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与身份认同

2017-01-28付晓彤

黄河之声 2017年14期
关键词:品位现代性身份

付晓彤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现代设计与身份认同

付晓彤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现代设计的开端以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Art and Crafts Movement)为标志,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设计的准备期;两战期间是现代设计的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社会自身的危机爆发,设计的现代主义开始转向后现代主义。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设计”与“文化”都是复杂的现象,且两者始终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且此复杂关系有不同层面。本文试图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探究现代设计的现代性,阐释20世纪设计与文化的核心关系。

现代设计;现代性;文化;身份认同

18世纪以来的西方国家,伴随着工业化的开展,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期,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的现代性同步呈现,社会通过视觉和物质形象来表达它的追求和认同。现代设计横跨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其所具备的批量化生产和干预生活的特点,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传达社会价值和观念,将大众意识标准化、类同化,对大众意识进行改造,并利用它们达到国家和个人有意宣传的目的。换句话说,设计是国家、群体和个体身份认同的有效媒介和方式。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问题是自我身份认定,即反思“我是谁”。“身份用来描述存在于现代个体中的自我意识。现代自我被理解为是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个人主义、批判和自主行动的权力,看作是现代主体性的三个主要特征。身份的这种自我反思一面意味着在现代,身份被理解为一个规划。它不是固定的。作为现代身份特征的自传式思维创造了一个连贯一致的关于过去身份的意识,但是那种身份必须要在当前得到支持而且要在未来被创造。”[1]也就是说,身份的自我反思是现代主体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有其特殊的文化语境,身处其中的主体都会与他人、社会建立认同关系,逐步确立自身在现代社会文化秩序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其关键的问题是对于现代性的认同。20世纪中叶“设计”这一概念才被广泛使用,但赋予商品和形象以审美与功能特征来吸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早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深究“设计”的兴起,还是与所谓的“现代性”密切相关。设计的现代性和现代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理解设计的现代性,就要理解西方理论研究中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探讨。世界性消费市场、商品和劳动力流通、民族国家及其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是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建立的现代社会的基础;重视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注重大规模的知识创造、传播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力量。由此可见,设计的现代性不仅仅是对设计的时间范畴的界说,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西方“现代性”社会内涵与本质属性的思考。但是,无论是现代设计还是设计的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得益于工业革命。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从手工业大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技术、经济变革,后来扩散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巩固新形成的强盛的民族国家和帝国统一,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首要主题之一,由此伴随而生的是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家利用可操纵的物质文化来建构身份,并向广大民众传达这些身份认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他们周围的物质文化构成并反映出文化认同感,国民受到鼓励,认同这种物质文化,并在多数情况下消费它。

各国家在运用设计实现国家认同上,体现出不同的路线,以英国为例子进行分析。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最先展示工业革命后物质成就的国家之一。1851年英国举办了大博览会,展示国家在工业制造质量和数量上的成就,展览会官方目录前言写道:“像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会的大事,在其他任何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也不可能排除在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民族中发生。”与会人数和参展作品以及建筑规模之大令人吃惊,不得不承认,这次博览会也是英国炫耀其强大工业实力的机会。然而,博览会也暴露出作品本身的美学质量问题,简洁明了的功能性工业产品与过度矫饰的折衷主义拼凑在一起,呈现了一场闹剧。例如,著名学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讨论博览会展出的一张地毯时,写道:“你看到的是一种煞费苦心制作出来的纹样,而这种纹样的可爱之处在洛可可时期是建立在工匠的想象力与其准确熟练的技艺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在它由机器来制造,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设计者可能受到18世纪装饰的影响,但那种既粗糙又塞满了花纹的做法则是他别出心裁的添枝加叶。此外,他还忽视了一般装饰品的基本要求和地毯装饰的特殊要求。”[2]针对此次展览会暴露出来的机械化产品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趣味”的堕落,19世纪末,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英国领导开展了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实现艺术和手工艺的结合,改变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相脱离的状态,革新工业革命导致的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的弊端。这一场运动,英国人向世界传达了设计的现代性信息。

例如,作为领导人之一,约翰•拉斯金的思想中不乏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其中的人本主义、社会主义成分却是现代设计思想的核心,也是设计现代性的彰显。拉斯金鼓吹中世纪的艺术比文艺复兴时代更加卓越,他对中世纪的推崇更多的是立足于对人一一劳动者的关注。他斥责亚当斯密倡导的劳动分工及其导致的生产标准化、专业化,认为劳动分工是导致穷人不幸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将人自身分割的支离破碎,人本身几乎已不再有任何智慧去创造任何东西。在拉斯金看来,唯有中世纪的手艺人是完整的,它们彻底拜托了奴颜婢膝,快乐地为上帝工作。拉斯金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坚持设计与制造业的真诚,并将装饰艺术视为改变社会的途径。

尽管工艺美术运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作为现代设计的肇始,他在欧洲各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传达了强烈的设计改革责任感,这是英国向世界传递的设计信息的特点。工艺美术运动成为“英国特性”的代名词,它向许多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即回归本土工艺中获取设计灵感,是借助设计寻找现代国家身份认同的一种路径。

此外,设计“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消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消费文化兴起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见证了现代设计的变革。设计通过视觉和物质为20世纪民众的日常生活通向现代性搭建起渠道,或者说,民众通过设计可以更为直接地感受到“现代性”。

自19世纪末以来,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生活已经出现了许多人工改造的痕迹。例如照明电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夜间生活;零售店尤其是百货商店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购买行为;火车、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等。设计,则改变了城市的视觉形象和物质构造,进而影响城市民众对生活的体验。19世纪末,大型玻璃板作为商店橱窗涌入欧美城市环境,这一景观捕捉到了影响消费者的早期现代性精神。大型玻璃板的设计表现出在消费背景下“为工业而设计”的现代设计定位,设计师创造视觉焦点,重视消费者“看”的体验。视觉体验对于现代设计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现代购物方式和现代世界互动的特点是视觉占支配地位,这不同于从市场货摊购物的行为,在旧式购物活动中触觉和嗅觉同样重要。这种转变标志着,这一时期商品和环境作为现代性的物质文化构成,其外观获得了一种超级力量,并成为越来越视觉化的世界的重要特征。可以说,设计促进了城市环境在视觉形象和物质构造上的转变,而城市环境也改变着城市环境的体验者。设计师逐渐意识到“吸引眼球”对于消费文化的重要性,这与在消费选择中“品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呼应,当“设计感”在批量生产的商品和形象中得到反映,这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品位。

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产阶级的人数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工业设计产品取代传统手工艺产品,担起区分社会等级的角色,同时建构起阶级的身份认同。精英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化进程借助物质文化展现精英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一炫耀性消费。1899年,社会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在其开创性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最早探讨炫耀性消费机制。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后来,格奥尔•齐美尔也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他提出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的消费为背景中,设计通过视觉的和物质的方式表达自己,并构成消费者选择基础的“品位”中介。皮埃尔•布迪厄在《区分:品位判断的社会判断》中提出,品位训练是现代社会和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设计是消费者品位选择的载体,成为不同阶级或群体身份认同的标志之一。消费刺激和市场扩张带来了品位提升,不同的阶级或群体需要通过消费形成一种商品的身份标志,即人们知道使用该商品的人拥有高雅品位,并由此暗示他的社会地位。

在这一时期,设计师成为商品身份标志的概念化化身,成为“品位”选择的基础。设计师是受过视觉审美训练的新一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捕捉并反映时尚,同时,培养公众的品位或者说公众的品位提供审美选择基础,向公众传递它们所获得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在两次大战期间,工业顾问设计师的概念逐渐成熟,成为一种广义上为人们接受的概念。至20世纪30年代,设计师已经成为品牌的实体,他们的名字是对产品的一种认可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本身成为广告,“名人”设计师成为品位选择基础,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审美趣味,他们的名字成为产品的“附加值”。这一点类似于手工业时代的产品定制,其中反映的个性主义,确保了工业化社会之前的上层阶级的地位。这就是说,虽然现代设计强调理性主义,呈现出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特点,但并未妨碍非理性主义的彰显。在不断变动的社会中,设计成为消费符号的概念化,起着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3]在这一层意义上看,设计并无所谓的身份认同可言。但是设计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作为具体的符号,它兼具群体特征和区域属性;作为设计师完成的作品,它具有个体性和物性。正是因为如此,设计的诸多特性决定了设计与生具来的“身份”。设计的身份是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来,是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

[1][英]阿雷德•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1.

[2]邵宏.两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9.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4.

付晓彤(1989-),女,山东新泰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设计艺术史。

猜你喜欢

品位现代性身份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提升阅读品位 培养阅读素养 阅读使人充实 坚持成就梦想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