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指挥中乐谱解读与肢体表达的关系
2017-01-28宗宇晖
宗宇晖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浅谈合唱指挥中乐谱解读与肢体表达的关系
宗宇晖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本文将针对合唱指挥的乐谱分析与表演,围绕乐谱文本的解读方式与肢体在音乐表演中诠释的关系展开,探究其中的原由与逻辑关系。作者将在音乐的表演理论、合唱指挥中的技术进行探讨,尝试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指挥表演。
文本解读;身体属性;动力原理
一、解读音乐文本的三个方面
表演者在音乐活动中作为欣赏环节与创作环节之间的桥梁,起着中介作用。表演者通过演绎把无声的乐谱作品转化为有声的音乐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抛开技术问题不说,表演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作曲理论知识,这是表演的前提。对乐谱文本的分析解剖是尝试去理解贴近作曲家的途径之一,除了乐谱文本以外,还有技术理论文本及音乐史学文本。
首先,乐谱文本指由音符、标题、作者、音乐术语(包括风格术语、速度术语、力度术语、表情术语)、特殊记号等构成音乐作品的书面形式。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作曲家准确地书写在谱子上,我们只需要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即可获得这些信息。其次,技术理论文本,主要由我们普遍称为“作曲理论的四大件”构成---包括和声学、复调、曲式学、配器法。这类文本对音乐基本要素以及相互组合而成的形态特征(音阶式的、节奏的、和声的、旋律的等)与结构特征(即曲式)进行理论化的归纳、分析并说明。这一部分的文本需要我们具备对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作出具有逻辑性、有理论依据的说明。最后的范畴属于人文社会化的一部分——音乐史学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是音乐史学家对音响文本中蕴含的但不能通过音响直接传达的内容的文化阐释。这些内容与音响文本息息相关,包括了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与经历,作曲家的观念等等。为了更好地作为音乐作品的诠释者,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作曲家的信息会对理解作品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拿到一份新的作品后,在练习开始之前探究音乐文本的信息、做案头工作是作为一名指挥的基本责任,对音乐负责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表演者。
二、表演者的身体属性与差异性
我们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这两种属性分别来自先天遗传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自然属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条件,但是在后天我们也能通过跨文化的学习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改变。身体除了两种不同的属性以外,还有三种差异性,分别为人种差异、性别差异及个体差异。众所周知,欧罗巴人在体型与力量上比亚洲人更占有优势,男性在身材结构、肉体性征与女性的差异,同一人种同一性别的人与人也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都给每个音乐表演者带来了不同的条件,这些条件既可以束缚着表演者,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取决于表演者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身体,作出最优的选择。作为一名表演者,指挥通过对肢体的控制与运用来表达音乐,有部分的学习者会刻意地去模仿名家、大师而忽略了个人的身体特性。我们更应该倡导个人正视自已身体的优劣势,做到扬长避短,诠释个人真正想表达的音乐。因此,我们不唯先天论,也不可忽视先天的存在;不唯身体差异论,但也不可以忽视身体的差异性。
同时,音乐表演离不开身体机能的长期训练,从而达到肌肉记忆与灵敏的反应。但是人的机能、体能都是有限的,肢体在不恰当的练习中容易劳损受伤,我们需要谨慎地使用并保护个人的身体。因此,找到适合个人的练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多观察多反思个人的学习,与好的范例做对比分析,探索更适宜个人身体机能的方向去练习或许就能少走一些弯路,提高效率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表演者对肢体的控制与运用
手势所能表达的语言信息是最为丰富的,它能够充分表达出音乐进行中的各种音乐思想。指挥者的身体就是指挥的工具。根据音乐表达的需要,可细分为:手、臂、腰、腿、眼、面等。人的指挥活动,是一个协调的动态过程,整个身体都要参与活动。只是每个部位参与的程度(即动作或动态幅度、力度、主次关系等)有所不同。当指挥运用这些被称为工具的某些肢体发出不同的动作或动态时,被指挥者,可以通过视觉清晰地观察到指挥者肢体各个部位之间动作协调关系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传递和接受指挥信息的目的。
在挥拍技术中,击拍的动力原理、力量的逻辑思辨、走拍的线条长短作为其中三个思考的方向都是身体在运动中的主要问题。身体作为表现的手段存在,通过指挥对手部不同部位(如手指、手掌、前臂、大臂、肘关节等)运用及掌控来表达音乐文本的形象、结构、音响色彩等。指挥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挥拍方向表现音乐的幅度、高度及宽度,从而达到在视觉上给予合唱团员在声乐技巧、歌唱状态及音乐表现的提示。在这个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指挥通过分析具有对音乐创作的理解后需要通过多次排练合唱团,运用手势及语言进行表达,不断地调整才能使多人同时做到指挥想要的音乐效果。这个过程似乎比独唱者或独奏者的练习过程要更加复杂,如果一名指挥的肢体对音乐的表达准确,相信团员能更好更快地理解并做到,所以指挥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文本解读是表演者做肢体运动的前提条件,而肢体的运用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去表达音乐文本的内容,两者具有前后的逻辑关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音响作品。表演者应当更好地做好分析与练习的过程,理解到位,才能尽可能地诠释出贴近作曲家意图的音乐。
[1]刘伟.肢体语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1.
[2]周雪.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的研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2:51-52.
[3]许孔轩.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黄春玲.合唱艺术中肢体语言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