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途径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7-01-28彭芳
彭 芳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途径与发展策略研究*
彭 芳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这一跨学科研究以期多元化和开拓性受到广泛关注。九江山歌“三声腔”是我国传统的音乐形式,本文对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展开研究,从人类学与艺术学多角度出发,提出依托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支持、强化传承保护、促进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期提高传统音乐的影响力。
艺术人类学;九江山歌;“三声腔”;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九江山歌“三声腔”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一种农歌,其起到了缓解农民群众劳作疲劳的作用,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九江山歌“三声腔”历史悠久,是江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濒临失传。在九江山歌“三声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迎来了发展机遇,本文从艺术人类学视角出发,展开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旨在将其通过艺术和文化的形式,赋予九江山歌“三声腔”新的生命力。
一、九江山歌“三声腔”传承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众多传统音乐艺术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九江山歌“三声腔”也不例外,其在传承保护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值得学术界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跟不上,缺乏充足的扶持资金,造成九江山歌“三声腔”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降低了参与传承保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九江山歌“三声腔”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不到位,传承保护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指导传承保护方法应用不当;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薄弱,传承老龄化现象严重,接班人出现断层情况,都将对九江山歌“三声腔”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传承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人才参与管理,宣传推广工作不足,无法实现九江山歌“三声腔”的创新发展。
二、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途径与发展策略
(一)依托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支持
艺术人类学是艺术学与人类学交叉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相对较广,为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弥补了传承保护方法流于形式的问题。艺术人类学有效的利用数据支撑还原早期人类的艺术生活,改变传统的艺术研究格局,为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拓宽我国研究传统音乐形式的渠道。九江山歌“三声腔”的艺术传承具有符号性特征,其源于当地农民的日常劳作,在辛苦的劳动过程中通过演唱这一形式缓解疲惫感,形成了艺术情感与符号意义的传达。依托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支持,结合现代化音乐艺术特征,为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充分发挥实践指导意义。
(二)强化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保护
文化部已确定九江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九江山歌“三声腔”进行传承与保护,不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上的沟通,还应该是艺术形式的传播。在艺术人类学视阈下,重视对九江山歌“三声腔”音乐传承人的保护,通过关注他们的创作表演规律,而不断传承保护他们承载的艺术价值。江西省积极展开强化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保护工作,制定“五建一引”的工作计划,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小组,对具有九江山歌“三声腔”传承能力的传承人进行登记,并通过录音、录像等形式收集整合资料,最终汇编成册,做好文字形式的传承保护工作。构建九江山歌“三声腔”资源库网站,联合省内各大文化网站,扩充资源信息收集渠道。打造具有特色的九江山歌“三声腔”剧目,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山歌传播的影响力,例如:《新打脚车四步头》、《手扶犁靶鞭赶牛》等。培养具有音乐素养的学生进行九江山歌“三声腔”传承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九江乃至省内各大学校中选拔新苗,与其他高校进行沟通合作,培育传统音乐人才。建立九江山歌演出中心,定时在此举办山歌演唱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邀请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传承保护工作中来。
(三)促进九江山歌“三声腔”的创新发展
在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促进九江山歌“三声腔”的创新发展,需要了解其文化底蕴,掌握九江山歌形成的艺术观,以此推确创新发展工作的顺利展开。传统的九江山歌“三声腔”题材主要选择爱情故事,为寻求突破创新可融入江西革命历史、农村建设等题材。在保留九江山歌“三声腔”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做出套曲形式的变化,丰富其表现形式。美化唱腔旋律,提高九江山歌“三声腔”的舒展性,基于艺术人类学,强化音乐的情绪渲染感,以此引发听众额共鸣。丰富九江山歌的节奏,使用三连音、附点等音符形式。原有的九江山歌“三声腔”主要选用锣鼓进行配乐,为达到创新发展的效果,可加入管弦乐伴奏补充唱腔。通过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指导,实现现代审美与传统手法的融合,吸收杂技、武术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促进九江山歌“三声腔”的创新发展带来新路径。
三、结语
九江山歌“三声腔”串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九江民众的集体记忆。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做好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艺术人类学视角出发,基于其理论指导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旨在展现赣北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人民勤劳向上的精神,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满足感。
[1]王晓艳.浅谈九江县山歌“三声腔”[J].黄河之声,2011,03:86-87.
[2]林琳.传统音乐“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艺术人类学阐释[J].音乐探索,2015,01:103-10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YS162021);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AR技术的ICH九江山歌“三声腔”的数字化传播研究》研究成果(YG2016121);江西省高校党建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视阈下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6DJQN53)。
彭芳(1979-),江西新余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