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电视节目的差异化解码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

2017-02-20赵新艳张明亮

传媒 2017年2期
关键词:符码解码电视节目

文/赵新艳 吕 靓 张明亮

儿童电视节目的差异化解码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

文/赵新艳 吕 靓 张明亮

目前儿童电视节目中,由于缺乏对儿童认知心理的把握而造成编码与解码的不对称,导致信息“扭曲”与“误解”的现象时有发生。考察儿童心理在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与思维特点,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编码方式,才能满足儿童的差异化需求,并最终实现电视文本的优先解读。

儿童电视节目 认知发展 差异化解码

电视是儿童获取知识与经验、娱乐和社交技能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电视节目的制作者通过对文化符码的选择,运用视觉和听觉符号构建电视文本并嵌入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而构造出文本的意义传输给儿童,儿童依据自身的“意义结构”调动符码认知系统,最终获得对信息的解读,并产生解码立场。

一、儿童电视节目的意义抵达与解码立场生成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电视文本意义的最终构建不仅依靠节目制作者的编码,同时也依赖于受众的解码,但是解码与编码并非具有一致性。成功的传播会达成符码的“对称”与“理解”,但是,编码者与解码者各自具有的“知识架构”“生产关系”与“技术基础结构”的差异经常会带来双方符码的不“对称”,造成传播中的“扭曲”和“误解”,最终影响受众的解码立场。针对受众的解码特点,霍尔提出优先解读、协商性解读与对抗性解读三种信息解读方式,分别对应于受众对文本解读时三种可能的立场:霸权立场、协商立场与对抗立场。儿童电视节目想要获得受众的优先解读,除了需要考虑自身的编码环节之外,还必须把握儿童的符码认知特点。

目前,我国的儿童节目由于缺少对儿童的调查研究与对儿童群体的细分,节目策划与创作中,更多地依赖编码者的经验与直觉,造成节目类型、主题选择、技术符号使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儿童节目类型设置不合理,大量动画片占据荧屏。虽然动画片能够有效地拉动收视率,但是这样的节目组合显然无法满足不同阶段儿童的收视需求,同时,动画片播出时长的增加挤压了其他类型节目的生存空间,造成以纪录片为代表的非虚构类节目数量减少。而非虚构类节目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社会规范的学习及品性的培养都具有动画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编码者必须重视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符码认知特点,如此才能保证节目获得优先解读。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解码的差异化表现

儿童认知结构的不完善决定了儿童对媒介内容解码的不完整。有研究认为随着知识的获取与平衡达到一定积累,儿童会获得同成人一样的解码能力,这种认识实际上忽略了儿童认知结构的特殊性,生理性与经验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儿童在媒介信息解码中的表现。经验性的不完善可以通过知识的获取达到平衡与丰富,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并无太大差异,而生理性的不完善则决定了儿童生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必须达到某个阶段才能够实现对某一信息的正确认知,否则可能造成对信息的遗漏或者曲解。

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7、8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生理机能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会因为个人智力发展或者社会环境的不同产生差异,但是各个阶段出现的顺序不会改变,并且作为有机的整体,不能彼此互换。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符码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决定了儿童对媒介内容解码的不同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的协调来适应环境,并且累计了一定数量的情感反应。在电视中出现了熟悉的玩具,儿童会发出声音或者用动作做出积极的反应,同时,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简单地区分电视中的情绪并进行情绪转换。有研究指出,电视广告中鲜艳的色彩、高频率的画面变化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刺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个阶段是否应当给儿童看电视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阶段儿童对电视内容的解码不仅限于对节目提供的图式刺激做出的简单反应,在收看情境、收看内容(教育类、动作类)以及自身个性特点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收看效果。

2.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可以凭借具体的形象符号(语言与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判断受到直觉思维的支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考虑他人的看法,同时思维不具有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道德判断具有他律性。这个阶段的儿童容易将无生命的事物看做有生命的客体,具有泛灵论特征,如对着天上的月亮、飞奔的汽车说话等。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并且容易对其中出现的卡通形象投射情感。由于他们在知觉、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尚不能完全区分媒介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因此,编码者在节目符号的选择、意义价值的传递中需要考虑儿童的解码习惯和心理特点,帮助儿童区分虚拟世界与客观世界,防止不当的表现主题与编码形式造成儿童的错误模仿。目前,国外的很多制作机构都在动画节目中增加了现实元素,如在片头和片尾增加真人参与和真实场景,减少对虚拟场景的表现,引导儿童对真实性情景的感知。

该阶段的儿童逐渐从自我为中心向道德他律阶段过渡,开始遵从权威或成人的命令,体现出对既定规则的尊重和顺从。因而这个阶段的儿童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容易接受编码者的观念,达成优先解读。但是,节目编码者必须保证编码内容的针对性,只有采用儿童熟悉的符码,提供在儿童认知框架内的知识与经验,儿童才能够理解并获取意义,否则,儿童会对处于自己知识发展区域以外的内容视而不见,产生自盲现象。同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集中化特点,考虑问题时只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他们凭借直觉对人物的行为作出判断,对是非的评价具有极端性,认为电视中的角色非好即坏,难以捕捉事物的整体特征而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节目应当避免渲染人物角色的对抗性。在国外,针对该阶段儿童的动画片如《爱探险的朵拉》《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小熊维尼和跳跳虎》等,都避免强调非此即彼的正反对抗,而注重对友爱、分享、公平和尊重个人选择等基础价值观的建立。

该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周围环境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乐于互动,通过与同伴相处或者游戏逐步了解规则,并确立对自我的认知,节目内容应当表现这些特点,并采用动画片、人偶短剧、动手类节目等,将抽象的教育主题情景化,综合运用视觉和听觉符号,设计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创造快乐的节目体验,帮助儿童成长。

3.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已经可以运用运算图式进行逻辑思维,获得推论,思维具有守恒性与可逆性。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逐渐削弱,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出现了道德自律特征。由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社会化进一步加强,他们逐渐与同伴发展了互助协作的人际关系,因而开始关注友情与亲情,责任、荣誉、审美意识萌发;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相似,对事物保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但是更具有创造性;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摆脱了对事物极端化评价的局限,产生了自律倾向和公正感。但是这个时候儿童自我评价水平较低,评价标准不稳定,他们的运算也只能运用到具体的事物上,尚不能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演绎和推理。

这个阶段儿童的电视解码变得更为自觉,他们开始对电视编码者的动机有所觉察和体会,不再依据非黑即白的绝对坐标做出判断,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影响事物的原因,但是并不能够完整地把握编码者意图传递的文本意义。因此,编码者意图传达自身的意义价值时,需要考虑儿童可能产生的不同的解码立场。这个阶段的儿童节目可以丰富主题,当表现矛盾、冲突等对抗性内容时,需要注意表现的方式,采取艺术化的处理方法,避免赤裸裸的暴力呈现。此外,还要注意编码者在节目中投射的文化观念对儿童的潜在性影响,如在动画片中塑造不同性别的角色时,要以多元化的性别呈现替代刻板印象的单调重复,展现更为丰富的性别视角。

这个阶段可以加强真人参与节目的力度,从虚构类向非虚构类节目过渡,采用电视杂志、儿童系列剧、木偶剧、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呈现他们对亲情、友情的感受、对社交的困惑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对自然的好奇等内容。在节目传播理念中,要进一步弱化成人视角和教育意识,以精彩的展示替代空洞的说教,减少成人在节目中出现的频率和发挥的作用,真正让儿童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角。

4.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超出对事物具体内容的感知,能够运用假设、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抽象思维,看法更为全面,在思维的发展上接近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独立评价自己和他人,渴望自立与尊重,自身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同时他们由于心理尚未成熟而情绪易产生波动,急于脱离成人管控,想确认自我却又缺乏社会经验,因而在生活中容易因为遇到问题而产生困惑与烦恼。

由于自身知识框架的完善与逻辑思维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儿童解码中的主动意识增强,其对媒介编码话语意义的传递具有敏感的嗅觉,并能够参照自身环境运用抽象思维对电视编码内容做出判断。因而,可能出现优先解读、协商性与对抗性多种解码立场。在该阶段的编码中,编码者应当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准确自身定位,既非高高在上的权威指导,也非泛泛而谈的道德说教,要选择适宜的题材与形式,激发儿童的体验热情,进而获得儿童的认同。

在节目形式上,借鉴国外经验,不再制作动画片,而采用写实性节目,如纪录片、真人秀和谈话节目等。节目在主题设置上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成长中的友情、自我认同、社会文化等儿童关心的问题进行选题和制作,进一步弱化成人意识,由儿童参与主导,在节目视角、叙事手段、镜像包装等方面契合该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在英国广播公司儿童频道(CBBC)的新闻栏目里,就有针对贫困、家庭成员酗酒、网络社交安全和丧亲之痛等问题的呈现,并因为贴近儿童生活而获得认可。

三、结语

除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影响儿童解码的因素非常复杂,还有文本内容、文本形式、收视情景(是否有家长陪伴)、自身个性与社会关系(同伴,学校环境)等的影响。尤其是儿童的年龄越小,与传播者的符码系统不对称的情况就越明显,对电视文本的解读就越困难,这时成人在儿童解码中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因此,编码者只有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才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儿童心理,传递文本意义,使节目获得优先解读。

作者赵新艳系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吕靓系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研究生

张明亮系大连海洋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儿童绘本出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13DXW014),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时代’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iyb20161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Nicole Gendler Martin,David C. Witherington,Alison Edwards.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 Specificity in Infants' Use of Emotion Cues[J].Infancy,2008(05).

[2]李卉,王福兴,范颖平,周宗奎.媒体与婴儿的认知发展[J].心理科学,2012(05).

[3]张菁.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符码解码电视节目
《解码万吨站》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文化符码呈现
——以2018、2019年批评奖作品为例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解码eUCP2.0
符码的游戏艺术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