认为,媒体的报道文本可以分解成一个个的话语包,每个话语包都有一个反映了话语包核心框架的标识,标识又可具体分为两种装置,即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框架装置包括标签、隐喻、范例和关键短语;推理装置则包括根源、结果和体现的原则。

三、数据统计与样本分析

通过对《中国日报》和“FT中文网”有关中国话题的526条样本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有以下发现。

1.信息来源。如表1所示,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引用本国的消息来源,并大多以本报记者、通讯员或国家级媒体(如新华社)的消息作为信息来源。在引用国外的消息来源时,《中国日报》则多以引用海外专家言论为主。“FT中文网”(如表2所示)则更倾向于选择国(境)外人士作为自己报道中国的信息来源,且多以外国专家学者的话语为主。

表1 《中国日报》信息来源分布表

表2 “FT中文网”信息来源分布表

2.新闻文本的形式。如表3所示,《中国日报》在传递G20峰会中更多采用消息作为新闻报道体裁。而“FT中文网”的中国议题新闻,更多采用评论和通讯的形式,其中评论和通讯大多由其通讯员或专栏作者完成。

表3 新闻文本形式分布表

3.报道态度。《中国日报》和“FT中文网”对中国话题进行新闻报道时所蕴含的态度倾向,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三类倾向。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时更多地采用正面倾向的态度塑造中国形象。而“FT中文网”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则倾向于采用中立的态度倾向,或者温和的批评。

表4 报道态度分布表

4.内容框架。围绕会议展开新闻报道的内容架构也是评价媒体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日报》还是“FT中文网”都将“政治与国际关系”作为报道G20会议的主要框架,经济与民生话题也是两个媒体的重点报道框架。

表5 内容框架分布表

四、G20峰会中中国对外传播的主体构建

根据前文阐述的研究方法,本文对《中国日报》中316篇与G20峰会中国话题相关的样本新闻进行编码,结合之前的类目构建与数据分析,依据对“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的论证,提炼出了如表6所示的三个话语框架,分别是:“中国的G20参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中国经济发展”。

1.中国积极融入G20峰会的世界舞台。“中国的G20参与”话题是《中国日报》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所构建的最主要框架。《中国日报》在报道时往往直接以在G20峰会上中国的行为作为新闻的主体进行描述。虽然新闻是以G20为主题的国际新闻或者时政新闻,但是具体的文本中却将中国参与作为了报道的重点。

从新闻文本出发可见,《中国日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现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参与情况:一是直接以中国为主角,报道中国通过参加G20峰会,取得了怎样的成果。《China looks to transform the G20 into a platform for ongoing debate》一文就是说明中国在G20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并在改变着既有国际政治格局;二是间接方式,通过采访对象,展现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参与情况,如《Obama says looking forward to attending 2016 G20 summit in Hangzhou,China》一文中,通过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期待在中国杭州举办G20峰会这一消息,间接表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举办G20峰会,热心于国际事务。

2.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与第一个话题“中国的G20参与”相对应的,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这一话题,这也是《中国日报》经常采用的报道话语框架。

根据表4报道态度分布表可发现,《中国日报》所涉及的中国话题报道中,正面倾向的报道占据了大多数。《China to push for efficient growth policies at G20 summit,says Mexican veteran diplomat》一则报道就是案例,报道介绍了中国在G20峰会上积极“推动着高效增长政策”。在《中国日报》的报道中,类似于“Push”“Support”“Help”等动词往往跟在中国(China)的名词后,表现了中国在G20峰会中日趋强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6 《中国日报》关于G20峰会中中国议题报道的话语框架

3.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G20峰会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通过表5所示的数据分析,经济民生话题也是《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经常构建的内容框架,结合《中国日报》的信息来源的倾向,可判断出《中国日报》的话语指向为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的贡献。《China,other G20 members contribute to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一文中,通过引用中国央行官员的话语,将中国定位成国际金融治理中的中坚力量。同时,G20峰会本身在国际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间接地突出了中国的地位。

五、西方媒介与中国的形象互塑

本部分旨在通过对“FT中文网”有关G20首脑峰会的研究,来探寻中国对外传播的“二次传播”效果究竟如何,进而分析中国的对外传播效度。本部分将沿用提炼代表性的话语包,对“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进行分析,结合之前的类目构建与数据分析,提炼出了如表7所示的三个话语框架,分别是:“国际责任”“发展与威胁”“中国问题”。

1.正在崛起的中国。“FT中文网”在报道G20峰会的相关新闻时,对于中国在峰会中的角色没有回避,运用大量篇幅报道了G20中的中国。如表5所示,“FT中文网”对于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报道最多,引用信源多以国外人士为主。

表7 “FT中文网”关于G20峰会中国话题的话语框架

在报道中国在G20峰会中广泛参与的同时,“FT中文网”认为中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促进国际经济复苏和环保等重大全球问题的解决。《全球不平等早该提上国际议程》一文,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上提出的“0.7不平等线”的数字概念,这个不平等程度的衡量标准时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对全球减贫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降准能否引领G20?》中说,“中国央行有意引领G20协力刺激经济,未来需放松财政政策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其他主要国家也维持宽松政策。”说明了以“FT中文网”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在西方经济总体疲软的大背景下,迫切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发展与威胁并存的中国。对于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FT中文网”的感情是复杂的,其背后也隐藏着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普遍态度,通过对G20峰会中的中国话题进行解读,可解读出隐含在报道背后的“发展与威胁并存”的认知态度。《中国启动“绿色金融”应对环境危机》一文中:未来5年里中国每年需对绿色行业投入至少3200亿美元,但财政资源仅够覆盖所需资金总量的15%,这给“绿色金融带来重大契机和挑战”。由此可以看出“FT中文网”没有回避中国正在崛起和发展的事实。

另一方面,通过类目构建与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FT中文网”的新闻文本形式以评论为主,同时根据表2的消息来源分布情况,“FT中文网”的报道以国外的主流专家学者和专栏作者为主。从表4可以发现,“FT中文网”在报道中国话题时负面报道多过正面报道,在报道中国发展的同时,“FT中文网”也在凸显“中国威胁”。《西方铝业面临中国新威胁》一文,提及中国铝生产商进入为飞机和汽车生产高品质铝的业务的雄心,声言这让欧美竞争对手担忧,表现出西方媒体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这种担忧进而演进成为“中国威胁”的话语框架。

3.问题萦绕的中国。在以“FT中文网”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下,一方面通过G20峰会中的报道展现了“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发展与威胁并存的中国”,另一方面与多数西方媒体一样,“FT中文网”或多或少也存在着“妖魔化”中国的倾向。

如表3、表4所示,在“FT中文网”的中国议题评论中,引用多来自西方专家学者,负面倾向报道多于正面倾向报道。如在《“中国风险”还会卷土重来吗?》中,《金融时报》专栏作者加文·戴维斯担忧中国经济硬着陆,渲染人民币突然贬值,会使通缩压力蔓延到全球所有其他地方。“FT中文网”也担心中国自身种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警惕房产税推高中国房价》一文认为,中国的房产税改革应与国家税制改革相结合,保证总体税负不出现上升,运用不当或影响房地产稳定发展环境。这些言论都潜移默化地展现了“FT中文网”的框架是被问题所缠绕的中国。

六、结语:扩大主体构建与形象互塑的契合点

基于以上分析,国家间的形象与关系是一种共享的观念结构,中国的对外传播在“主体建构”的同时,更要树立起“形象互塑”的意识,中国的国家形象一定是在其他国家认同和互动的过程中塑造的。

首先,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就是在“主体构建”与“形象互塑”中寻找着“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又是在博弈中产生的,不是主观预设出的。中国的对外传播长期以来一直以“传递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然而通过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反馈,则发现中国的对外传播尚未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尽管西方承认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但却认为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是一个威胁,同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也保持着警惕。其次,寻找“契合点”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传播,能够使其价值为传受双方所认同,并进而形成互动,在认同与互动的过程中重构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同时,扩大主体建构与形象互塑的“契合点”,也意味着需要将主动发布信息与经营好二次传播等手段结合起来,达到增量提质的效果。

作者 江作苏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孙志鹏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项目编号:CCNU16Z2003)的资助成果。

[1]央媒刊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仍面临诸多掣肘 有理说不清[N].人民日报,2016-09-20.

[2]江作苏,李理.传播视野:国家形象的官方民间舆论场互补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

[3]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03).

猜你喜欢

中文网中国日报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漫画
18家煤炭相关上市公司上榜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2019年《财富》中国500强最赚钱的40家公司
起点中文网启动“百川计划”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
建构主义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